多元联合方案驱动高效低毒治疗革新:BV开启cHL潜在治愈新征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9:44 1

摘要:1。cH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可使90%的早期患者和75%的晚期患者获得持久缓解。然而,10-3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性(R/R)疾病,其中仅有半数患者有望通过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实现长期缓解。因此,cHL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新型疗法

1。cH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可使90%的早期患者和75%的晚期患者获得持久缓解。然而,10-3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性(R/R)疾病,其中仅有半数患者有望通过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实现长期缓解。因此,cHL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新型疗法,尤其是针对晚期及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群体2。近年来,以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布妥昔单抗(BV)为代表的新型治疗药物,不仅在R/R cHL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其相关临床研究逐步向早期治疗阶段拓展3,这一系列进展显著改变了cHL的临床治疗格局,推动着疾病管理模式的持续革新。本文将从cHL的疾病特点及治疗靶点切入,剖析BV的治疗优势及未来探索方向,全景呈现其在cHL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剖析HL疾病特征,探寻潜在治疗靶点

在我国,HL占全部淋巴瘤的8.54%,男性多于女性。我国HL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发病年龄约为30岁,90%的HL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以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常见,晚期可侵犯血管,累及脾、肝、骨髓和消化道等4。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显示,8.6%的HL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5CD3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一员。正常情况下,CD30仅在部分活化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表达,参与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CD30在cHL肿瘤细胞膜上特异性高表达,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cHL的靶点cHL的治疗策略需根据组织学类型、分期及不良危险因素来综合制定7,最终的治疗目标是实现长期生存(即治愈)。此外,应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可能减轻治疗相关毒性反应,降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发生风险近年来,针对cHL的多种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案的临床探索广泛开展。其中,PD-1单抗在初治及R/R cHL患者中均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其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在已有的PD-1单抗相关研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被排除在外9;另一方面,研究显示,约40%接受PD-1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出现慢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10。因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HL患者不适合使用PD-1单抗治疗。此外,PD-1治疗初治cHL缺乏长期随访数据,且会增加植入综合征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还会导致PET假阳性影响疗效评估11等。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时,理想的药物选择应着眼于适用人群广泛、疗效与安全性俱佳、具备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撑、不会干扰疗效精准评估,且得到权威指南一致认可的药物,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可靠性。BV是首个靶向CD30的ADC药物,由CD30单抗、抗有丝分裂药物单甲基奥瑞他汀E(MMAE)和连接两者的二肽(瓜氨酸-缬氨酸)连接子组成12-13(图1)。CD30单抗部分与肿瘤细胞表面CD30特异性结合后,CD30复合物被细胞快速内吞、转运至溶酶体,连接子被降解,MMAE被释放到细胞内部,与胞内微管蛋白结合并破坏微管网络,使细胞有丝分裂停滞在G2/M细胞周期,从而介导细胞凋亡12。此外,MMAE能从CD30阳性淋巴瘤细胞扩散到周围肿瘤微环境中,发挥旁观者效应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12。以上创新机制,为BV在cHL中实现高效低毒的临床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疗效方面,多项研究显示,BV联合方案可为初治和R/R cHL患者带来持续获益和潜在治愈希望。全球III期ECHELON-1研究比较了BV联合AVD(A+AVD)方案与传统ABVD方案在初治III/IV期cH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n=1334)。结果显示,中位随访89.3个月,A+AVD组的7年总生存(OS)率为93.5%,显著优于ABVD组的88.8%(HR:0.62;P=0.011)。A+AVD组的7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亦显著更优(82.3% vs 74.5%;HR:0.68,P=0.001)14。HD21研究比较了BV+ECADD(BrECADD)与BEACOPP方案在初治晚期cH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n=1482)。结果显示,中位随访48个月,BrECADD组的4年PFS率显著优于BEACOPP组(94.3% vs 90.9%,HR:0.66,P=0.035)15。此外,一项研究评估了AVD方案前后序贯使用BV在≥60岁初治cH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n=48)。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3个月,2年PFS率和OS率分别达84%和93%16(图2),表明BV联合方案在老年初治cHL患者中亦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图2 AVD方案前后序贯BV治疗老年初治cHL的PFS和OS

在R/R cHL患者中,BV联合化疗方案同样表现出突出的疗效,其中BV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ICE)方案的总缓解率(ORR)达91%,完全缓解(CR)率达74%,2年PFS率达80.4%10。此外,BV联合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R/R cHL的3年PFS率亦可达60.3%10。除了联合化疗方案以外,BV联合PD-1单抗亦可为R/R cHL患者带来较高的缓解率和生存期。一项I/II期研究显示,91例R/R cHL患者首次挽救治疗接受BV联合PD-1单抗治疗的ORR达85%,CR率达67%,均高于既往PD-1单抗单药数据(ORR为73%,CR率为28%)。中位随访34.3个月,预计3年PFS率为77%,在联合治疗后接受ASCT患者的预计3年PFS率高达91%17(图3)

图3 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蓝线)和联合治疗后ASCT患者(绿线)的PFS

值得提出的是,BV相关的临床研究并未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且BV治疗不会导致PET假阳性,不影响疗效评估。综上所述,BV联合方案可为初治及R/R cHL患者带来持续高效缓解,长期随访数据证实其具有治愈潜力,使其逐渐成为cHL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选择BV联合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实现精准医疗。

*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和达卡巴嗪;BEACOP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丙卡巴肼、泼尼松;BrECADD:BV、依托泊苷、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达卡巴嗪、地塞米松;

03 毒性可控:保障长期治疗安全

安全性方面,周围神经毒性是接受BV治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剂量调整及对症治疗,大部分能够得到改善或恢复,且因周围神经毒性而停用和/或降低BV剂量并不会导致患者的2年PFS率降低18。此外,BV治疗后irAEs发生率较低,如BV+AVD方案治疗初治cHL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为0.01%和0%9。值得强调的是,相较于其他新型药物,BV更关注生殖毒性对患者的长期影响,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评估治疗对生殖功能的潜在影响。而且,BV联合方案较传统化疗方案的生殖毒性更低。如HD21研究性腺功能分析显示,治疗1年后,BrECADD组较BEACOPP组中的男性(67% vs. 24%)和女性(89% vs. 68%)促卵泡激素恢复率显著更高,且BrECADD组的出生率更高(n=60 vs n=43)15。总体而言,BV联合方案在cHL患者中具有可控的毒性,可为患者的长期治疗安全保驾护航。

04 指南推荐+医保加持:助力惠及更多患者

基于BV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2025年V2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HL指南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版)19-20均推荐BV联合方案用于初治和R/R cHL的治疗,凸显了BV在cHL中的核心治疗地位。此外,2023年1月1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2022年医保谈判结果,BV正式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cHL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了用药可及性,让更多中国患者从中受益。

BV推动早期cHL“无放疗”治疗探索:聚焦远期毒性最小化新方向

在cHL的治疗领域,BV在晚期cHL的治疗中已充分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目前,对于早期cHL患者,联合放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探索早期cHL的更优治疗方案成为当下的重要方向。其中,“无放疗方案”备受关注。基于此,RADAR研究应运而生。RADAR研究旨在比较ABVD和BV+AVD治疗早期HL的疗效。其中,对于初始化疗后PET呈阴性但基线时淋巴结肿物较大的患者,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疗。研究的1年终点为PFS,2年终点包括完全代谢缓解率、无事件生存期等21(图4)。该研究目前正在招募中,若RADAR研究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将有望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并助力这些患者进入“无放疗”时代。

图4 RADAR研究的研究设计

小结

BV作为靶向CD30的ADC,凭借其独特的机制,为初治及R/R cHL患者带来了高效低毒的精准方案与全病程潜在治愈希望。多项研究证实,BV联合方案在初治晚期及R/R cHL患者中的疗效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案,且对老年及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同样适用。此外,BV的周围神经毒性可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极低,生殖保护作用优于传统方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长期治疗中的价值。展望未来,随着“无放疗”方案相关研究的推进,BV有望进一步优化早期cHL的治疗策略,在追求治愈的同时降低放疗相关远期毒性,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曙光。

参考文献:

1.罗霞,等.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4,46(5):1028-1037.

2.Lai C, et al. Blood Lymphat Cancer. 2019 Dec 9;9:63-71.

3.Burton C, et al. Am Soc Clin Oncol Educ Book. 2024 Jun;44(3):e433502.

4.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9):705-715.

5.Grover NS, et al.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8 Sep;18(9):e365-e368.

6.Landgren O, et al. J Clin Oncol. 2010 Dec 1;28(34):5081-7.

7.Zhang S,et al. Cancer Biol Med. 2023 Dec 29;21(4):269–73.

8.Driessen J, et al.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1 Dec 10;2021(1):240-246.

9.Herrera AF,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Oct 17;391(15):1379-1389.

10.Schroers-Martin JG, et al.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4 Dec 6;2024(1):511-516.

11.Kuczmarski TM, et al.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4 Dec 6;2024(1):505-510.

12.蔡铭慈,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4(01):81-86.

13.叶茗雨,等.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3(09):1050-1054.

14.John Radford,et al.2024 EHA Abstract: P1106

15.Peter Borchmann,et al.2024 ASCO ABSTRACT LBA7000

16.Evens AM, et al. J Clin Oncol. 2018 Oct 20;36(30):3015-3022.

17.Advani RH, et al. Blood. 2021 Aug 12;138(6):427-438.

18.Bowers JT, et al. Blood Adv. 2023 Nov 14;7(21):6630-6638.

19.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Hodgkin Lymphoma Version 2.2025

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21.Radford, John,et al. 2022 EHA ABSTRACT P025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咨询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咨询以外的目的,本站及武田不承担相关责任。

编辑:Derrick

审校:Moon

排版:Aiden

执行:Cherr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