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的俸禄诗到现代社交分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9:49 1

摘要:在当代网络社会,"晒客"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个源自英文"share"的网络新词,特指那些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点滴的人群——职场人晒薪资条,大学生晒考试成绩,收藏家晒珍贵藏品,美食爱好者晒烹饪成果等,这种自我展示的行为看似是现代互联网催生的新兴文化,


在当代网络社会,"晒客"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个源自英文"share"的网络新词,特指那些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点滴的人群——职场人晒薪资条,大学生晒考试成绩,收藏家晒珍贵藏品,美食爱好者晒烹饪成果等,这种自我展示的行为看似是现代互联网催生的新兴文化,实则早在千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已将"晒客"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三十二岁的白居易初入仕途,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这位后来的诗坛巨匠毫不掩饰地在诗中记录了自己的薪资状况:"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字里行间透露着年轻官员的满足与惬意。随着官职升迁为左拾遗,他的诗句也随之更新:"月惭谏纸两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以诗意的语言完成了唐代版的"薪资晒单"。


五十四岁出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的"晒薪"更显从容。苏州作为江南富庶之地,加上他资历深厚,俸禄已相当丰厚:"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这种通过诗歌记录收入变化的方式,堪称古代文人的"职业成长日志"。

白居易的"晒客"生涯随着仕途变化呈现出不同风貌。担任宾客分司时,他写道:"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调任地方时又吟:"嵩洛供云水,朝廷乞俸钱";面对清闲职位时坦言:"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这些诗句不仅记录了收入状况,更折射出唐代官员的生存状态。

晚年退隐洛阳后,白居易依然保持着"晒客"本色。在履道里的宅邸中,他享受着百分之五十的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优渥的退休生活让他能够经常设宴款待友人,畅游龙门山水,赏花吟月,好不惬意。这种生活状态甚至引得北宋文豪苏轼心生羡慕,在诗中感慨:"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苏轼自比白居易的浪漫情怀,却遗憾没有白公身边的能歌善舞的侍女相伴。

在古代文人普遍耻于言钱的氛围中,白居易的"晒薪"行为堪称特立独行。晋代名士王夷甫的典故最能体现这种传统,其妻为逼他说出"钱"字,特用铜钱围床,而这位清高之士宁可唤人"移开阿堵物",也不愿玷污口舌。相比之下,白居易坦然将俸禄入诗的大胆之举,无疑打破了士大夫"讳言钱财"的禁忌。

白居易的俸禄诗绝非简单的炫富,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通过记录不同人生阶段的收入变化,他实际上勾勒出了一幅唐代官员的生活图景。这些诗句既是对个人仕途的忠实记录,也为后世研究唐代官制与经济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更具深意的是,白居易将本属俗物的"俸禄"转化为诗意的表达,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突破。这种将日常生活诗意化的能力,正是其文学造诣的绝佳体现。在小小得意之余,更展现出不拘一格的风雅情趣。

从白居易的俸禄诗到现代人的朋友圈晒图,"晒"的本质始终未变,都是人类分享与表达的天性使然。只是古人通过诗词歌赋,今人借助社交媒体;古人晒得含蓄典雅,今人晒得直白热烈。但有着跨越千年的共同点是:人们始终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白居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又不避讳世俗的享乐;既能写出《琵琶行》这样的传世佳作,也乐于记录"岁愧俸钱三十万"的生活细节。这种"雅俗并蓄"的人生态度,或许正是当代"晒客"们可以借鉴的智慧,在分享生活时,既能保持本色,又不失格调。

当我们今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时,不妨想想这位千年前的"晒客鼻祖"。白居易用诗歌告诉我们:真实地记录生活,坦然地表达自我,这本就是最动人的风雅。在这个意义上,每个时代的"晒客",都在延续着人类最本真的交流渴望。

来源:精彩有趣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