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俄罗斯“背刺”后,胡塞又迎8万敌军?这次出手者不是美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9:47 1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也门的硝烟突然又浓郁起来。

上一次也门话题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还是在2024年底胡塞武装击落美军无人机的行动引发短暂轰动。

这一次让人们重新调转目光的是两件足以撼动中东格局的大事件。

俄罗斯毫无征兆地暂停对伊朗的S-400系统交付,直接导致胡塞的防空网络“降级”。

与此同时,一支多达8万余人的也门政府军正从多个方向集结,准备对胡塞控制的战略港口荷台达发起“收割式”进攻。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原本倚仗“抵抗轴心”里的俄罗斯,却意外遭遇所谓的“背刺”,外援中断、盟友态度急转,整个中东局势就像一盘忽然失控的国际象棋,每一步都暗藏危机。

胡塞武装原本指望伊朗自俄罗斯获得S-400防空系统,以进一步巩固控制区的空域安全。

然而2025年4月,莫斯科突然单方面暂停对伊朗的S-400交付计划。

受到牵连的胡塞随即防空体系“缩水”,对空防御效率骤降35%,不得不将宝贵的导弹资源优先分布在首都萨那和荷台达等关键区域。

外界纷纷质疑,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声援“抵抗轴心”的俄罗斯,究竟为何临阵收手?

这一切似乎可以追溯到俄罗斯在叙利亚境内的行动缩减。

自2024年底起,俄军驻叙利亚赫梅米姆基地的电子战部队减少了40%,直接影响了胡塞获取卫星和侦察情报的时效性。

胡塞高层透露,以往俄方会在2小时内传回战机、无人机动态,如今却得拖到6至8小时以后,严重削弱战场反应效率。

消息人士透露,克里姆林宫内部出现一份备忘录,指出“对胡塞的长期支持可能激化与沙特的矛盾,不利于俄罗斯在中东能源市场的布局”。

换言之,俄罗斯选择暂停军援,更多是出于地缘利益考量。

俄方在中东的策略正进入新一轮评估,可能将利益重心转向与沙特等国的能源合作,以取得更稳定的石油天然气交易与国际汇率走向。

这对胡塞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此前能在多国联军和美军压力下苦苦撑住,靠的正是多方支持,包括伊朗给的武器、俄罗斯带来的情报,以及某些隐秘的外援通道。

一旦俄罗斯在背后“抽身”,胡塞最薄弱的防空体系便首当其冲。

二、8万也门政府军的“三线围攻”

如果说俄罗斯的退场是这场危机的序曲,那么美国的低成本介入则成为主旋律。

自2025年初开始,美国教官陆续进驻也门,在北部萨那、东部马里卜、南部亚丁湾三处训练和整编也门政府军。

到了4月,这支人数约8万的部队已形成三线合围态势,高调喊出要收复“被篡夺的港口”——荷台达。

美国并未明着派出正规地面部队参战,却通过B-2轰炸机和全球鹰无人机提供关键空中支援。

五角大楼的54亿美元特别经费据称已划拨到位:30%用于这支政府军的装备升级,余下部分花在伊朗周边海域的情报侦察和海上封锁上。

也门政府军的积极性并非单纯来自“政治忠诚”,他们垂涎荷台达港巨额的税收和贸易控制权,这里一直是胡塞的命脉,占据胡塞收入的70%。

对美军而言,让也门本土势力去消耗胡塞,等于“以夷制夷”,能够在减少美军伤亡的同时,最大程度撬动红海地区的政治版图。

外媒揣测,美方此举实为全球战略的一环:从中东到东欧,再到亚太,美国更倾向挑起并维持“代理人冲突”,以削弱其对手的势力范围。

许多军事分析人士认为,真实的也门政府军战斗力并不比胡塞高明多少,但他们背后有美军的情报与空中支持。

自三线推进开始,政府军已在北线附近展开数十次精确打击。

即便胡塞负隅顽抗,也只能暂时阻挡政府军东翼合围,却难以兼顾海岸线安全。

荷台达港位于也门西部,紧邻红海航道,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承载着红海约12%的航运量。

对胡塞而言,这里就是生存底气;对美国及也门政府军而言,则是“扼杀”胡塞的要害之地。

据美军模拟演算,若想彻底夺下荷台达港,至少需要8周的地面攻势,并预估将付出3000名士兵伤亡的高昂代价。

这里还有胡塞方部署的7000余枚简易爆炸装置和暗雷。

美国顾问团警告,急于突击港区是“见血的硬仗”,丢不起人命,也埋下更多反美仇恨的种子。

然而人道主义者呼吁停火的声音依然难以撼动军方决心。

联合国多次警告,这里承担了也门北部80%的粮食运输功能,一旦港口被围或被毁,后果将是超过250万人面临饥荒风险。

可这提醒并不被交战各方认真对待,美军已经在海上布下封锁线,高昂的保险费率让任何商业船只都望而却步,胡塞想通过荷台达获取外部援助的难度直线上升。

尤其在俄罗斯断供后,胡塞资金链和粮食供应雪上加霜。

面对美军与也门政府军的三线施压,胡塞武装于2024年10月就开始升级自己的防守模式。

他们深知,常规战斗里难与美军航母、B-2轰炸机相拼。

近一年多来,他们在山体与地下兴建“蜂巢式”仓库,把武器装备分散储藏,以降低空袭损失;同时利用机动梭巡导弹和无人机群狙击美军舰艇。

仅在两周时间里,胡塞就击落了四架美军MQ-9无人机,并一度迫使“艾森豪威尔”号航母退出红海巡航路线。

还有传言称,美军一架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也遭遇地面火力打击,虽未被击落,却严重受损。

除了在军事层面坚守防线,胡塞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美军轰炸平民区”的视频剪辑,并借助国际NGO的发声掀起对美国“滥用武力”的声讨。

尽管美国方面否认针对平民,但“平民伤亡”“人道灾难”的报道在全球范围迅速发酵。

西方社会内部出现了对于继续介入也门战争的反对声浪,迫使部分欧洲国家在援助问题上出现犹豫。

舆论战虽能暂时赢得同情,却挡不住前线的炮火。

胡塞面临着军备枯竭、医疗物资短缺和粮食紧缺等多重压力。

即便他们有伊朗暗中运送的“征服者-110”导弹技术,也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扳回局面。

2025年4月,安理会就也门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英美代表推举议案,将胡塞定为“恐怖组织”,并授权进一步军事干预;俄罗斯对此使用否决权,认为此举只会加剧人道灾难。

但耐人寻味的是,俄方却支持对荷台达港的停火提案,似乎在胡塞问题上不再“倾力护航”。

这让外界感到俄方姿态的“矛盾”,一方面不愿让美国在联合国占得先机,另一方面又与胡塞保持一定距离。

沙特与伊朗的角力尤为激烈,沙特默认美国主导的也门政府军行动,以进一步打压胡塞,从而巩固自身在中东的话语权。

伊朗依旧选择秘密支持胡塞武装,从弹道导弹到无人机技术,透过真主党等管道源源不断流入也门北部。

伊朗深知,如果胡塞一败涂地,自己多年来在也门的关键支点也将坍塌。

中国方面则相对保持中立,呼吁对话解决冲突。

2025年初,中国倡议发起红海航运安全多边会谈,希望各方能在保障商船安全的前提下先行停火,再通过谈判协商政治路线图。

客观来看,中方主要关注在于维护关键航运线路的畅通,不愿意也门冲突升级殃及全球贸易。

大国利益像一把锁链,把中东裹挟进一个循环反复的泥沼里。

俄罗斯转向、美国扶持代理人、伊朗和沙特各自拉帮结派,最终折射出的不是“正义对抗邪恶”,而是资源与地缘优势的争夺游戏。

美国54亿美元的预算,与胡塞控制区每年GDP近似;胡塞通过港口征税赚到的钱,恰恰能支撑内部军费与日常开销;俄方抽身也许不全是背叛,而是算清了进一步深度介入的收益和风险。

一切合纵连横,都有一笔经济算计作基础。

结语

也门的血与火,已在过去十年里燃烧得太久。

如今因为俄罗斯的撤离和美国的“踩油门”,这块土地再度被推向外部势力角力的风口浪尖。

荷台达港过去只是个港口,如今却成了大国代理人碰撞与博弈的象征。

洛马公司、五角大楼的军费拨款单、胡塞反击的地道以及伊朗运来的导弹技术——看似相互割裂的拼图,凑在一起却完整呈现出一个失序的中东棋局。

从胡塞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没有退路。

电子战支援断供后,每一架无人机、每一枚导弹都成了“孤军奋战”的工具,他们要以非对称方式打击美式装备,哪怕只是一架无人机的胜利,也能给自己撑一口气。

而对美国而言,这场冲突似乎是“低成本撬动战略优势”的试验场:借也门政府军在线消耗对手,以保护红海航运和能源通道。

俄方的所谓“背刺”绝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利益权衡后的结果。

当我们把视线聚焦在那些废墟与营地间哀叹的平民时,才真切体会到惨痛代价。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来源:大唐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