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骑手月入过万”的故事还在短视频平台循环播放时,美团最新披露的一组数据,突然让这个传说露出了破绽。2025年三季度,全国高频骑手月均收入5720元至10865元,月入过万的仅集中在北上广深;低线城市骑手收入虽涨了8%,但日均跑单6小时、每月干满22天,到手可
当“骑手月入过万”的故事还在短视频平台循环播放时,美团最新披露的一组数据,突然让这个传说露出了破绽。2025年三季度,全国高频骑手月均收入5720元至10865元,月入过万的仅集中在北上广深;低线城市骑手收入虽涨了8%,但日均跑单6小时、每月干满22天,到手可能刚够覆盖房租。更矛盾的是:数据说骑手工作时长低于全国平均,可现实中,多少骑手为了多接一单,在暴雨里狂奔、在深夜的街头等单到凌晨?骑手收入的真相,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时间、汗水与尊严的生存计算。
美团数据里的“高频骑手”,被定义为“当月接单22天及以上、日均接单时长6小时及以上”。这个听起来“相对稳定”的标准,背后藏着骑手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在北上广深,这样的骑手月均收入7629元至10865元;在三四五线城市,收入区间是5720元至7803元。但很少有人问:这6小时是“有效跑单时间”还是“在线等待时间”?
一位在郑州跑乐跑的骑手老李算了笔账:“平台说日均6小时,可我每天得从早上9点在线到晚上8点,11个小时里,真正骑车送单的时间也就5-6小时,剩下5小时都在等单、抢单、去商家取餐的路上。”他打开手机后台,10月跑了26天,系统显示“有效时长156小时”(日均6小时),但实际在线时长超过280小时。“午晚高峰订单多,可过了高峰就得‘守株待兔’,你敢下线,系统就不给你派好单,只能硬扛。”
更关键的是,美团披露的收入是“毛收入”还是“净收入”?老李给记者看了他的收支记录:10月毛收入7200元(乐跑骑手,属于“收入更可观”的类型),但要扣除电动车租金400元、电池充电费300元、商业意外险150元、超时罚款200元(3单超时,每单罚50-100元),最后到手6150元。“这还不算吃饭、喝水、手机流量,要是车坏了修一下,再扣掉几百。”
在低线城市,这样的成本压力更明显。四川绵阳的众包骑手小张,三季度月均收入5720元(普通众包,非乐跑),扣除成本后净收入约4500元。而绵阳市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800元/月,“略高于当地平均收入”的说法,在扣除成本后几乎失效。“别人以为我们赚得多,可每天风吹日晒,下雨天摔一跤是常事,这点钱真的是拿命换的。”
数据显示,三季度低线城市骑手收入增幅显著:三四五线乐跑骑手月均收入7803元,环比增长8.42%;普通众包骑手增长2.86%。这个“增长”背后,是低线城市外卖市场的爆发,还是平台的短期补贴?
外卖行业的下沉趋势确实明显。2025年三季度,三四线城市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25%,远超一线城市的8%。县城里的奶茶店、炸鸡店越来越多,居民也习惯了“手机点单”。湖北宜昌的乐跑骑手王哥说:“两年前县城一天跑50单算多,现在旺季一天能跑70单,单价从5元涨到6.5元,收入自然涨了。”
但平台的“激励规则”也在悄悄起作用。多位低线城市骑手提到,今年6月后,乐跑骑手增加了“阶梯奖励”:每月跑满800单奖500元,跑满1000单奖800元。“为了拿奖励,大家都拼命跑,我10月跑了1020单,每天在线12小时,才拿到那800元。”王哥坦言,这种“增长”是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换来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补贴依赖”。2024年某平台曾在五线城市推出“新人首月单价翻倍”,骑手收入短期暴涨,可3个月后补贴取消,单价回落,不少骑手直接转行。“平台就像钓鱼,先撒点饵,等你离不开了,再慢慢收线。”一位资深骑手这样评价。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数据称,骑手旺季日均送单时长6.9小时,淡季5.1小时,每周工作时长低于全国平均的48.6小时。这个结论让很多骑手觉得“离谱”。“我每天在线14小时,系统只算6小时有效时长,剩下8小时难道是在梦游?”北京众包骑手小周的吐槽,道出了算法对时间的“重新定义”。
平台的“有效时长”计算规则是:从接单到送达的时间计入时长,等待派单、去商家取餐的时间不算。小周举例:“中午12点接了一单,从商家取餐花了15分钟,骑车20分钟送到,系统只算20分钟‘有效时长’。可我从11点半就在商家门口等单,等到12点才接到这单,这半小时就‘消失’了。”
这种算法设计,本质是将骑手的劳动时间“碎片化剥削”。为了达到日均6小时有效时长,骑手必须长时间在线“刷活跃度”,否则系统会判定“积极性低”,派单优先级下降。“你敢早下班,明天就给你派郊区的单,跑一趟亏一趟。”小周说,他见过最拼的骑手,为了保持“高活跃度”,每天在线16小时,睡在电动车上,“算法就像个无形的鞭子,你停,它就抽你”。
更讽刺的是“自由职业”的神话。众包骑手号称“时间自由”,但多位骑手表示,“自由”的代价是收入不稳定。“想休息就下线?可以,但今天少跑20单,明天单价就降5毛,这个月收入直接少1000元。”这种“伪自由”,让骑手陷入“想停不敢停”的困境。
同济大学的调查显示,60.19%的骑手因“高薪资”入行,但50%的人从业时间不到一年。“赚够钱就走”成了骑手圈子的共识。为什么收入达标,却留不住人?
“不是不想留,是城市不把我们当‘自己人’。”在上海跑了两年外卖的安徽骑手老陈,攒了15万元后决定返乡开超市。他算了笔账:在上海月入1万(乐跑骑手),房租2500元,吃饭1500元,给家里寄5000元,自己只剩1000元。“孩子想在上海上学,没户口,只能上私立,一年学费8万,我跑死也赚不够。”
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的话戳中要害:流动务工人口进入城市,却被排斥在主流生活之外。骑手每天穿梭在写字楼、小区,服务着城市居民,却享受不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没有社保,生病只能自己扛;没有公积金,买房是奢望;出了事故,平台往往“甩锅”给“个人原因”。
“跑外卖就像住旅馆,再舒服也不是家。”老陈说,他认识的骑手里,90%的人计划“攒钱后转行”:有的回乡开餐馆,有的去学技术,哪怕去工厂拧螺丝,“至少工厂给交社保,老了有个保障”。这种“过渡心态”,让骑手群体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也让平台得以维持“灵活用工”的低成本模式。
骑手是平台经济的“毛细血管”,2025年全国骑手超千万,支撑着日均2亿单的外卖需求。但他们的价值,是否被合理分配?
美团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外卖业务收入480亿元,其中“骑手成本”占比约60%(288亿元),按全国高频骑手约200万人计算,人均月成本约4800元(含工资、补贴、保险)。但骑手实际到手收入,如前文所述,低线城市约4500元,高线城市约6000元,中间的差额去哪了?
“平台抽成、商家压价、用户小费少,骑手夹在中间最惨。”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外卖订单的“三方分配”中,商家承担15%-20%的平台佣金,用户支付配送费,平台再从中抽取部分作为“信息费”。“骑手的收入,本质是商家和用户支付的‘劳务费’被平台层层抽成后的剩余。”
更关键的是权益保障的缺位。众包骑手与平台无劳动关系,乐跑骑手虽有“专项活动规则”,但仍被认定为“合作关系”,无法享受社保、公积金等权益。2024年某平台骑手送餐时猝死,家属仅获赔20万元商业保险金,而同等情况的职工工亡赔偿约100万元。“我们就像平台的‘临时工’,活最多,保障最少。”
这种“低保障、高流动”的模式,正在透支骑手群体的未来。“现在跑外卖的多是30-40岁的中年人,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老陈说,他20岁的儿子明确表示“死也不送外卖”,“他说‘送外卖没前途,连社保都没有,老了怎么办’”。
骑手收入的数据背后,是一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困境:他们用时间换收入,用健康换稳定,却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在职业发展中看不到未来。当“月入过万”的传说被数据戳破,当“自由职业”的神话被算法击碎,我们更该思考:数字经济的红利,是否该有骑手的一份?
平台需要更透明的分配规则,别让骑手在“阶梯奖励”“活跃度考核”中疲于奔命;政府需要完善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让骑手也能享受社保、公积金,不再“老无所依”;社会需要放下对“骑手”的职业偏见,他们不是“过渡者”,而是支撑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
毕竟,每个在暴雨中送餐的骑手,每个在深夜等单的骑手,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别让他们的青春,只换来“过渡”两个字。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