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入秋,圈里10头育肥猪掉膘30斤,还因饲料发霉损失2头,白忙活大半年!”河北养猪户李大哥最近愁得直叹气——秋季昼夜温差大、湿度升高,猪舍环境、饲料储存、管理细节稍不注意,就容易踩中“隐形坑”,不少养殖户因忽视这些问题,轻则猪只掉膘、生长缓慢,重则批量受损,
“刚入秋,圈里10头育肥猪掉膘30斤,还因饲料发霉损失2头,白忙活大半年!”河北养猪户李大哥最近愁得直叹气——秋季昼夜温差大、湿度升高,猪舍环境、饲料储存、管理细节稍不注意,就容易踩中“隐形坑”,不少养殖户因忽视这些问题,轻则猪只掉膘、生长缓慢,重则批量受损,损失超80%。有着20年养猪经验的老周,特意拆解秋季养猪最易踩的3类“坑”,还分享2招实用避损技巧,新手也能照着做,保猪群健康、稳收益。
先说说秋季养猪最该警惕的3类“隐形坑”,每一个都可能让前期投入打水漂。
第一类是环境“温差坑” ,直接导致猪只应激、生长停滞。秋季白天最高温能达25℃以上,晚上却骤降到10℃以下,昼夜温差超15℃。猪对温度变化敏感,尤其是仔猪和育肥猪:仔猪受凉后扎堆取暖,易被压伤、踩伤;育肥猪则会因应激食欲下降,原本一天吃3斤料,降温后只吃1.5斤,一周就能掉膘5-8斤,出栏时间至少推迟20天。老周提醒,去年邻村养殖户因没及时关窗,一夜之间20头育肥猪因温差应激感冒,虽没死亡,但掉膘严重,直接少赚1.2万元。
第二类是饲料“霉变坑” ,藏在角落却危害大。秋季雨水多、空气湿度高,玉米、豆粕等饲料若储存不当,3-5天就会发霉长菌。猪吃了霉变饲料后,初期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粪便干结,后期则会腹泻、皮肤起红点,严重时会导致生长停滞,甚至批量拒食。老周算了笔账:1亩地玉米能喂10头猪,若因霉变浪费200斤玉米,不仅损失600元饲料钱,猪只还会因营养不足掉膘,间接损失超2000元。更麻烦的是,霉变饲料的毒素会残留在猪体内,影响肉质,卖猪时还可能因检疫不合格被压价。
第三类是管理“卫生坑” ,细节疏忽引发连锁问题。秋季猪舍湿度高,粪便、尿液若不及时清理,2天就会滋生细菌、吸引蚊蝇。蚊蝇不仅会叮咬猪只,导致皮肤瘙痒、烦躁不安,还会传播寄生虫卵——猪感染后会出现毛糙、消瘦,仔猪还会因寄生虫腹泻,生长速度比健康猪慢30%。此外,猪舍长期不通风,氨气浓度升高,会刺激猪的呼吸道,导致猪只频繁咳嗽、打喷嚏,虽不致命,但会影响采食和休息,出栏体重至少少10斤。
“这3类坑虽隐蔽,但只要掌握‘环境控温+精细管理’的2招,就能大幅降低损失,保猪群长势。”老周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秋季养猪避损方案。
第一招是精准控温防潮,给猪群“舒适环境” 。核心是缩小温差、降低湿度:
- 白天温度高时(上午10点-下午4点),打开猪舍天窗、侧窗通风,既能降温,又能排出舍内湿气;傍晚5点后关闭窗户,在仔猪舍加装保温灯(温度保持28-32℃),育肥猪舍可铺一层干燥的稻壳或锯末,既能吸湿,又能保暖,确保昼夜温差不超过8℃。
- 每天清理猪舍2次(早上8点、下午5点),及时铲除粪便、尿液,避免积水;中午湿度低时,用风扇加强通风,每次1小时,保持舍内空气清新;若遇连续阴雨,可在猪舍角落放几袋生石灰吸湿,每10平方米放1袋,3天更换1次。
第二招是精细饲料管理+日常巡查,从源头避损 :
- 饲料储存要“防潮通风”:玉米、豆粕等干货存放在高架仓库,离地面至少30厘米,仓库内装排气扇,每周检查1次,发现结块、有霉点的饲料立即丢弃,不喂猪只;拌料时遵循“现拌现喂”原则,每次拌料量够猪只2小时内吃完,避免剩料在料槽内发霉。
- 日常巡查抓“早发现、早处理”:每天早中晚各巡查1次猪群,重点看3点——采食是否积极(若猪只吃料速度变慢,可能是应激或饲料问题)、粪便是否正常(干结或腹泻要及时调整饲料或环境)、精神状态是否活跃(扎堆、趴卧不动需排查温度或健康问题)。发现异常后,立即调整环境或饲料,比如猪只掉膘时,在饲料中添加2%的豆粕,补充蛋白质,促进恢复。
老周还分享了一个“省钱小技巧”:秋季可利用玉米秸秆、红薯藤等青饲料,按30%的比例掺进精饲料中喂猪,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降低饲料成本,1亩地的青饲料能省200元饲料钱,猪只吃了还长得更壮。但要注意,青饲料需晾干后再喂,避免水分过多导致腹泻。
不少养殖户照这套方法操作后,都有效减少了损失。去年山东养殖户王大姐的猪舍因温差大,猪只开始掉膘,她按老周的方法加装保温灯、调整通风时间,一周后猪只采食量恢复正常,出栏时体重比往年还多5斤,多赚了800元。
要是你想知道秋季猪舍保温设备的具体采购清单,或者青饲料的储存、搭配技巧,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详细指南,需要吗?
来源:小陆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