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欧盟委员会(EC)宣布,经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正式授予卫材(Eisai)/渤健(Biogen)的AD创新药仑卡奈单抗(Lecanemab)上市许可,用于治疗病程早期的AD患者。
撰文:凌骏
一款被认为改变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史的靶向药物,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4月15日最新消息,欧盟委员会(EC)宣布,经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正式授予卫材(Eisai)/渤健(Biogen)的AD创新药仑卡奈单抗(Lecanemab)上市许可,用于治疗病程早期的AD患者。
此次批准基于去年11月EMA给出的“积极的科学评估”,认为已有的关键证据表明,仑卡奈单抗在延缓AD病程上的获益大于风险,显著降低了AD患者的认知衰退水平。
截至目前,包括中国、美国、日本等在内,仑卡奈单抗已13次获得不同国家/地区监管部门的认可,“仑卡奈单抗能成为欧盟首个且唯一*减缓早期AD进展的治疗方案,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靠着在痴呆症领域40年的积淀创新,取得了这一重要的里程碑。”卫材首席执行官Haruo Naito表示。
在全球创新疗法的上市审评中,欧洲监管部门始终被认为是最为“保守”的机构之一,多年来,这种保守的态度数次受到了来自急需用药的患者群体、临床医生们的质疑。
但“保守”往往也意味着“严谨”,由于EMA更加严格的审评考量,2020年《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在过去十年获美国FDA或EMA快速审评的新药中,大多数经EMA批准的药物,被认定为“治疗价值更高”。
正因如此,此次仑卡奈单抗获EMA批准上市,更体现了在对抗AD的医学史上,科学家们取得一场重要的“阶段性胜利”。
AD是全球第一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超5000万人口与家庭。在患者的大脑里,存在一种有毒的蛋白(Aβ),侵犯神经细胞造成大量细胞死亡。从痴呆症状早期开始,平均仅8~10年患者会逐渐发展至中、晚期直至死亡。
传统的AD治疗药物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认知,但无法根本上延缓疾病进程。直到2023年7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仑卡奈单抗上市申请,开启了AD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仑卡奈单抗定向消除了大脑中有毒的Aβ,2022年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关键III期临床数据表明,在近2000名志愿者用药18个月时,相较于安慰剂组,仑卡奈单抗让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减缓27%,相当于至少将疾病发展延缓了约3年。
在美国FDA批准后,各国监管机构也陆续跟进。
中国是第三个批准仑卡奈单抗上市申请的国家,去年7月,我国进一步发布《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特别强调Aβ的单克隆抗体(如仑卡奈单抗)可以有效清除Aβ,延缓AD源性痴呆患者的病程进展,患者确诊后应尽早使用。
但和各国均给出积极的评价不同,仑卡奈单抗在欧洲的破冰之旅可谓一波三折。
去年7月,EMA曾给出初步审查意见,认为仑卡奈单抗“风险大于收益”,建议拒绝批准其上市。这一声明引发了业内和患者群体的广泛争论——据估计欧盟约有数百万AD患者在等待新药上市。
“仑卡奈单抗已证明有可能减缓疾病进展,而且研究表明确实有效。”英国神经科学协会主席Tara Spires-Jones教授当时斥了EMA的负面意见。
到了11月14日,EMA更新审批意见,称建议批准仑卡奈单抗上市许可。4个月内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业内普遍认为,仑卡奈单抗的拓展期研究结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比III期临床试验中“27%的延缓降幅”,2024年7月30日更新的拓展期数据表明,持续用药36个月,仑卡奈单抗延缓疾病进展的能力提升至约31%。在极早期的AD患者中,59%的人持续3年整体功能不衰退,51%的人整体功能甚至出现改善。
在本月初举办的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年会上, 仑卡奈单抗持续治疗方案进一步得到数据支持,提示至少可连续36个月用药,“持续治疗使患者大脑的病理状况,更大幅度得到改善。”美国耶鲁大学精神病学教授Christopher van Dyck报告称。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最新声明,此番批准仑卡奈单抗上市,是“EMA的积极科学评估”得出的结论,对于符合适应证的AD患者,只要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药物的益处大于风险。
用药时间最长的患者已超过5年EMA声明中提到的“风险”,指的是由抗Aβ类药物自身特性所引起的潜在安全问题——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包括脑水肿(ARIA-E)和脑出血(ARIA-H)。
相较于已相对达成共识的积极疗效,欧洲监管机构此前担心,这些潜在的风险会抵消仑卡奈单抗的疗效获益。
“抗Aβ类药物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风险,这是由药物的机制机理所决定的。”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汤荟冬教授告诉“医学界”,“但根据此前国际上的各类临床研究,用药患者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较低。即使少部分人发生了,程度也都很轻,只有个别病例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去年7月30日发布的拓展期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ARIA-E还是ARIA-H,仑卡奈单抗的副作用风险都是同类药物中最低,试验中未发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在持续3年的治疗中,大多数ARIA发生在治疗的前6个月,之后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敏感性分析显示,ARIA对认知或功能没有影响。
ApoE ε4 基因状态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ApoE ε4纯合子的患者理论上ARIA发生率更高,但拓展期数据证实,随着持续治疗,18 个月后无论ApoE ε4 状态如何,ARIA发生率均有所下降。
目前,“在我和团队诊治的几十位患者里,只有个位数的患者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或出血,但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有的患者只有单个的影像学出血点,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健康危害。我们只需要加强监测,大部分患者依然可以继续用药。”汤荟冬教授说。
另一位此前曾参与仑卡奈单抗中国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的专家则告诉“医学界”,在他的入组患者中,仅观察到一小部分ARIA事件,且都非常轻微,稍加管理即可控制。
全球范围内,接受仑卡奈单抗治疗时间最长的患者,已持续用药超过5年。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中心首席执行官David Watson 教授去年年底报告称, 66名持续接受治疗的患者(13名超5年,40名超3年)中,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问题,所有用药超5年的患者均报告“满意”或“非常满意”。
“批准符合安全、质量和功效标准的药品,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而按照目前的审查要求,我们确信,仑卡奈单抗已经满足了适当的监管标准。”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MHRA)官员Julian Beach在2024年8月,MHRA全面批准仑卡奈单抗时表示。
欧盟此次批准的是“静脉注射”仑卡奈单抗,而在美国,仑卡奈单抗“皮下注射版”正在接受监管部门审查,有望进一步提升用药的便捷性,预计将于2025年8月31日做出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专家均对“医学界”强调,包括仑卡奈单抗在内,目前抗Aβ类药物只能延缓或适度控制AD的疾病进展,并无法扭转疾病进程,实现AD的“治愈”。
“在患病早期迅速介入用药,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控制等联合治疗,可能是进一步提升疗效的关键。”北方某三甲医院一位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对“医学界”表示,“我们有一些患者,用药后疾病不仅是‘延缓’,还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这一现象和相关原因,目前我们还在持续研究之中。”
*注:截至2025年4月17日参考文献:[1].Alzheimer's Lecanemab Treatment Up to 36 Months Supported by Extension Study,https://www.medpagetoday.com/meetingcoverage/aan/114987
[2].European Commission Approves First Alzheimer’s Treatment Targeting Disease Causes,https://evrimagaci.org/tpg/european-commission-approves-first-alzheimers-treatment-targeting-disease-causes-326032
[3].Leqembi Makes History as First EU-Approved Drug to Target Root Cause of Alzheimer’s Disease,https://www.geneonline.com/leqembi-makes-history-as-first-eu-approved-drug-to-target-root-cause-of-alzheimers-disease/
[4].Eisai Presents Data on Benefits of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Dual-Acting Lecanemab at the 17th Clinical Trial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TAD) Conference,https://investors.biogen.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eisai-presents-data-benefits-long-term-administration-dual
[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6032149_Association_between_FDA_and_EMA_expedited_approval_programs_and_therapeutic_value_of_new_medicines_retrospective_cohort_study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