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文字狱在美国愈演愈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6:23 1

摘要:然而,足以令羡慕者精神崩溃的是:21世纪的美国正在上演文字狱——只要你在网络媒体上对查理·柯克写下不敬的文字或说出不敬的语言,就会立刻丢掉工作、接受网暴和遭到官方审查。

中国人对文字狱有深刻的历史记忆,因而有部分中国人特别羡慕美国有言论自由,自由女神成了这部分人的精神图腾。

然而,足以令羡慕者精神崩溃的是:21世纪的美国正在上演文字狱——只要你在网络媒体上对查理·柯克写下不敬的文字或说出不敬的语言,就会立刻丢掉工作、接受网暴和遭到官方审查。

查理·柯克是谁?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男,1993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阿灵顿高地,在芝加哥郊区长大,美国政治活动人士,媒体名人、播客主播、作家。

他最重要的政治身份是美国保守派非营利性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

是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MAGA”支持者阵营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被人们认为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

2025年9月10日,查理·柯克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

查理·柯克的死令特朗普痛彻心扉,当即下令全国降半旗并追捕凶手。第二天查理·柯克的灵柩登上副总统万斯的专机“空军二号”。第三天嫌疑人泰勒·罗宾逊被拘留。2025年9月16日,涉嫌疑人泰勒·罗宾逊首次出庭受审。

事情就这样了结?没有。这才只是序幕。

围绕柯克被枪击,驴象之争达到了白热化。共和党要榨干柯克的政治油水来给民主党重重一击。于是一场21世纪最有讽刺意味性的美国式文字狱风暴——美媒称之为言论清算或言论审查被掀起。

先看几个例子:

1. 9月12日,美国某办公用品零售商宣布,该公司密歇根州门店的一名员工因拒绝打印有关查理·柯克的海报而被解雇。

2. 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卡罗来纳黑豹队开除了一名员工,原因是该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嘲讽柯克之死。

3. 美国漫画巨头DC漫画公司取消了一名作者的漫画连载,因为这名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嘲讽柯克之死。

4.加州州立大学一位教授仅因发了讥讽性的表情包,就丢掉了教职。

5.MSNBC评论员多德在柯克遇刺后称:“你不能指望说了可怕的话,而不会发生可怕的事。”几小时后,他被解雇。

6. 一名墨西哥国会人员因在该国主要电视台上对柯克之死发表评论,受到网上谴责,并随后辞职。

7. 英国牛津大学辩论会候任主席阿巴罗尼耶因在柯克被枪杀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而面临处分。

8.达美航空公司多名员工被停职,因为他们对柯克之死发布“不当言论” 。

9.州立东田纳西大学两名教职人员被暂时停职,因为他们曾经对柯克发布“不当言论”。

10.美国国防部多名人员被解雇,因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嘲笑柯克之死的帖文。

看见没有?柯克遇刺后,不仅是美国国内,还波及到其他国家,不仅当下,还追究过往,一场针对有关柯克的“不当言论”的大规模言论清算在美国各地上演,许多人因其在网络上的言论失去了工作、遭受网络暴力,甚至面临签证危机。

这场席卷多个领域的“言论清算”,并非偶然现象。其背后存在一个组织性的力量在推动——

保守派活动人士和共和党政客发起了大规模的网络举报和“人肉搜索”行动。为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查理·柯克的谋杀者”的网络曝光网站,专门搜索和审查对柯克之死发表“消极言论”的社交媒体帖子和信息。该网站宣称已收到近3万份举报。

共和党籍众议员克莱·希金斯(Clay Higgins)宣称将利用国会权力,推动对任何发表“贬低”柯克之死的评论者实施终身社交媒体禁令。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多公开表示,任何外籍人士若在社交媒体上“赞赏、辩解或轻描淡写柯克之死”,将被视为“美化暴力”而面临签证吊销、拒签或驱逐出境。他还呼吁网民举报相关言论,并承诺“即时撤销涉事者签证”。

美国政客们引以为傲的言论自由呢?

柯克之死,左翼网民“幸灾乐祸”,右翼网民则从“悲痛震惊”迅速转向要求“政治清算及报复”。

可见,言论自由在两党争斗面前被视若敝履。

有调查显示:40%的民主党人支持使用暴力将特朗普赶下台,25%的共和党人支持使用军队镇压反对特朗普政策的街头抗议活动。这场悲剧沦为了两党争斗的工具,反映出美国政治中“反对针对自身的政治暴力”而非真正反对一切政治暴力的现实。有学者担忧美国可能正处于“政治极端暴力时代的边缘”。

柯克之死引发的这场美国式文字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管它是否会演化出一场更大的政治暴力,言论自由的遮羞布被撕得粉碎是真的。

其实,美国式文字狱并非特朗普时代才有的新事物,拜登执政时期的“政治正确”何尝不是呢?由此上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麦卡锡运动”同样触目惊心。

可见,所谓“言论自由”不过是美国统治集团欺骗美国人民和对他国进行思想殖民的工具。只要触碰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对“言论自由”痛下杀手。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