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2025年上半年经营对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21:13 1

摘要: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两个民营股东背景的股份制银行从 2025 年上半年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平安银行与民生银行在营收、资产质量、业务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以下从核心财务指标、业务布局、资产质量及政策适应性四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两个民营股东背景的股份制银行从 2025 年上半年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平安银行与民生银行在营收、资产质量、业务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以下从核心财务指标、业务布局、资产质量及政策适应性四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1. 营收表现:民生逆势增长,平安承压调整
民生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723.84 亿元,同比增长 7.83%,是股份行中少数实现营收正增长的银行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净息差企稳(同比上升 1BP 至 1.39%)和非息收入显著增长(同比 + 25% 至 231.81 亿元),尤其是债券交易等投资收益贡献突出。
平安银行则面临营收下滑压力,上半年营收 693.85 亿元,同比下降 10.04%,为股份行中降幅最大。主要原因是市场利率下行导致净息差收窄 16BP 至 1.80%,叠加债券投资等非息收入受市场波动拖累。不过,其净利润降幅从一季度的 5.6% 收窄至 3.9%,显示出成本管控和资产质量优化的成效。

2. 盈利结构:成本压降与拨备释放对冲压力
民生银行净利润 213.80 亿元,同比下降 4.87%,主要因加大风险拨备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同比提升 3.12 个百分点至 145.06%。其成本收入比为 26.5%,同比微降 0.3 个百分点,显示运营效率稳定。
平安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降本增效,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 9% 至 192.06 亿元,同时不良资产清收额同比增长 13.8% 至 185.56 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减少 16% 至 194.50 亿元,助力净利润降幅收窄。其拨备覆盖率 238.48%,风险抵补能力显著优于民生。

3. 资本充足率:民生反超,平安稳中有升
截至 6 月末,民生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9.8%(一季度末数据),通过发行 500 亿元二级资本债补充流动性,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平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9.31%,虽略低于民生,但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并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1. 零售业务:平安优化结构,民生寻求突破

平安银行:坚持 “零售做强” 战略,个人贷款余额 17,259.78 亿元,较上年末下降 2.3%,但结构显著优化 —— 抵押类贷款占比提升至 64.3%,信用卡、消费贷等高风险产品规模收缩,而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 316.78 亿元(同比 + 38.4%)成为亮点。财富管理业务表现突出,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 12.8%,代理保险收入大增 46.1%,综合金融贡献新获客 AUM 占比超 50%。民生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 39.49%,同比微降,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AUM)31,539.76 亿元,增幅 7.05%,但信用卡不良率攀升至 3.68%,反映出消费信贷领域的压力。其零售业务转型侧重生态建设,如推出适老化信用卡、构建网周支付场景,但整体增长动能弱于平安。

2. 对公业务:平安加码新兴产业,民生聚焦风险化解

平安银行:对公贷款余额 16,825.20 亿元,同比增长 4.7%,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等领域,新制造、新能源行业贷款发放量同比增长 16.7%。战略客户贷款余额增长 15.8% 至 3,585.50 亿元,数字财资平台签约集团客户数增长 25.7%,供应链金融融资额同比 + 25.6%。民生银行:对公贷款占比提升至 65%,新增贷款超 70% 投向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但受房地产风险历史包袱影响,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仍达 3,326.48 亿元,不良率虽从 5.01% 降至 3.48%,仍高于同业。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 5,000 亿元,占贷款总额 18%,响应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1. 不良率:平安领先,民生结构性压力犹存
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 1.05%,较上年末下降 0.01 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下降 0.12 个百分点至 1.27%,资产质量保持行业领先。其不良贷款生成率 1.64%,同比下降 0.16 个百分点,显示新增风险可控。
民生银行不良率微升 0.01 个百分点至 1.48%,但结构分化明显:公司类不良率下降 0.05 个百分点至 1.21%,而个人类不良率上升 0.09 个百分点至 1.89%,信用卡透支不良率达 3.68%。值得注意的是,其房地产不良贷款额较去年末减少 51.12 亿元,不良率下降 1.53 个百分点至 3.48%,显示处置成效显著。

2. 清收与核销:平安效率更高,民生力度加大
平安银行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 185.56 亿元,同比增长 13.8%,清收效率行业领先。民生银行通过 “主动核销 + 资产证券化” 双路径处置不良,上半年核销规模超 200 亿元(同比多增 30%),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资产 351.56 亿元,但现金回收率仅 12%,低于平安的水平。

1. 政策敏感度:平安受益弹性更大
国务院近期推出的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对两家银行形成差异化影响。平安银行消费贷与经营贷占比达 29.82%(股份行最高),预计可通过贴息政策增厚利润约 3.68%。其已通过 FTP 补贴、利率折扣等方式响应政策,2025 年上半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发放量同比增长 38.4%,体现出对政策红利的快速捕捉能力。
民生银行消费贷占比 16.49%,普惠小微贷款虽突破 5,000 亿元,但贷款定价较低,政策带来的利润增厚空间相对有限。

2. 资本补充与战略储备
平安银行已制定 2025 年资本管理计划,拟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内生积累维持资本充足率安全边际。民生银行则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流动性,并计划未来三年实施保底分红(0.62 元 / 股),股息率达 5.3%,吸引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增持。

平安银行需在零售转型深化与对公补位中平衡增长与风险,尤其是在财富管理手续费率下行、债券投资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非息收入稳定性是关键。
民生银行则需巩固房地产不良处置成果,同时在零售客群质量提升、对公新兴产业授信能力建设上持续发力,以实现营收增长与盈利质量的双重改善。
总体而言,两家银行在政策周期与市场波动中展现出不同的韧性:平安凭借零售生态与科技赋能抵御短期压力,民生则通过对公聚焦与风险出清寻求战略转机,未来竞争将更多体现在细分领域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上。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