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证实!有人想对中国动武,解放军该再打1枚洲际弹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17:57 1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全球目光正注视着中美之间那条愈来愈紧绷的“红线”。

2024年9月25日,中国火箭军试射东风-31AG洲际导弹,以超越25马赫的速度穿越太平洋,像一把利剑闪过天际,给国际军事观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间仅仅过了半年,美国副总统詹姆斯·戴维·万斯(JD Vance)就突兀地在社交媒体上放出“对华动武”的意味深长言论,旋即引发轩然大波。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是有人想对中国动武?”解放军该再打1枚洲际弹了。

在2025年3月,美国副总统万斯连续数日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表言论,引来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万斯自2024年就因“对华鹰派”立场而声名远播,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背景造就了他已经在这个议题上“进可攻、退可守”,同时也映照出华盛顿内部的政治生态。

1、万斯的个人政治生涯

万斯在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中,就曾把“中国威胁”描述为比俄罗斯更可怕的存在。

表面上看,他的话很符合一部分保守派选民的胃口。

但深层原因是,万斯当前正面临着共和党内部继承者之争。

自2024年特朗普拒绝明确表态后,万斯想要抢占舆论制高点就得释放更激进、更惊人的对华表态。

有人质疑,这其中还有“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捆绑:万斯的妻子乌莎,曾参与格陵兰军事基地访问活动,这些北极战略部署背后牵扯着庞大的武器和利益交易。

2、“Beltway Insiders”的势力博弈

在美国政治中,“Beltway Insiders”(环城公路内部人士)通常指的是活跃在华盛顿区的政治精英、军工说客与媒体大亨。

他们时而鼓吹对华制裁,时而又私下里担忧切断供应链对美国本土经济造成伤害,可谓“精神分裂式”决策的典型体现。

2024年9月,美国国会在短短96小时内通过了24项涉华法案,这似乎证明了国会鹰派对中国的不满正达到峰值。

然而在参众两院的激辩中,军工利益与供应链维护始终分庭抗礼:

一方面,军方和国会鹰派希望迅速升温对华竞争,以博得选民与某些利益集团支持;

另一方面,美国高科技公司担心失去中国市场后形势岌岌可危,尤其在芯片、智能电动车等领域。

这股角力突出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已陷入反复拉锯的怪圈。

在外界的目光追随着乌克兰局势、印太海域演习的时刻,中国火箭军于海南岛对外宣布成功全射程试射东风-31AG洲际导弹。

这款洲际弹道导弹最大射程12000公里,末端速度高达25马赫,能够实现分导多弹头分布打击,人们经常用“全球覆盖”这一词来形容它的潜力。

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威慑”,“威慑”就是让对手在任何军事冒险念头浮现之际,都能感到后果难以承担的沉重压力。

官方强调此举是年度例行训练,不针对任何国家,但外界普遍解读这是对当时华盛顿信号频发的回应:

美国各种涉华法案层出不穷,军工复合体怂恿技术封锁又忙不迭搞军费扩张,难免让北京也有所警戒。

导弹实射本身既展示技术,更是一种象征:宣示中国在核战略与国防自主创新上的最新成就。

与之前的东风-31A相比,新款AG型在燃料加载和固体发动机推力上实现了双突破。

它使用8轴大型越野发射车,能在复杂地形与崎岖道路条件下快速部署,生存与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最关键的是末端速度高达25马赫,同时配置9枚分导式弹头,加上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实时互通,让打击精度在百米之内。

这些进步让外界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的核威慑能力。

华盛顿政治精英口中的“动武”与实际经济利益间存在严重矛盾。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占全球稀土加工份额的89%、锂电池正极材料的77%,而这些资源恰恰是美国国防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的命脉。

对华动武的呼声与对中国关键资源的依赖,正构成一种荒诞而危险的现实:想打却又舍不得打,想放手却又无可奈何。

2024年《芯片法案》本意是围堵中国芯片产业,结果英特尔、高通等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削减严重,反而损失了上百亿美元。

这让国会的鹰派议员感到尴尬:如果彻底脱钩,一旦中国采取反制,美国企业和民众都要承担更高的消费成本甚至资源短缺。

美国防部和企业高层都心知,离开中国的稀土与电池等供应,美国先进武器生产线将无法正常运转。

在五角大楼2024年12月交给国会的机密报告中,兰德公司警告,一旦美军在西太平洋与解放军出现直接冲突,关键弹药或在一周内耗尽,而后各项补给将面临巨大挑战。

这意味着美国并不具备“速胜”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民调也显示,大部分普通民众并不支持在亚太地区与中国硬碰硬,深恐导致经贸崩溃。

国家利益与民意掣肘呈现了复杂的动态:政客口号高亢,现实却难以跟进,不少企业界也在极力游说,谨防对华政策走向失控。

关于美国副总统万斯的社交媒体争议,在2025年3月10日和3月15日相继出现。

他一方面声称遭到“光荣乌克兰人”抗议者跟随,言语中夹杂了愤怒与粗俗表述;

另一方面,他又发布了与美乌会晤相关的图片,引发网友大量恶搞,无形中加剧了关于他政治倾向与外交立场的辩论。

万斯之所以在对华问题上调门颇高,既是为了稳固国内民粹基础,也与他本人对外政策的保守倾向有关。

他一贯强调“美国优先”,同时对移民、对外军事干预都持更加保守乃至排斥的态度。

对他而言,营造“中国威胁甚至可以对华动武”的紧张气氛,或许能在冷战思维中赢得更多保守势力的支持。

当然,他夜以继日的“对华宣战”言辞,很难躲避美国国内外的批评,不少学者直言此举会进一步扼杀双方可能的合作空间。

媒体与专家普遍认为,万斯的个人言辞并不代表美国政府的整体战略,但他却能激发选民激情。

尤其在2025年即将到来的选举周期,可控争端和渲染冲突都可能为某些政客带来关注度。

华盛顿内部对“动武”的真实想法远非一致,尤其在涉及中国的供应链地位、全球经贸影响等层面,万斯可能只是在做政治营销。

然而对于中国决策者以及国际舆论来说,这种高调喊话依然需要严肃对待,因为它多少反映出美国在战略竞争中,一部分核心精英对中国抱持的敌对心态。

五、用实力说话

当前,东风-31AG带来的震慑早已摆在了桌面,而美国内部的“战争狂想”仍然在社交媒体与国会山上流窜。

中美之间是否会在2025年后进一步拉开“核军备竞赛”的帷幕,取决于政治底线与军控对话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

不少观察家认为,中国在核政策上继续坚持“有限防御和不首先使用”,而美国却不断酝酿对华高压,双方若缺乏沟通,只会让对抗可能性加大。

从经济角度看,全球供应链已将中美两国牢牢绑定在一起。

谁都知道一旦彻底对抗,不仅全球经济会受到严重打击,美国国内通胀、失业率都会飙升,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动武”只是一种极端表述,然而它的确提醒人们,若缺少对话与克制,极端局面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国与中等国家纷纷表明态度,既不愿再度陷入冷战式对立,更不想成为任何一方的“棋子”。

国际社会的压力与呼吁,也许能够让华盛顿和北京双方都更审慎思考如何避免“擦枪走火”。

有人说,核武器就是人类定下的最后一道警戒线,它不该被任何党派的短期利益所操纵,这或许是当前最值得铭记的警示。

结语

从2024年9月的一声惊天巨响,到2025年3月万斯社交媒体上的“对华动武”言辞,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正在深水区里激荡。

中国选择用东风-31AG这样的核威慑手段来守护底线,美国政客却在口头上高举大棒。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真正保持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往往不是威吓或虚张声势,而是理性、沟通与规则。

当世界担忧新一轮军备对抗时,也渴望看见负责任的核大国坐到谈判桌旁,彼此倾听、求同存异。

或许只有在力量与意愿的平衡点上,我们才能挽回可贵的和平前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时隔44年中国再度开展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东31AG发射画面首曝光. 军武次位面等.

[2024-09-25]

“东风31AG”全球实际试射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31ag ,军事科普. 国之重器0.

[2025-03-27]

中方对美国副总统万斯涉华言论的回应. 观察者网.

[2025-04-08]

白宫“互撕”后万斯首次发声. 新浪财经.

[2025-03-04]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