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家在华德国企业,包括大型DAX集团和中小企业,联手为默茨(Friedrich Merz)内阁起草了一份建议清单,旨在推动联邦政府调整地缘政治方向。他们希望中国重新被视为重要合作伙伴,而非对立方。
【导语】《法兰克福汇报》报道,36家在华德企联合提议新政府调整对华政策,视中国为伙伴而非对手。
特朗普贸易政策加剧风险,德企呼吁深化中国合作以保持竞争力,调整“去风险化”策略。
《法兰克福汇报》
36家在华德国企业,包括大型DAX集团和中小企业,联手为默茨(Friedrich Merz)内阁起草了一份建议清单,旨在推动联邦政府调整地缘政治方向。他们希望中国重新被视为重要合作伙伴,而非对立方。
《法兰克福汇报》获得的这份文件指出,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引发的全球动荡为政策转向提供了契机。文件强调:“要在经济上保持重要地位,需对中国加大投入,而非减少。”
签署这份文件的代表不愿公开身份,担心被贴上“亲华派”的标签。(...)这一标签令企业顾虑重重。
这一倡议在柏林可能不受欢迎。尽管基民盟领袖默茨和社民党领袖拉尔斯·克林贝尔(Lars Klingbeil)政见迥异,但两人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均坚定不移。
默茨曾领导“跨大西洋桥梁”协会十年,该组织致力于深化德美关系;克林贝尔是其成员,并在美国生活过。
基民盟与社民党的执政协议多次提及加强跨大西洋关系,甚至考虑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相比之下,对华政策则延续“去风险化”(De-Risking),计划设立专家委员会,定期提出减少依赖的建议。
德国商界对此定位颇有微词。北京德国商会主席奥利弗·厄姆斯(Oliver Oehms)评论称:“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的立场与在华德企的现实脱节。”他指出,中国市场对德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新政府提供更多支持,将“去风险化”与精准的中国合作相结合。
建议清单的措辞更为尖锐。这份三页文件提及“去风险化悖论”,指出:“风险最小化与本地化运营的需要存在矛盾。”其核心主张清晰:“风险管理不应导致减少对华投入。”
“去风险化”效果有限
联邦政府陷入两难。美国虽在2024年超越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改变这一格局。
中国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仍对德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DAX集团在华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利润依赖可能更高。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也维持高位。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政策负责人于尔根·马特斯(Jürgen Matthes)总结道:“实际上,对华‘去风险化’进展甚微。”
企业担忧,在美中大国博弈中,德国可能站错技术发展的历史方位。早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就施压欧洲,限制向中国出口可增强其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技术。
特朗普上台后,可能迫使欧洲在美中之间选边站。文件指出:“中国企业在多个领域已成为创新引领者。与中国企业合作对保持创新竞争力、了解本地动态至关重要。”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飞行出租车、人形机器人和核能等未来产业中,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呼吁:“加强中国能力。”他们认为,德国当前的对华认知“正成为德企的阻碍”。
美国不仅是特朗普与愤怒
社民党经济政策谈判代表维蕾娜·胡贝茨(Verena Hubertz)为新政府的方向辩护:“美国不仅限于特朗普和愤怒。我们与美国有深厚的伙伴关系,超越贸易,即使在艰难时期也能延续。”
胡贝茨强调,政府致力于降低德国的脆弱性,“关键基础设施的敏感领域将只使用来自可信国家的部件”。但她也安抚道:“我们无意全面削减对华业务。”
基民盟方面同样关注德国对华原材料依赖,如稀土和镁。基民盟经济政策副主席汉斯约格·杜尔茨(Hansjörg Durz)表示:“企业需提升韧性,调整商业模式,确保即使部分或全部退出中国市场也能应对。”他建议企业拓宽供应链,政府可支持国内资源开采。
对于商界对美国贸易伙伴的疑虑,杜尔茨表示理解:“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提醒我们,需将贸易关系置于更广泛的基础,快速务实推进欧盟自由贸易协定。”但他重申,基民盟坚定支持跨大西洋联盟,“美国仍是我们的核心贸易伙伴之一。”❖
信息出处
来源:德语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