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来客!二氧化碳含量是水的8倍,来自银河系古老区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04:32 1

摘要:每一代人可能只会遇到一次这样的宇宙奇观:一颗来自太阳系外的彗星,正以13万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越我们的星系,它的化学成分怪异到颠覆认知——二氧化碳含量是水的8倍,而太阳系彗星大多以水为主。这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彗星,是人类发现的第三颗星际天体,它可能来自

每一代人可能只会遇到一次这样的宇宙奇观:一颗来自太阳系外的彗星,正以13万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越我们的星系,它的化学成分怪异到颠覆认知——二氧化碳含量是水的8倍,而太阳系彗星大多以水为主。这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彗星,是人类发现的第三颗星际天体,它可能来自比太阳系更古老的银河系厚盘区域,携带了数十亿年前的宇宙“配方”。科学家正争分夺秒地观测它,因为2025年12月后,它将永远飞出太阳系,再也不会回来。这颗“宇宙信使”到底能告诉我们关于外星系的哪些秘密?

天文学家正在见证一场“一代一遇”的宇宙现象。

一颗来自太阳系外的“沉默旅行者”,正以惊人的速度穿越太空,其化学组成与以往发现的任何彗星都不同,藏着独特的秘密。

3I/ATLAS 并非普通彗星——它是人类历史上确认的第三颗星际天体,前两颗分别是“奥陌陌”(’Oumuamua)和“鲍里索夫”(Borisov)。

2025年7月1日,智利的 ATLAS 巡天项目在距离太阳约4.5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处发现了它。

它正沿着一条不会返回的轨道穿越太阳系,未来将永远离开。

星际访客是从原生恒星系统中“逃逸”,穿越光年距离后,偶然进入太阳系的宇宙珍宝。

在3I/ATLAS 之前,人类仅确认过两颗星际天体,这让它成为研究“其他恒星周围环境形成物质”的宝贵机会。

这些物质的形成环境与太阳系截然不同,能为我们提供全新视角。

2025年7月1日,智利的 ATLAS 巡天项目发现了一个从遥远太空进入太阳系的移动天体。

后续观测确认,该天体周围有模糊的彗发(彗星周围的气体尘埃云),表明它是一颗彗星——这位特殊的访客注定要永远离开太阳系。

3I/ATLAS 沿着双曲线轨道运行,速度极快,太阳引力无法将其捕获——它是一位真正的“单向访客”。

2025年10月29日至30日期间,它将到达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之后便会稳步离开太阳系,永不返回。

天文学家结合轨道追踪数据和全球望远镜的观测(包括发现前的存档图像),确认3I/ATLAS 沿着不被束缚的双曲线轨道运行。

这种“逃逸速度”轨道是星际天体的标志性特征——它不受太阳引力控制,是真正的宇宙“流浪者”。

发现3I/ATLAS 后,各大天文台迅速将观测目标对准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提供了详细的红外数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地面观测设备则捕捉到它的彗发和彗尾。

这些设备共同协作,让天文学家能长期监测它的亮度和行为变化。

初步估算显示,3I/ATLAS 的直径在5.6至11.3公里之间,可能是目前观测到的最大星际天体。

但最新的哈勃数据将其直径上限修正为5.6公里,最低可能仅0.32公里。

它相对于太阳的运行速度超过13万公里/小时,这一惊人速度进一步证实,它的轨道不受太阳束缚。

与呈细长形状的奥陌陌、类似普通彗星的鲍里索夫不同,3I/ATLAS 既有彗发,又有独特的化学组成。

它更大的体积和异常的气体成分,使其与前两颗星际天体区分开来,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星际流浪者多样性”的全新案例。

3I/ATLAS 可能保存着“银河系古老区域”的化学物质,甚至可能比太阳系的形成时间更早。

其异常高的二氧化碳占比,挑战了现有的彗星模型,也让天文学家有机会验证“行星形成”和“星际多样性”的相关理论。

这颗彗星将在2025年10月29日到达近日点,之后在12月近距离飞掠地球,随后便会永远消失在宇宙深处。

这段观测窗口十分短暂,因此科学观测的紧迫性极高——研究这位“访客”的每一秒,都可能带来全新发现。

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红外设备,探测到3I/ATLAS 彗发中逸出的气体分子。

这片发光的气体云暴露了它异常的化学平衡状态。

对彗发的探测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彗星表面的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的释放机制。

测量结果显示,3I/ATLAS 中二氧化碳与水的比例高达8:1,是所有观测过的彗星中最高的。

太阳系内的彗星大多以水为主,这种二氧化碳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令人震惊。

这表明3I/ATLAS 可能形成于一个更寒冷的环境——在那里,二氧化碳冰更丰富且稳定。

在以往的彗星研究中,二氧化碳通常是次要成分,但3I/ATLAS 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其极端的成分比例让科学家震惊,也挑战了长期以来关于彗发化学的假设。

这种罕见的比例可能意味着,它的原生恒星系统的“原行星盘”能高效冻结二氧化碳,并将其保存了数十亿年。

令人惊讶的是,3I/ATLAS 释放的水蒸气含量极低,这可能意味着其冰层被埋藏在彗星表层之下,或被“包裹”起来。

与太阳系彗星在靠近太阳时容易释放水不同,ATLAS 似乎“不愿”释放水分。

这可能是因为它的冰层埋藏较深,或是表层受辐射影响,抑制了常规的水驱动活动。

3I/ATLAS 的化学组成,难以用太阳系彗星模型解释。

与大多数含一氧化碳的彗星不同,科学家认为这颗彗星在原生系统中经历过“热加工”。

这可能是解释其异常成分和特征的关键。

天文学家推测,3I/ATLAS 可能来自银河系的“厚盘”——这是一个比太阳更古老的庞大恒星群体。

来自该区域的天体通常金属含量低、年代久远。

这暗示 ATLAS 可能形成于一个比太阳系古老数十亿年的环境中。

理解银河系厚盘

厚盘是银河系的组成部分,由古老的恒星和星际碎片构成。

其内部的恒星形成于银河系早期,因此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

若 ATLAS 确实来自厚盘,它可能保存着银河系年轻时期的环境信息。

比太阳系诞生更早

若 ATLAS 形成于银河系厚盘,它的年龄可能超过太阳系的形成时间(46亿年)。

这种可能性让它成为“银河系早期时代的遗迹”。

研究这类天体,为科学家提供了探测“跨越宇宙时间保存下来的物质”的前所未有的机会。

跨越十亿年的旅程

3I/ATLAS 可能已在星际空间中旅行了数十亿年,之后才偶然进入太阳系。

其不受束缚的轨道表明,它与任何恒星都没有永久联系。

这段旅程可能让它途经多个恒星系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改变了其表面状态,之后才开始了这次“太阳系之旅”。

像3I/ATLAS 这样的古老彗星,是“宇宙时间胶囊”,保存着它们形成环境的信息。

通过对比其化学组成与太阳系彗星的差异,天文学家能验证“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如何演化”的理论。

ATLAS 的化学组成和年龄,为研究银河系历史和恒星系统多样性提供了独特线索。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分析3I/ATLAS 的独特组成和特征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韦伯望远镜的高灵敏度,让科学家能测量微弱的辐射信号,从而精确识别地面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成分。

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可见光观测,补充了韦伯望远镜的研究——它捕捉到 ATLAS 的彗发和彗尾细节。

这些图像揭示了彗星的尘埃活动、结构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哈勃望远镜长期积累的彗星观测数据,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判断 ATLAS 与太阳系彗星的差异。

地球上的大型望远镜(包括智利和夏威夷的观测台)提供了关键的追踪数据。

太空和地面设备的协同观测,覆盖了全光谱范围,让天文学家能从多维度研究这颗罕见的星际访客。

NASA的SPHEREx任务于2025年3月发射,旨在通过红外波段扫描整个天空,为未来研究星际天体提供机会。

2025年8月,SPHEREx 已对3I/ATLAS 进行了观测,与其他设备共同探测到二氧化碳和水的光谱特征,证实了初步研究结果。

对3I/ATLAS 的研究,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精神。

世界各地的团队整合了来自 JWST、哈勃望远镜、地面观测台和太空任务的数据,每个设备都提供了独特视角。

这颗彗星成为全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这种合作模式也展现了“罕见星际天体如何激发全球力量破解银河系谜团”。

绘制彗星当前轨道

天文学家已精确绘制出3I/ATLAS 的双曲线轨道。

它从深空进入太阳系,在飞掠太阳和地球后,将永远离开。

作为真正的星际旅行者,这是我们研究它的唯一机会。

10月与太阳的相遇

2025年10月29日,ATLAS 将到达近日点——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距离约1.36个天文单位(略远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这将是望远镜观测其化学特征的最佳时机,因为太阳辐射增强会驱动更多气体和尘埃释放。

12月近距离飞掠地球

经过近日点后,ATLAS 将在2025年12月19日到达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距离约1.8个天文单位。

尽管仍相对遥远,但这次“对齐”为全球天文台提供了宝贵机会,能在它飞离太阳系前追踪其变化。

尽管体积不小,但 ATLAS 预计不会变得特别明亮。

亮度峰值时,可能也需要中型望远镜在黑暗的天空下才能观测到。

但其科学价值远超过视觉可见度——像 JWST 这样的设备,能捕捉到人类肉眼无法察觉的细节。

2025年的这次飞掠,为获取突破性数据提供了短暂机会。

天文学家希望完善其化学组成图谱、监测尘埃释放量,并验证关于其起源的各种理论。

在这段短暂的观测期内,每一次观测都在揭开“星际彗星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秘密。

3I/ATLAS 挑战了传统的彗星形成理论。

其高二氧化碳含量表明,冰质天体可能在与太阳系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形成。

通过研究它,天文学家能完善“原行星盘中挥发性物质如何分布”的模型,进而理解行星和卫星的化学组成如何形成。

这颗彗星表明,银河系中行星系统的多样性可能远超我们想象。

与以冰为主的太阳系彗星不同,ATLAS 让我们得以一窥“二氧化碳占主导”的天体环境。

这种多样性提醒我们,太阳系并非宇宙中“行星系统形成”的通用模板。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推测辐射和盘状环境会影响彗星特征。

ATLAS 为验证这些想法提供了罕见的实证——它的异常特征迫使科学家修正关于彗发的假设,将推测转化为可测量的科学结论。

这些发现为“行星形成理论”提供了基于直接观测的新基准。

通过对比 ATLAS 与太阳系原生彗星,科学家能区分“宇宙通用特征”和“独特特征”。

挥发性物质比例和活动模式的差异,凸显了“起源环境”的影响。

这些对比加深了我们对“位置、年龄和恒星化学如何不同地塑造冰质流浪者”的理解。

ATLAS 只是第三颗被确认的星际天体。

通过详细记录其特征,科学家为解读未来发现构建了框架——每一颗星际“访客”,都在为解开“这些罕见宇宙使者可能展现的化学特征和轨道行为”的谜题添砖加瓦。

向星际彗星发射航天器目前仍是一个梦想。

它们的高速和不可预测的到达时间,让规划变得困难。

不过,像欧洲空间局(ESA)的“彗星拦截器”(Comet Interceptor)这样的提案,计划在太空中待命,等待目标出现——未来或许能实现对这类访客的直接探测,彻底改变我们对星际物质的理解。

3I/ATLAS 向我们展示,行星系统能产生化学组成截然不同的彗星。

通过研究其高二氧化碳特征,天文学家得以窥见太阳系之外的多样性。

这些发现印证了“恒星系统在化学上具有独特性”的观点,每一颗星际访客,都是来自银河系不同角落的“信使”。

对 ATLAS 的研究,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渴望。

尽管这颗彗星暗淡又遥远,但研究者仍投入全球资源破解其秘密。

对星际天体的好奇心推动着科学进步,也提醒我们:科学发现往往源于追逐谜团,而非等待明确答案。

3I/ATLAS 为我们提供了“一瞥外星行星系统化学组成”的珍贵机会,其异常成分揭示了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尽管它很快会消失在深空,但留下的数据,将丰富我们对银河系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知。

来源:潇潇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