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睡一小时,可以有多重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4 12:27 2

摘要:如果你习惯在凌晨刷抖音和小红书,大概不会对助眠直播这条赛道感到陌生,这些直播间体量不一,但「装修风格」却十分雷同:静谧的房间、通明的落地窗、看上去柔软舒适的大床,以及背景里放着篝火或是下雨声的白噪音。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能让进入直播间的人快速入眠。

文丨阑夕

如果你习惯在凌晨刷抖音和小红书,大概不会对助眠直播这条赛道感到陌生,这些直播间体量不一,但「装修风格」却十分雷同:静谧的房间、通明的落地窗、看上去柔软舒适的大床,以及背景里放着篝火或是下雨声的白噪音。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能让进入直播间的人快速入眠。

在抖音,带有 #助眠 Tag的视频播放量为562亿次,巨量内容的背后,是同样巨大的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经超过了5000亿,并且每年仍然保持着可观的增速。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在睡眠市场里寻求增长的意愿空前高涨。比如海信自很早就开始关注空调气流不均、噪音大这些能直接影响睡眠的因素,多年研究改善成果颇丰,甚至于把送风和降噪技术做成了一种行业标准。

这当然不是伪需求,2024年有超八成中国消费者对睡眠相关产品有较高的购买意愿,而市场上一轮增速的爆发期,恰好是泛睡眠产品集中智能化转型的2018-19年,这也直接印证了所谓购买意愿绝非说说而已,起码在「睡个好觉」的原始生理需求面前,大伙是真愿意掏钱的。

去年张朝阳的4小时睡眠论还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不仅调侃「建议张总少提建议」,还把他和马化腾同框打瞌睡的照片制作成了梗图,最后是不少医学专业的博主带着详实数据——先天少睡眠体质人群只占全球5%,用个例去引导大多数缺乏科学依据——回应,才平息了这场争议。

虽然已经是千亿体量的生意,但中国睡眠市场格局的分散性始终很高,原因不难理解,在睡觉这件事上,个体之间的体感差异非常大,有人对光线要求高,有人对声音更敏感,还有人需要依赖褪黑素才能快速入睡,这就导致睡眠产品细分到各个领域,谁也没法做到一家独大。

与此同时,睡眠市场也涌进来一大批跨赛道产品,比如此前只出现在医学临床领域的呼吸机,就衍生出了家用款用以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的症状。

这也很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周期规律,在集成与智能化这波浪潮里,很多设备的边界都在不断遭到解构,然后演化出似曾相识却功能迥异的全新物种。

海信便是在这一背景里,闯进睡眠赛道的品牌之一。

5月12日晚上,海信在青岛召开了「海信空调新风生活方式发布会」,这个发布会还有一句直白务实的副标题「1晚多睡1小时」,很大程度上彰显着海信想要吃下睡眠市场这块蛋糕的决心。

在深入解读这句话之前,可能要先提及一个反直觉的事实,那就是在多数人的概念里,空调的功能性依然只停留在温度调节上,哪怕智能家电如今的普及率已经相当乐观,但消费者真正能落在体验上的升维,可能也只有无视距离控制空调,以便于盛夏时节推开家门就能感受到凉爽。

包括与新风系统合二为一后,空调的功能边界也在不断朝换气、湿度调节等方向做延伸,但要说它能为睡眠带来什么显性益处,不止消费者,恐怕家电产业里的很多同行都是茫然的。

而海信这场发布会的核心目的,就是揭开睡眠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事实:相较于人们熟知的声光干扰,空气中不可视的细微差异同样是一种关键变量,而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很可能是短暂夜晚里多出的那一小时宝贵睡眠。

实际上,海信新风空调在空气质量研究方向上的定夺过程充满了意外。海信中国区营销总裁冯涛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两起身边的案例,一是乔迁新居的带娃家庭,二是饱受困扰的鼻炎患者,两者都有对空气质量极为敏感的共性,以至于二氧化碳、TVOC等数值异常时,头晕脑胀、睡不醒等症状被反复诱发,这才开始引起海信的重视。

根据海信发布的《新风空调助眠白皮书》来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不同程度影响人的睡眠质量,而在常见卧式面积且正常关门关窗的密闭环境里,不借助外力想要将二氧化碳控制在国际安全阈值(≤1000ppm)以内,几乎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

当二氧化碳浓度高于1000ppm,便有几率出现入睡时间延长、觉醒频次增加以及常见的睡不醒症状,更别提这个数字到了危险阈值——也就是3000ppm——以上,还会引起轻度神经损伤、晨间头痛或是记忆衰退。

除此之外,常见的甲醛、TVOC等空气指标,甚至于高敏人群特定季节会出现的过敏原,均证实会不同程度影响到睡眠质量,而这些指标除了专业仪器之外,是很难被普通人所检测到的。

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睡眠产品里苦苦寻求的解决方法,很可能从源头上就陷入了误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所谓误区同样是有据可依的,根据艾媒咨询关于「消费者认为当前助眠产品有何不足」的调研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商家广告宣传夸大效果」「产品价格与价值不匹配」以及「产品实际助眠效果弱」,三种观点看似不同,但本质上都在指向难以助眠这同一个最终结果。

这也是中国睡眠市场眼下的主要矛盾,影响睡眠的因素太多,无论眼罩、耳塞还是褪黑素,多数产品效果都难以被数据量化,而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刚需却是客观存在的。

于是助眠品类的实际效果,几乎无一例外只能依靠消费者主观经验来判断,个体之间的差异,又会让试错的沉没成本激增,市场整体都呈现一种「肉眼不可见」的不信任感。

信任是一个市场健康与否的重要基准,那些困境可以是暂时性的,但绝不该长此以往。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海信才会坚定切入睡眠赛道,用人人皆知空气的重要性做背书,将竞争拉回到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里。

以海信新风空调X730UPro-X1为例,在30平米的净化实验舱里,一名成年人8小时睡眠后,二氧化碳浓度从420ppm升至2300ppm,由此开启空调,低风速和高风速两个档位分别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59.5%和71.3%。

在由两名成年人+一名儿童的实验场景里,新风系统更是将二氧化碳浓度从5300ppm降低至800ppm,降幅为83.8%,四组实验数据均达到了符合国际安全阈值的标准。

另一项有60名受试者的实验组里,海信新风空调对入睡-睡中-醒后三个阶段痛点改善同样十分明显,其中深度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夜间清醒次数等核心指标,均有两位数百分比以上的提升。

这才是喊出「1晚多睡1小时」背后的底气,也只有靠着详实有力的数据支撑,理念上的直白务实,才会将这份心智根植于消费市场,显现出它该有的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海信关于空气的实验数据有十分宝贵的普适性,它所瞄准的不是睡眠习惯而是人体运作机理,两者区别在于,习惯可以是千奇百怪的,但机理却始终如一。

某种程度上,空调品类的功能性不断迭代,间接给予了海信在家电红海里的跨赛道增长机遇,只是想要抓住并实现这种机遇并非易事,无论技术层的领先还是洞察市场的敏感性,都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这让我想起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1928年,度假归来的细菌学家弗莱明,意外发现此前实验未及时清理的葡萄球菌培养皿已经被青霉菌污染,导致周边细菌全部死亡,从而分离提取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在二战期间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问题在于,在弗莱明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都见过了类似场景,而他们的做法无一例外都是把「失败样本」直接丢进了垃圾桶。

创造力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稀缺之处往往在于发现而不是创造本身。

从这一点看,虽然过程极为漫长,但海信这家企业几乎把洞察市场的发现能力刻进了基因里:1997年造出国内首台变频空调,2008年造出国内首台新风空调,2021年牵头制定《房间空调器新风功能评价规范》成为中国家用新风空调领域首个行业标准。

如今瞄准睡眠市场,把科技改善的生活质量普惠到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上,海信的所有动作无一例外在昭示着,开垦的前提,是有一双发现土壤的眼睛。

而辛劳的耕作,也可带来同样丰厚的成果,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2024全年以及2025第一季度,海信新风空调全渠道销额、销量占有率均为第一,在国补盛行的结构性刺激下,这份成绩不可谓不亮眼。

更重要的是,「1晚多睡1小时」也再次解读了科技以人为本这句「正确却很难做到的话」,在务实的路径面前,任何叙事都可以是性感的。

来源:阑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