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顾着爱国,忘了缴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08:25 1

摘要:另一件是有人把我的文章分享到了一个“西方伪史论群”,让群里的“明粹”给鉴定一下“小象是不是满遗清妖”。

好久没瞎聊一天是一天了。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感觉很震撼。

一件是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查理·柯克”遇刺。

另一件是有人把我的文章分享到了一个“西方伪史论群”,让群里的“明粹”给鉴定一下“小象是不是满遗清妖”。

巧的是,我一个朋友潜伏在群里,把他们谩骂的聊天记录发给了我。我倒是感觉挺荣幸,平生头一回长了一张城门楼子大的脸,被一百多号“明粹”围观鉴定。

为什么两件事让我感到震撼呢?

第一。对“查理·柯克”遇刺这件事,他们居然表现出欢呼雀跃。

第二。对小象这个“满遗清妖”,他们扬言要物理清除。说什么“满清的账要算在我头上一份,没让我见过血洗,就是贼心不死”。

我当时就在想,假如这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的话,这伙人会不会真的抄起“U型锁”就奔我脑门来了。

他们对法治的漠视践踏,对别人生死的欢呼雀跃,对不符合自己观点和声音的人,随时都可能动杀心,而且近乎用一种极其残暴血腥的描述,赤裸裸的威胁。看别人死,竟会如此亢奋。

一瞬间,让我有一种“似乎这并非在人间”的震撼

就是把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一千多集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找不到一个物种,如此内心比行为更冷酷。

老知音朋友都知道,我不是一个“清粉”,更不是一个“明黑”。如果非要说我是一个什么“粉”或者什么“黑”的话,我反对一切封建帝王,我应该算是一个“封建帝王黑子”。

我大概跟“明粹”战斗了五年,从2018年到2023年。这两年没怎么跟他们有正面冲突,之所以不想跟他们对轰,主要是觉得这五年当中,我的个人素质急速下滑。

记得,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和一个傻子去争辩,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与他同一个起跑线,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你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是,维度对等。当你遇到一个毫无逻辑且认知极低的人,你只能用“降维沟通”的方式,说他能听懂的语言,用他能接纳的事实依据,去建立沟通。

问题是,当你选择降维后,你进入了“明粹”的维度,就丧失了主场作战的优势,他们会用“屁股歪了、香蕉人、大殖子”诸如此类的话术打败你。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跟几个“明粹”聊起明朝是否在美洲设立卫所的问题。

其实,是个人都知道——修改历史是历朝历代统治阶层的“优良传统”,哪怕是一些私人修史,当中也会掺杂着大量的“夹带私货”。

但当时没有录像机,历史事件发生就翻篇了,谁知道真相是什么。

我的历史观是,讨论历史必须立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书证(明知史书不可全信,但也得相信);二是物证(出土的文物)。

书证和物证双双印证了,才会被采纳。否则,纯属扯淡。

“明粹”听到这番话,相当不乐意,对我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批判。说我是“爱新觉罗家的孝子贤孙”,明史被清朝篡改过,一个字都不能相信。

于是,我先懵X,而后闭嘴了。

过了一会。他们又拿《明实录》聊起了朱十六对马大脚的爱。我仿照他们的原话说了一句“明史一个字都不要相信”。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他们又骂我是“爱新觉罗的孝子贤孙”。

一样的剧本,我被他们来回骂了两遍。

这种事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对“明粹”来说,属于家常便饭。

义和拳的大师兄擅长的是“刀枪不入”,明粹擅长的是“左右互搏”。

比这更炸裂的,比比皆是。一些“明粹”一边痛骂清朝大兴文字狱,对士大夫阶层大开杀戒;一边痛骂“文官误国,操控皇帝,害了崇祯,亡了大明”。

按照“明粹”的逻辑,既然士大夫到了明朝已无气节可言,那清朝对士大夫阶层磨刀霍霍,应该是好事啊,帮助明朝解决了明朝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有什么可急的呢?不行。明粹眼中,大明必须是单独一套评价标准。

双标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注定了“明粹”是我见到过最极端、最矛盾的群体,且没有之一。

1.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蒙古人被赶走了,朱元璋请赵氏后裔重新来当皇帝了吗?

2.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降了又反”,还祭出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他们真是为了光复大明吗?

3.“洗心亭主人”终结了清朝,有没有让老朱家的人回到皇位,让大明再一次伟大?

……

对这些,明粹基本无视了。

“秦汉唐宋明”五大汉人王朝中,你随便喜欢前四个,我都能理解。

喜欢秦朝,开天辟地,即使“苛政猛如虎”,它好歹是人类的第一次尝试,很多制度影响至今。

喜欢汉朝,能把一个王朝变成一个族的名字,这一项伟大到没边了。

喜欢唐朝,开放包容,称霸世界,“大唐护照”一亮,牛鬼蛇神退避三舍。

喜欢宋朝,小资生活,衣食无忧,跟当代西欧小国一样,全民躺平。

可你吹明朝,我就不理解了。

民生上,年年加税,不是在加派,就是在加派的路上,辽饷都快加派到冒烟了。机制上,士大夫各种盘剥,中饱私囊,毫无底线。军事上,打个倭寇掏空了国力(1592年是明万历二十年,也是丰臣秀吉的时代。明朝和倭国同时进入了巅峰时期,倭国人口1200万,明朝人口6544万,半岛人口1192万。明国和朝国拿着7700万人口体量,差一点没打过1200万人口且属于“远征”的倭国),一场用人填出来的惨胜,在400年后被“明粹”吹上了天。

皇帝是业余的,大臣是瞎搞的,武将是吹牛的,太监是胡闹的,读书人是没有风骨的,当兵是为了混口饭的。这么一个“气节没有,实力不强,底线全无”的王朝,居然有“明粹”梗着脖子,以命来粉。

有些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转化成一组组生活问题后,就会好理解一些。

所谓“里甲制度”,就是如果你孩子的班级有50人,每十人为一组,当中一个人没有完成作业,就要十个人一起罚站。

所谓“均徭”,就是学校给50位家长排班,每人轮流给班级打扫卫生。

所谓“杂泛差役”,就是学校要搞基建,通知家长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工,一起给学校添砖加瓦。

你肯定会说,学费、伙食费都交过了,这事儿凭什么我来承担。对呀,大明百姓也纳闷了,“三十税一”都交过了,凭什么还要干这些。

至于“加征辽饷”就更离谱了,隔壁学校正在扩大规模,一旦建成就有吞并我们的风险,校长为了还能继续当校长,打着“为了我们不被吞并”的口号,让家长集资搞扩建竞赛。

最离谱的还得看“十三大塞王制”、“低薪制”和后来的“九边建制”,校领导给老师开最低的工资,把最好的差事留给了亲戚朋友。

你要是一个家长的话,你能轻饶了这样的校长?

在我看来,“明粹”和他们的马南老师一样。

——是一群“光顾着爱国,忘了缴税”的群体。

不同的是。有些人达不到起征线,有些人达到了,结果“忘了”。

有那“粉明”的闲工夫,不如努力赚钱多缴税。上嘴唇碰下嘴唇的“口嗨大爱”,实在是过于廉价。

来源:首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