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近年来,在宁夏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非遗成果是宁夏各民族精神、情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近年来,在宁夏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非遗成果是宁夏各民族精神、情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
人才的培养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还不断地将个性创造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政协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即日起,我们推出宁夏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展示。一起来了解!
宁夏部分非遗传承人展示
伏兆娥:
一把剪刀 剪出非遗的多彩世界
伏兆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宁夏北方的粗犷,也有江南的细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如《老鼠偷油》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 “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火花系列〈西游记〉》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民间工艺铜奖等。
伏兆娥作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她的二女儿李剑在其熏陶下继承衣钵,成立公司,将剪纸发展成文化艺术产业。此外,伏兆娥还为社会妇女办班培训,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伏兆娥进行剪纸创作。(束蓉 摄)
伏兆娥作品《西夏风光》。(资料图)
石建武:
黄河石里觅乾坤 非遗路上绽匠心
石建武,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石鉴赏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一次机缘中,他结识了潍坊赏石名家侯康乙老师,并跟随其学习观赏石鉴赏技艺。2000年,石建武回到宁夏,选择在中卫创业,从此与黄河石结下不解之缘。
石建武鉴赏黄河石已有二十年之久,品鉴过近千块石头,在黄河石鉴赏艺术上造诣深厚。他能够准确把握黄河石的 “形、质、色、纹、韵”,将石头转化为艺术品,其挑选和艺术包装的黄河奇石多次在各类展览中受到关注。
石建武将心血倾注于中卫市黄河奇石博物馆的建设中,馆内展出的 365 件黄河奇石、61件黄河流域化石和120件戈壁玛瑙奇石,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成果。他还常常举办黄河奇石鉴赏艺术交流和培训活动,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石鉴赏艺术。
石建武。
《睡佛》。
中卫黄河石。
吴素梅:
让丝绫堆绣在指尖 “活” 起来
吴素梅,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绫堆绣代表性传承人。受母亲和姥姥影响,她自幼学习刺绣、剪纸等,后来通过银川市残联组织的培训班,使她对丝绫堆绣产生浓厚兴趣,之后不断自学摸索,并将刺绣、剪纸等手艺与丝绫堆绣相结合,制作的作品精致华丽、栩栩如生。此外,她在各类技能选拔赛和比赛中屡获佳绩,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宜生到家杯”中荣获一等奖,2023年全区残疾人文创作品及非遗作品大赛荣获二等奖等。
吴秀梅积极投身丝绫堆绣技艺的传承,在社区、残联、宁夏各职业技能学校教授该技艺,还收了两个徒弟。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授课,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丝绫堆绣,致力于让这项技艺绽放光彩。
吴素梅为学员指导丝绫堆绣技艺。
吴素梅的丝绫堆绣作品。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