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见的两面:3 亿人口的康乾盛世,为啥有穷人抢面包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6:49 3

摘要:1793 年,英国使团带着蒸汽机模型和天文仪器抵达中国,想和乾隆王朝谈通商。使团成员的日记里记下了两组耐人寻味的画面:有人看到运河边军队军容整齐,城里商铺繁盛,糕点做得比欧洲还精致;也有人撞见路边穷人抢他们丢弃的面包屑,士兵穿的盔甲锈迹斑斑(据马戛尔尼使团记载

1793 年,英国使团带着蒸汽机模型和天文仪器抵达中国,想和乾隆王朝谈通商。使团成员的日记里记下了两组耐人寻味的画面:有人看到运河边军队军容整齐,城里商铺繁盛,糕点做得比欧洲还精致;也有人撞见路边穷人抢他们丢弃的面包屑,士兵穿的盔甲锈迹斑斑(据马戛尔尼使团记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正好戳中了一个争论百年的问题:康乾盛世(康熙到乾隆,约 1661-1796 年)到底是真繁荣,还是徒有虚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用两把不同的尺子来量。

最显眼的是地盘大了不少。康熙、雍正、乾隆花了近百年时间,平定准噶尔叛乱(1755-1759 年),把新疆、西藏、蒙古稳稳纳入版图,现在中国的疆域基础,很多都是那时候定下来的(据清代边疆史料)。国内虽然有白莲教这样的小规模起义,但整体上维持了 130 多年的稳定,这在古时候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口和经济更是创下新高。清初全国也就 6000 万人,到乾隆晚期直接飙到 3 亿,占了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据清代人口普查档案)。能养活这么多人,番薯、玉米这些外来作物帮了大忙 —— 它们在贫瘠土地上也能生长,让更多荒地变成了粮仓。雍正搞的 "摊丁入亩" 改革也很实在:以前收税按人口算,穷人孩子多就缴不起,改革后按土地收税,大大减轻了贫农负担(据《大清会典》)。

文化和制度上也有亮点。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把散落在民间的古籍系统整理了一遍,虽然后来被吐槽改书毁书,但单论规模,在封建时代算是少见的文化工程。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把中央集权搞得顺顺当当,这套制度在当时的封建体系里算得上 "顶配" 了。所以用封建王朝的标准 —— 疆域、人口、稳定、制度完善度来打分,康乾时期确实是个 "优等生"。

那时候欧洲已经轰隆隆地搞起了工业革命(1760 年代起),蒸汽机、纺纱机正改变世界,而清朝还在靠人力种地、手工织布,工业产量只占全球的 10%(据全球经济史研究数据)。马戛尔尼使团里的工程师看得直摇头:"英国士兵都用上新式步枪了,清军还在耍刀枪剑戟,少数火枪也锈得快掉渣了"(据使团军事观察报告)。

民生方面的差距更明显。使团里有人看到 "部分城市居民穿着体面",但更多记载是 "穷人衣服遮不住身体,连我们扔的茶叶渣都有人抢"(据《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日记》)。普通农民一年收入也就 30 两白银,刚够勉强糊口,遇上灾年就得逃荒要饭(据清代地方赋税档案);可贵族们一顿饭要上几十道菜,住着大庄园,贫富差距大得吓人。

更要命的是思想和外交的封闭。康熙到乾隆朝,文字狱案超过 150 起,写句 "清风不识字" 都可能被抓(据清代文字狱档案)。乾隆还把海禁搞得更严,只留广州一个港口通商,欧洲人正在全球做生意学技术的时候,清朝却把大门关了一半,错过了跟世界同步的机会。马戛尔尼后来评价:"这个帝国像个外表强壮的老人,内里已经腐朽了,看似盛世,实则半野蛮"(据《马戛尔尼回忆录》)。

现在学界争论 "康乾盛世是不是有名无实",其实是拿了不同的尺子在比:支持 "算盛世" 的,说的是它在封建框架里的成就 —— 疆域统一、人口增长、制度完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质疑 "有名无实" 的,看的是它在世界潮流里的位置 —— 科技停滞、民生困苦、思想僵化,这些也是抹不掉的事实。

说到底,康乾盛世是个典型的 "矛盾体":用封建的尺子量,它是巅峰;用世界的尺子量,它是落后的泡影。它的 "繁荣" 更多是靠人口堆出来的,靠引进新作物撑起来的,不是生产力的真正进步;它的 "稳定" 是靠闭关锁国、思想禁锢换来的,不是开放和创新带来的。

换个角度看,它更像封建制度的 "回光返照"—— 把旧体系里能做到的都做到了极致,却因为不敢变、不愿变,错过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机会。所以说它 "有名无实",不是否定它在封建时代的成就,而是可惜它在全球变革的关键期没能跟上脚步,最后让 "盛世" 成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伏笔。

直到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仍有启发:真正的繁荣从不是关起门的自嗨,而是能跟上世界、让普通人都过得好的实在进步。这正是讨论康乾盛世最有价值的地方 —— 不只是聊历史,更是懂规律。#全民科普在行动#

来源:一股清流留不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