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又一次开口喊单,他在演讲中高调表示,希望中国迅速扩大美国大豆采购规模,最好比原来翻上四倍。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特朗普公开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数周过去毫无回应。
农户焦虑、价格暴跌,白宫承压准备补贴,危机正在蔓延。
特朗普又一次开口喊单,他在演讲中高调表示,希望中国迅速扩大美国大豆采购规模,最好比原来翻上四倍。
嘴上说着“全球最优质”,脸上写满了急切。
特朗普选择大豆作为突破口,是在对中美贸易形势重新下注。
上一次他在任时,农业贸易就是前线,如今再次回归,逻辑没变,筹码也没变。
可惜对方没有反应,中国没有像以往那样迅速响应。
几周时间过去,国内进出口平台上看不到任何美国大豆订单。
南美的订单照常推进,美豆却连一张新合同都没出现。
白宫有人坐不住,农业部开会,大豆协会上书,一封又一封信涌向总统办公桌。
内容很简单:中国没买,美国大豆卖不出去,农民撑不住。
明尼苏达州大豆种植协会直言不讳,本季没有一吨美豆卖去中国。全州的出口港都在发呆。
美国农民比白宫还急,他们依赖出口。中国长期是最大买家。
一旦这个市场停摆,就意味着现金流断裂、贷款压顶、土地退耕。
一位农场主甚至在媒体上哭诉:“再这样下去,我要卖掉农机了。”
特朗普一边安抚农民,一边继续放话,称中国失信,要求中方履约,话锋带着旧日贸易战的味道。
这次声音小了些,少了往日的强硬,多了几分求助的味道。
白宫内部开始评估补贴方案。
几年前农业部曾有过一次大额“农民补偿基金”,这次也许会重新启动。
只是预算难批,选战将近,党争激烈,没人愿意轻易放水。
中方态度平静,商务部记者会上有人提问,回应简短:“没有新计划,暂无采购信息。”也有人暗示采购逻辑早已改变,不再盯着美豆一家看。
南美供应稳定,价格合理,交货方便。
这不是一场贸易风波那么简单。
它背后有地缘、选票、行情、谈判桌上的布局,也有中美关系的温度表。
大豆,只是一张牌。特朗普太想让这张牌打出声响。
现实最先冲击的是农场主,美豆价格连续下滑,期货市场反应迅速。
收购价已跌破成本线,很多州的农民已不再愿意继续种植。
一些原本专注大豆的农户开始考虑改种玉米。
有人干脆弃耕,只为了少亏一点,出口商的仓库堆满了发不出去的货物。
中西部港口运输量骤减,原本忙碌的货运线陷入低迷。
豆粕压榨企业接不到订单,产线不得不暂停,员工放假,物流停摆。整条链条都绷不住了。
行业协会统计,本季度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接近于零。
这种情况在过去二十年未曾发生。即使在中美最紧张的时期,也没有断货断得这么彻底。
白宫经济顾问开始频繁接触农产品出口商,试图找出对策。
内部报告指出,大豆出口缺口将导致美方农业收入减少近百亿美元。
如果短期内不能找到替代买家,将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债务危机。
特朗普意识到问题严重,开始转头缓和。
话语中不再使用攻击语,而是带上“合作”、“共赢”这类词语。他知道,中国手里攥着大豆市场的生杀大权。
中方却很安静,没有骂人,也没有回应。只是继续从南美签约、付款、发货。
一船接一船的大豆,按计划驶往宁波、青岛、广州。
交易流畅,价格合理,货源稳定。
美方试图通过外交通道重启谈判,但农业议题迟迟未能进入实质协商。
中方代表团早就调整策略,不再接受“单项谈判”,更不接受“被要求执行”。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沉默其实是中方的策略。
用“无回应”替代“拒绝”,留下操作空间,但不轻易妥协。
农民的压力在不断累积,种植期将至,肥料价格仍高,融资成本上涨。
一旦失去出口订单,他们甚至无法保证来年的播种计划,整个农业系统会出现塌陷风险。
美国内部开始出现分歧,一些参议员要求白宫不要将大豆问题政治化,应重新修复与中国的贸易基础。
另一些政客则主张对等制裁,要求限制中国农业企业在美投资。
白宫犹豫,一边是农民,一边是选情。一边是供应链现实,一边是政治对抗。
他们清楚,要想恢复出口,就得付出代价,这代价,不是每个选民都愿意接受。
大豆这颗豆子,开始撬动整个美国农业、财政、选票、对外政策的平衡。
没人知道这场沉默对峙会持续多久。也没人知道,特朗普还能等几天。
局面僵持不前,不是情绪作祟,也不是疏忽大意。中方迟迟不下订单,是多层面考量后的结果。
南美大豆价格偏低,加上船期紧凑、付款方式灵活,整体交易成本更优。
同样品质的大豆,从巴西或阿根廷进口,不仅便宜,还能更快送达。
中国市场讲究效率与稳定,没有理由放弃更合算的选择。
美豆在价格上不具优势,在政策上也缺乏吸引力。
人民币汇率波动剧烈,跨境采购成本无法提前锁定,而美国对农产品出口仍设有关税,进口方需承担额外负担,造成采购决策的顾虑。
贸易环境始终不稳,市场无法形成信心。
交易过程也缺乏便利性。
美方在农业出口的合规标准、检疫程序、物流通关等环节尚未做出优化。
采购商担心货已买下,途中出问题;更担心商品到了口岸,通不过报检。
这一连串操作风险让企业倾向于保守处理。
而过去几年中方已重建采购体系。
与南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采购合同,形成了成熟的结算机制与物流通道。
从港口调度到货币兑换,从运输周期到库存计划,一切围绕新链条展开。
这种稳定性,不容轻易打破。
即便想采购,也未必能马上回头。
采美豆不只是下个单,而是改系统,这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更是结构重建问题。
气候与政治也让人犹豫,南美大豆产量稳中有升,出货节奏可靠,而中美政治关系起伏不定。
一旦采购美豆之后局势生变,可能导致交易受阻、损失加重。
在不确定面前,多数买家选择观望。
此外,国内大豆消费模式也在变化。
豆粕在饲料中的比例下降,替代品比例持续上升。
养殖业对大豆的需求不再集中,进口结构正被重新定义。
政策导向明确鼓励多元化,采购的主动性也逐渐分散。
大豆已不再是非买不可的对象。曾经的依赖,在调整与改革中被重新塑造。
从定价到供应,从政策到舆论,整个市场生态都在转向另一个方向。
采购之所以迟迟不动,并非因为情绪,而是因为逻辑变了。
特朗普想让中国买大豆,不仅是经济需要,更是政治需求。
农业州是他的基本盘。中西部的农民票,决定他能否再次赢下关键选区。
如果这一轮农产品滞销持续下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更会动摇选情。
所以白宫开始讨论补贴,农业部起草了一份紧急援助草案,核心思路是对出口损失进行财政补偿。
方式包括现金补贴、信贷贴息、库存回购三种手段。
预算可能超过上一轮农民救助基金。
但政策未必顺利出台。
财政赤字高企,国会分裂严重,民主党不愿配合给特朗普送分。
补贴是否会通过,时间表如何推进,都没有明确答案。
中方则表现出极强的耐心,没有正面回应,没有正面拒绝。
继续按计划采购南美大豆,继续保持国内饲料供应平稳。
相关机构也没有透露任何与美国采购接洽的计划。
从操作角度看,短期恢复采购的可能性极低。
大豆市场不会为一场喊话改变供应链,而且一旦中方仓促采购,还可能被美方解读为示弱,让渡谈判筹码。
长期完全放弃美豆,也非最佳选项。
南美天气、航运风险、汇率波动等都是潜在不确定因素。
如果美国能够在关税、物流、合规机制上做出调整,不排除未来某个节点重新激活采购机制。
外部分析普遍认为,若美方释放出政策善意,中方可能恢复部分试单,这一判断尚未获得验证。
大豆表面看是农产品,背后是利益网络。
它连着港口、连着选票、连着预算,甚至连着未来的中美经贸新常态。
目前谁也没有先动一步,特朗普等不及了,农民快撑不住了,白宫压力暴涨。
中国不急,供应链不慌,粮食安全有保障,政策有选择。
这种不对等的心理博弈,才是当下局势真正的焦点。
参考信息:
中方为何不再大量进口美豆?专家称南美性价比更高 · 观察者网 · 2025-09-14
美媒称中国本季未采购美国大豆,美国农民焦虑加剧 · 新浪财经 · 2025-09-11
特朗普再喊话希望中国“加倍购买”大豆,白宫内部商讨补贴预案 · 腾讯新闻 · 2025-09-15
中美大豆贸易再陷停滞,南美成为中国主要采购地 · 财联社 · 2025-09-13
农业部回应是否恢复进口美豆:暂无采购计划,市场多元化更稳妥 · 中国农业信息网 · 2025-09-10
从豆粕到替代蛋白,中国饲料企业如何适应大豆进口变化 · 经济日报 · 2025-09-09
来源:史论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