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垄断日本丧葬业,安倍被一条龙送走,日网友:不想被中国人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06:02 4

摘要:日本人怎么也没想到,这一生都得绕着中国转,甚至到死也离不开中国。

文|鳄娱海棠

编辑|鳄娱海棠

日本人怎么也没想到,这一生都得绕着中国转,甚至到死也离不开中国。

这剧情简直是魔幻,从小到大可能听了一辈子的“脱离中国关联”。

可离开了中国的日本人可能死都不会“安心”,连前首相安倍晋三也逃不过。

2022年安倍晋三被击杀本来就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谁知道葬礼也没安生。

大批日本网友扒出,负责火化安倍遗体的那家殡葬公司“都博善株式会社”。

竟是一家中国人控股的企业。

这下不少日本人彻底坐不住了,在他们眼里,国家前首相的遗体火化,算得上是“关乎国家体面”的大事。

如今居然交给一家外国公司负责,这让他们觉得颜面无光。

在网上吵着“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丢了日本的脸”。

但谁都没料到,更刺激的情况还在后头。

有较真的日本网民不甘心,顺着“都博善株式会社”的线索接着查,结果越查越心惊。

日本东京市内规模较大的九家殡葬公司里,竟然有六家的实际控制人是中国人。

剩下三家也有部分中资股份渗透。

也就是说,中国人控股的公司,已经悄无声息地掌控了大半个东京的火葬业务。

消息一传开,日本网友的评论区彻底炸了。

有人无奈感叹“看来这辈子就算逃到天涯海角,到死都摆脱不了中国”。

还有人自嘲“从生到死,终究还是绕不开‘中国制造’”。

这些调侃,还真没说错,也难得日本人说对了一次。

除了日本的火葬场,就连葬礼上必不可少的棺材、寿衣、供奉牌位。

甚至是祭奠用的香烛纸品,大多也依赖中国出口。

国内有个著名的山东县城曹县,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它不仅靠汉服火遍全网、

在日本丧葬市场更是“隐形巨头”,曹县承包了日本市面上九成的棺材。

换算下来每十个去世的日本人里,就有九个是躺在曹县生产的棺材里,被送入火葬场长眠的。

这背后可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供需匹配”。

日本的丧葬习俗有个硬性要求,棺木必须跟遗体一起火化。

这就意味着这类用于焚烧的棺木,既得轻便易燃,又得保证材质规整、不易变形。

还不能在焚烧时产生有害物质,曹县恰好是中国最大的泡桐加工生产基地。

当地盛产的泡桐树成材周期短,从树苗到可用木材只需5到7年,远快于其他硬木。

质地轻盈,密度仅为0.28克/立方厘米,焚烧时不会产生厚重残渣。

除此之外还耐潮湿,即便在日本多雨的气候里存放,也不容易发霉变形,完全契合日式棺木的需求。

更绝的是曹县棺木的工艺水准也无可挑剔,当地的工匠早把日本的丧葬审美摸得透透的。

小到棺木边缘的雕花,大到整体的漆色光泽,都能精准匹配日本客户的要求。

再看价格,日本本土生产的棺材,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影响。

基本都在8万日元以上,折合人民币约4000元。

反观曹县生产的棺材,因为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链优势。

即便是顶配款式,比如采用双层泡桐木、外层雕刻浮世绘图案的。

价格也不过人民币2000元,还能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无论是象征日本文化的樱花纹、清新雅致的紫藤纹,还是带有中国韵味的古朴水墨风。

只要客户有需求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Hello Kitty、奥特曼图案。

工匠都能细致地雕刻在棺木上。

这样兼具个性化与高性价比,价格还不到日本本土一半的棺材。

自然成了日本殡葬公司和普通家庭的首选。

有数据显示,曹县每年出口到日本的棺材超过10万口。

光是当地的“棺木出口一条街”,就聚集了200多家相关企业。

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每天都有装满棺木的集装箱。

从曹县出发,通过青岛港运往日本。

这还不算完,牌位供奉、遗体火化安排妥当后,剩下的墓碑需求,中国企业同样稳稳拿下。

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全球供应链都受到冲击,很多国家的老百姓忙着囤口罩、囤粮食。

但不少日本人却在忙着囤积中国生产的墓碑,当时日本市场90%的墓碑都产自中国。

其中大部分来自有“石雕之都”称号的福建惠安。

“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早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

即便年老的长辈,也会尽量为子女减少负担。

不少年岁已高的老人,更是提前好几年就给自己筹划后事。

从棺材的款式到墓碑的材质、刻字内容,都自己一一敲定。

就是怕自己去世后,给子女留下“没办完的事”。

疫情初期,福建惠安很多石材厂因为停工无法正常出口。

导致日本市场出现墓碑供应短缺时,不少日本大爷大妈急得团团转。

只能拿着小板凳,连夜在当地的殡葬用品店门口排队,等着店里摇号分配仅存的墓碑库存。

有日本媒体当时报道,东京某家殡葬用品店的墓碑库存,短短三天就被抢空。

甚至出现了“一块普通的花岗岩墓碑,被加价20%仍有人抢购”的情况。

这些被争抢的墓碑,无一例外都印着“Made in China”的标识。

惠安的石材企业复工后,第一批发往日本的墓碑集装箱刚到港。

就被早已等候的殡葬公司一抢而空,足见中国墓碑在日本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这么看来,日本人的身后事,从“入殓”到“火化”,再到“安葬”,几乎快被中国人承包了。

不过客观来说,这类与丧葬相关的业务,在日本确实是为数不多能蓬勃发展的领域。

这和日本人对身后事的重视程度,远超很多国家脱不开关系。

上到权贵高层,下到普通百姓,都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

以安倍晋三的国葬为例,其花费高达2.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40万元。

这个金额不仅远超日本普通民众的葬礼支出,更是超过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葬礼的花费。

身为一国女王身后事的花费也不过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

日本普通家庭的葬礼,平均花费也在30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5万元)。

其中棺木、墓碑、场地租赁这三项,就占了总花费的六成。

这三项里又有八成以上的产品来自中国,更为关键的是,日本早已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从现有数据估计到204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00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会突破35%。

老龄化虽给日本带来了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诸多社会问题。

但也催生了巨大的丧葬消费市场。

有机构预测,日本每年的丧葬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

中国企业凭借产品性价比和产业链优势,在这个市场里牢牢占据了核心位置。

从曹县的棺木到惠安的墓碑,再到东京的火葬场,中国产业就像一张“隐形的网”。

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日本人的“最后一程”。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