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与长春航空展启幕前夕,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致敬航空报国精神”为核心的“红星照耀中国·翱翔长空”网络主题活动,于9月17日沿着吉林大地的红色航空印记展开。
在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与长春航空展启幕前夕,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致敬航空报国精神”为核心的“红星照耀中国·翱翔长空”网络主题活动,于9月17日沿着吉林大地的红色航空印记展开。
旅程的序幕,始于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上的晨光中。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钢铁桥梁,桥面的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70余年前,志愿军将士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最高时每天50多列次火车昼夜穿梭,将弹药与供给送往前线。团队成员们站在大桥上远眺,不时低声交流着对“保家卫国”的理解。
百岁抗美援朝老兵李尚春的动情讲述,让采风团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战场上都不顾性命,我曾经被一颗子弹穿透,差一点就没有命了。可我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我一点都不怕。”
李尚春老人传递出的,是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
他寄语青年一代:“要相信党,跟着共产党走,把国家发展得更强大。”
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900余件珍贵的图片、文物生动呈现了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纪念馆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是直击人心的震撼。
“抗联将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冒着刺骨严寒,即便身处绝境也从未动摇意志,始终坚持与敌人浴血战斗。”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马会凤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坚持作战,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与坚守。”
对于精神传承,马会凤说:“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深刻感悟东北抗联精神与东北老航校精神的内涵,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馆,采风团将镜头对准“新中国的三大摇篮”展区中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部分。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老航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没有教材,就组织教员自己动手编写。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创造奇迹”的瞬间——航油告急时,技术人员另辟蹊径,反复实验,用酒精替代航空汽油,解决了后勤困境。
那些用酒精替代燃油的智慧、手写教材的执着,就是对东北老航校精神最好的诠释,也成为激励人心的精神坐标。
来到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采风团的目光从历史深处转向了新时代。神舟飞船返回舱仿制品静静矗立,从东北老航校的奋斗史,到杨利伟等航天员的风采展示,串联起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在长光卫星国家级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吉林一号”卫星模型前人头攒动。
“我们已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卫星制造全流程自主可控,核心元器件已实现100%国产化。”听着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的介绍,现场的采风团成员发出了连连赞叹。
随着9月19日长春航空展正式启幕,采风团也走进航展现场,亲身见证飞行表演的精彩动作、无人机集群的灵动轨迹、武器装备展的硬核实力、军工央企展的产业自信、低空经济展的未来图景。
这份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大家真切感受航空展的独特魅力,更直观感受到吉林航空产业的蓬勃生机。
这场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记者与网络名人们手中的笔、举起的镜头,正将吉林大地上的红色故事转化为一篇篇报道、一段段视频、一幅幅图片,让东北老航校精神跨越地域与时空,在网络空间形成热潮。
“红星照耀中国·翱翔长空”网络主题活动以行走为笔,以精神为墨,在吉林大地上书写了一曲“传承与创新”的航空赞歌。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通过网络传播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