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叮咬后,蜱虫会分泌麻醉成分,让人难以察觉,直到吸血后膨胀如黄豆才被发现。
春暖花开❀草木蔓发
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出游季户外活动时若发现被“黑痣”般小虫子叮咬
千万要当心!
隐藏在草丛、树林中的蜱虫也悄然进入活跃期
图源:章贡区疾控中心
这种“隐形杀手”不仅吸血
还可能传播致命疾病!
一旦处理不当严重可致命!
如何科学防蜱?被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被叮咬后,蜱虫会分泌麻醉成分,让人难以察觉,直到吸血后膨胀如黄豆才被发现。
世界已知约850余种,广泛分布。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携带病毒、细菌和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一旦叮咬人体,可能引发:
✅ 传播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超10%)(数据来源:中国疾控中心)、莱姆病、病毒性脑炎等;
✅ 过敏与感染:叮咬处红肿、瘙痒,严重者可能出现蜱麻痹(呼吸衰竭);
✅ 高发期:4-10月为活跃期,雨后潮湿环境更易滋生。
蜱虫虽小,却“恶名远扬”。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5-7月达发病高峰。各年龄人群均有病例发生,95%以上报告病例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85%以上的病例为农民。(在流行区的丘陵、山区、森林等环境从事生产生活的农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旅游、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高。)
宠物户外活动后很容易携带蜱虫,饲养者也需警惕!
|有人被咬后
发病到死亡仅7天
近日,一名江苏的网友发帖,记录了自己的妈妈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
4月12号晚上,其母亲突然说没食欲,身体感觉有点发冷,以为是普通感冒发烧。第二天,症状依然未缓解,腰腿也疼得厉害。抽血发现,其母亲的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低,网友怀疑是白血病,决定将妈妈带到大医院做检查。经过多重检查,其母亲被确诊为“蜱虫病”。
4月17日,其母亲病情进一步恶化,被送进ICU,18号,医生告知救活概率很低,几乎没有了。
19号下午,其妈妈永远地离开了。
从发病到死亡,短短7天的时间,一个小小的蜱虫就要了一条人命。
图源网络
|肿起大包,发烧38.5℃!
竟与身上“小黑痣”有关
无独有偶,清明假期,杭州叶女士带着10岁女儿乐乐前往野外游玩。乐乐在山野间玩得兴起,甚至在草丛里打起滚。回家时,叶女士发现乐乐的眉尾多了颗“黑痣”。
凑近一看,竟是只“虫子”在吸血,她赶紧将其从女儿头上拨下。见没什么明显伤口,便简单用水擦了一下。
图源:杭州市中医院
不久后,乐乐脸上肿起大包,还突发38.5℃高烧。经医生检查,咬伤乐乐的“罪魁祸首”正是蜱虫!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千万不要“硬碰硬”!人们“谈蜱色变”,避之唯恐不及,一旦被咬不要慌,千万别硬拔!别硬拔!别硬拔!记住科学急救五步法:
1.工具准备:立即用尖头镊子或专用蜱虫夹(普通镊子易夹碎虫体)。若情况允许,最好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精准夹取: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非身体),避免挤压毒囊。图源:杭州市中医院
3.垂直拔出:缓慢、均匀地垂直向上拉出,切勿旋转或摇晃。
4.消毒处理:用碘伏或酒精彻底清洁伤口,蜱虫装入密封袋以备检测。
5.立即就医:就医并告知叮咬史。
怎么防叮咬?教你4招!➤户外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脚,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
➤活动后检查: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等隐蔽部位。
➤宠物管理:定期给宠物驱虫,避免将蜱虫带入家中。
➤高危区域避让:减少在草丛、灌木丛长时间停留。
总之,蜱虫虽小,危害不小;预防为主,及时就医。
农林卫视提醒您:
户外活动做好防护再出发,结束后仔细检查
让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都安全无忧
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户外爱好者~
来源:农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