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深耕三十载 崇军暖阳耀浦江——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创新发展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7:05 1

摘要:当黄浦江畔的晨雾散去,一座镌刻着“爱国拥军模范单位”金字的奖牌熠熠生辉。这座奖牌背后,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三十载春华秋实的奋斗史诗——从初创时年募资刚逾千万,到如今累计投入超12亿元;从帮扶百名烈属的涓涓细流,到惠及百万军民的浩荡长河。在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中

当黄浦江畔的晨雾散去,一座镌刻着“爱国拥军模范单位”金字的奖牌熠熠生辉。这座奖牌背后,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三十载春华秋实的奋斗史诗——从初创时年募资刚逾千万,到如今累计投入超12亿元;从帮扶百名烈属的涓涓细流,到惠及百万军民的浩荡长河。在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中,这个5A级社会组织以创新为犁,以情怀为种,在申城大地深耕出一片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沃土。

破土而生

时代呼唤中的机制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浦江两岸,东方明珠塔正在拔地而起,整个城市焕发着蓬勃的生机。然而在这片繁华背后,1万多名革命烈士家属、伤残军人及农村复退军人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困顿之中。当时政府的优抚政策虽然不断完善,但仍难以覆盖所有特殊需求。

1995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应运而生,创新建立“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优抚制度。这个新生组织甫一成立便展现出蓬勃生命力:首年举办一届一次理事会,建立理事会架构,制定章程和基金管理办法;次年为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补助上海100名老兵和优抚对象;第三年在市政府礼堂举办“百家单位捐赠暨颁证”活动,募集资金1150余万元,并创办“上海电视中专军人学校”提升部队官兵文化素养。建会初期支出17881.54万元用于慰问烈军属、伤残军人,资助抗战纪念活动等拥军优属工作,受益人数十余万人次。这一阶段的基金会,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新芽,虽然稚嫩却充满生机。

2010年后,基金会完成16个区县分会的设立,形成了“市会主导、区会协同、街镇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这让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覆盖更广、触达更深。这一时期,基金会开始实施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项目:组织来自25个省市的102名烈士家属参观上海世博会;联合全国24家社会组织成立“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资助国防大学宿舍楼建设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基金会的工作发生了重要转变,从过去较为单一的资金援助,逐步迈向多元化的项目运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让拥军优属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拥军氛围。

2017年至今,基金会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新的提升。在这一阶段,基金会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引领这两个关键要点,实现了从单纯资金驱动到以价值驱动为主导的华丽转身。

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不仅要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更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以前,优抚工作较多围绕着资金的筹集与发放,解决优抚对象的物质难题;而如今,在进一步做好物质帮困帮扶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抚慰和激励,就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将军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基金会也在不断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拥军优属的事业中来。

从破土而生到枝繁叶茂,每一届理事会都坚持守正创新,在机制变革中与时俱进,在时代浪潮中茁壮成长——这棵“拥军优属”的幼苗,如今已深深扎根申城沃土,挺立成荫。

根系纵横

社会化拥军的生态构建

漫步于黄浦滨江,一座特殊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上海潜艇展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黄浦分馆)。这座展览馆的诞生,离不开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最终由世博发展集团与外滩投资集团携手负责开发运营。这里停泊着退役的“长城191号”潜艇,它与江岸景观完美融合,被命名为“双拥教育园”,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慕名而来,已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这座地标性建筑正是基金会构建社会化拥军生态的生动缩影。三十年来,基金会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榕树,不断延伸着自己的根系:纵向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地生根;横向打通了央企、民企、外企等各类资源通道,形成了立体化的资源网络。

凭借这张强大的资源网络,基金会得以汇聚各方力量,将优抚优待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雪中送炭”。与光明集团合作共同出资1500万元开展“光明营养计划”为5000余名烈属以及因公遗孀遗属、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赠送“光明”随心订全年卡,提供营养支持;与太安农险、太平洋寿险公司合作配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先后投入920万元,为一至六级伤残军人、两参人员、军休老干部遗孀等15000多名优抚对象和特殊群体办理“沪惠保”补充医疗保险;向10多家企业负责人动员募集资金3600多万元,在“好八连”命名50周年重建“好八连展览馆”,并组织系列纪念活动……

自成立至今,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募集资金13.16亿元,通过理财实现增值9.63亿元,先后投入拥军优属项目12.74亿元,实施数千个拥军优属实事项目,受益人数达数百万人次,深受部队官兵和广大优抚对象赞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金会的服务对象也日益多样。回首基金会成立之初,作为政府的得力助手,其服务集中在只有几万优抚对象。而如今,它已成长为社会化拥军优属的中流砥柱,服务范围极大拓展,涵盖了几千烈属几万重点优抚对象、几十万退役军人。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宽、深化资源网络,从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壤”中持续获取丰富的资源,并将其精准输送到“固我长城”、服务强军战略的目标上,成为基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早期主要依靠以国企为主的募资,到逐步探索“会会合作”“项目联动”等社会运作模式,基金会先后签署了40多份拥军优属合作协议。党的十八大后的10年间,基金会充分发挥自身枢纽作用,积极动员社会相关力量投身社会化拥军优属事业。近年来,基金会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近5年年度筹募资金超亿元,实力位居全市公募基金会前列。

基金会如同在编织一张大网,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是网上的一个结点,结点越多,网就越结实,能够承载的重量就越大。这张不断扩大的资源网络,正是基金会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枝繁叶茂

需求导向的服务进化

在延吉新村街道,烈属钱阿姨和老伴多年来一直居住在老旧的房子里,生活中诸多不便。曾经,小儿子的壮烈牺牲,给两位老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始终将优抚对象的冷暖放在心上,投入1200余万元全力推进“适老厨卫改造”项目。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地深入各个社区,仔细排查,精准定位了近300户高龄烈属、伤残军人家庭等重点优抚对象。来到钱阿姨家,施工团队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用心。他们精心挑选防滑地砖进行铺设,确保钱阿姨和老伴行走时稳当当,不用担心滑倒受伤;牢固地安装无障碍扶手,无论是起身还是日常行走,都能为老人提供可靠的支撑;崭新的卫浴设备也配备到位。

改造完成后,钱阿姨满心感慨,亲手写下一封感谢信。信中,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基金会的认可与深深感激。这封感谢信,不仅是钱阿姨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拥军优属工作扎实推进、温暖人心的有力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军人家庭和优待对象基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此时,他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是迈向了更高的层次。他们渴望在生活中能享受到更多的优待,在社会上能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崇敬。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升级,全方位呵护着优抚对象的生活。

面对重大事件,基金会也总能迅速响应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武汉与上海抗疫期间,基金会第一时间设立专项基金,积极募集物资资金。满载爱心的物资与饱含关怀的资金不断送往抗疫一线部队和优抚对象,为守护他们的安全健康贡献力量。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基金会从智力拥军到科技拥军,不断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式,以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多样化需求。

90年代,部队官兵文化程度还不够高,基金会从1996年起资助驻沪部队开办军人电视中专学校,提高官兵的文化程度。首届便培养3.5万名军地两用人才,覆盖中专至博士层次。到建会15年时,基金会资助培养了国家认可的中专生3.5万名,大专生1800名,本科生150名,硕士生20名,资助经费达806万元。这不仅有利于部队建设,还给官兵转业退伍就业创造了条件,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近年来,驻沪部队结构和作战力量有了新的重大调整部署,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关键。基金会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积极投身科技拥军。为助力新时代新质战斗力生成,基金会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关注边海防、小散远部队,实施众多科技拥军项目,建军周年庆期间资金投入实现三级倍增。

花开满城

崇军文化的浸润传播

2024年5月,阳光倾洒在外滩,3000多名小学生带着少年的朝气,带着好奇的目光,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与文汇报社为隆重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联合精心策划“大手牵小手”——“重走上海解放之路,看75年浦江两岸变迁”系列活动。活动现场,孩子们沿着先辈们曾经走过的道路,穿梭于一幢幢见证历史的建筑之间。他们用心去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这座“光荣之城”深厚的红色底蕴。

文化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每一次外滩的灯亮起,每一次“崇敬号”和“双拥号”邮轮启航,每一次嘹亮的歌声响彻上海大剧院,都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精心培育的崇军文化硕果。自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发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号召后,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迅速行动,从宣传教育、文化引领、社会动员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全社会营造出全民国防教育、崇敬关爱军人、踊跃爱国拥军的热烈氛围。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基金会开展“百、千、万”活动,组织100名烈属、1000名退役军人和军休干部、1万名驻沪部队官兵代表以及重点优抚对象,一同参观代表性景点和场所。不同的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见证城市的发展,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每逢重要节点,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都会策划并组织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在“5·27”上海解放纪念日,投放的公益广告让人们铭记那段光辉历史;“八一”建军节的军民联欢晚会上,军民同欢,共叙鱼水深情;“9·30”烈士纪念日的组合活动,庄重肃穆,表达对烈士的深切缅怀;还有致敬老兵口述历史系列短纪录片,通过真实的讲述,让年轻一代了解老兵们的英勇事迹。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基金会的品牌矩阵日益丰富。“崇敬服务”、“崇敬传播”、“崇敬文化”、“崇敬教育”、“崇敬观光”、“崇敬守护”等项目和“崇敬之家”、“崇敬联盟”等平台相互支撑;“崇敬公益事务服务中心”、“崇敬之家”、志愿者服务总队和46支服务队、7个区域性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联盟组成的服务网络覆盖全市,3000名志愿者坚守在服务一线。专项基金的设立、专业杂志的创办、信息平台的搭建,使崇军文化传播有了更坚实的依托。2023年,基金会创新举办的“崇敬大会”,标志着基金会的品牌建设迈入新阶段,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IP。这场集成果展示、经验分享、荣誉表彰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崇军文化正在申城大地生根发芽。当退役军人的笑脸出现在城市地标的灯光里,当红色故事通过艺术形式打动年轻心灵,当崇军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一幅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硕果盈枝

强军征程的上海担当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服务国防、维护稳定”的初心使命,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彰显着特殊的责任担当。无论是练兵备战的演训一线,还是官兵生活的营区内外;无论是地处偏远的边海防哨所,还是优抚对象的温馨家园,都留下了基金会坚实的足迹。他们用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刻诠释着“人民军队人民爱”的丰富内涵。

聚焦战场需求,助力练兵备战。基金会始终把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瞄准驻沪部队实际需求,打造了一系列“硬核”拥军项目。近年来,对数支驻沪新型作战部队主动跟进服务,两次资助直接参加南海、东海维护海洋权益的某海警部队,为警备区、武警等部队捐建多功能文体活动和训练中心。

心系官兵冷暖,传递城市温度。在崇军路上,基金会既做“大事”,更重“小节”——为驻沪部队病故老兵解决家庭特殊困难;组织“情系边海防”慰问驻岛驻训官兵、到外地部队看望上海籍现役军人,慰问激励官兵岗位建功活动;支持建设有利于增强素质的岸上能量舱、智慧教室、洗衣房、军人俱乐部等一批基层部队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后方服务中心”和家属招待所。

创新活动载体,厚植崇军沃土。连续12年,立功官兵“看上海”活动如约而至,外滩的璀璨灯火、自贸区的创新活力、老城厢的乡愁记忆,都在诉说着“军民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在“崇敬号”游船上举办的集体婚礼,让身着戎装的新人们收获祝福;在东方绿舟开展的“军功章的荣耀”军人子女夏令营,让“军娃”们在摸爬滚打中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基金会的拥军实践,恰似一颗颗明珠串联起上海双拥工作的辉煌成就:从解决官兵“三后”问题的务实举措,到助力战斗力建设的创新实践;从传统节日的走访慰问,到常态化的服务保障机制;从单一的物质支持,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度互动……这些丰硕成果,是上海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生动注脚。

三十载风雨兼程,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从解困济危的初心,到构建起全方位的拥军优属生态体系,在中国式强军兴军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基金会始终与强军伟业同频共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彰显上海拥军优属文化底蕴、构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面对助力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基金会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2021-2027年发展规划》;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关于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习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最新要求,制定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迎接建军百年行动计划》,三项重要举措紧密衔接、相辅相成。

当“崇军生态”在申城悄然成形,这座城市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续写着新时代军民融合的壮丽篇章。正如基金会荣誉墙上镌刻的誓言:让尊崇之光照亮强军之路,用城市温度托举钢铁长城。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