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一个白色的幽灵飘进农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6:54 1

摘要:2025年4月,河北省滦州市糯米庄村的农户老李的70亩地仍然没有开始春耕。这时他早已经错过了春麦、豌豆、春菜的播种期,再拖下去,春播花生、春播玉米的播种期也要被错过了。

2025年4月,河北省滦州市糯米庄村的农户老李的70亩地仍然没有开始春耕。这时他早已经错过了春麦、豌豆、春菜的播种期,再拖下去,春播花生、春播玉米的播种期也要被错过了。

他并非不想播种。让他的播种计划一再拖延的,是田里的塑料薄膜碎片和微粒。碎片很薄,也很小,最小的只有手指肚这么大,它们像雪花一样散落、吸附在土地里,但不会融化,也不易降解。

这些塑料碎片和微粒是从哪里来的?

老李发现,源头是农场北面的一家饲料加工厂。这家加工厂从周围农田收购花生秧,然后加工成牲畜饲料。而种植花生秧时需要用到塑料地膜用于保温、保水,但收获时,农民并没有及时去除、回收地膜。

残留的塑料薄膜碎片和微粒/受访者供图

于是,地膜和花生秧一起被卷进加工机器里,变成了碎片,由于加工厂四周也没有进行遮挡,风一吹,地膜碎片就飘进了附近的农田,其中就包括老李的农场。

原本与地膜无关的老李,成了链条上的受害者。

在种植作物时覆盖地膜,是一项具有近四十余年历史的农业技术。地膜曾经使农户增产增收,而如今,由于使用范围广、使用后不回收、回收利用困难等问题,它带来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顽疾。

有专业的研究文章指出,长期以来,塑料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农业生产的 “隐形守护者”,通过有效提升土壤温度、准确保持土壤湿度、强力抑制杂草生长,为农作物产量的显著提升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塑料地膜难以自然降解的特性,使其在大量使用后犹如 “白色幽灵”,顽固地残留在土壤之中,酿成了极为严重的 “白色污染” 危机。

2012年以来,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相继采取各项措施进行地膜污染治理。但是,在紧张的春耕中,依然存在和老李一样的大批农户,被这些细小的碎片困扰、纠缠。

而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片干净的土壤。他们关心的,是这片土地的未来。最终,这些“微不足道”的地膜碎片所影响的,也是每一个消费链条末端的普通人。

2024年12月底的一天,老李突然发现自己的农田里出现很多地膜碎片。

他不太费劲就找到了碎片的源头——加工厂。那个加工厂和老李的农场挨得近,最近的地方只有三四米,几乎“一墙之隔”,最远也不过100米。以加工厂为中心,地膜碎片往周围的农田蔓延。

距离最近的地方,能明显看到灰白色的地膜碎片散落在棕黄色的泥土表面,或是和泥土混杂在一起。碎片不只是飘进田地,也飞进了老李的牛棚、羊棚,“(波及)范围还比较大”。

地膜碎片让老李不能按照原计划翻耕农田、种植作物。他知道,这种地膜无法在短时间内降解,如果放任它们留在土地里,会污染农田,进而污染他的作物。此时耕种,只会得不偿失。

飘进地里的地膜碎片/受访者供图

他想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李先找加工厂,让他们把加工的地方好好挡起来,对方回答“挡不了”。他又找村书记,打12345电话投诉,还报了两次警,后来又找相关部门投诉,事情都没有进展。

无奈之下,老李曾尝试自己出钱解决。2025年1月14日,他拿了两千块钱,托村委会转交给加工厂,“我给他出点钱,让他好好挡一下,别往我这飘了就行”。除此之外,老李还希望加工厂能雇人,把之前飘过来的地膜碎片捡干净。

这个方式几乎没有起效。老李告诉南风窗,两千块钱转交给工厂之后,加工厂1月14日下午在机器的出料口和农场的交界处加了一片塑料网,大概3米高、20米长。但这片网基本挡不住地膜碎片。1月15日,加工厂委托村委会雇了几个人来捡拾田里的地膜,几个人花了一上午把地里的碎片捡了,老李觉得挺干净,也很高兴。然后,仅仅是到了当天下午,新的地膜碎片就又飘了进来。

村书记代转受害群众给涉事企业的钱/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连续捡了又飘,循环了三天。第四天,来捡地膜的人也放弃了,“这玩意儿捡不起”。老李也知道:“他(加工厂)要不给挡好了,光捡也不行。”后来,老李搞不定农田的问题,但每天还是自己把牛棚、羊棚里的碎片捡干净,他害怕碎片混入牛羊的饲料中,影响它们的健康。

飘进农场的地膜碎片大小不一。“大的就有手掌这么大,小的可能就和手指肚这么大。”老李很愁,有的碎片太小了,又怎么捡?

在地膜飘来之前,老李一直在经营自己的生态农场,这份绿色事业从2009年就开始了。

16年来,他坚持不用农药、化肥,也只在2019年前后用过两年地膜。一直到2017年,老李的农场才算是有了稳定的生态,种植出的农产品也因此能卖出较高的价钱。

“以前我卖红薯我都卖18元一斤,土豆、萝卜什么的,都是15块钱一斤。”老李说。这么多年来,他积累了3000多个客户,购买频率比较高的也有1000多人。

而如今,这些细小的地膜碎片成了老李近四个月的烦恼。他爱惜土地,担心自己精心维护的农田受到污染,他也担心,如果农田里的塑料污染一直不解决,客户对他的农产品,会产生多少不信任?

老李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农田中残留地膜的危害,已经在学者们多年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曾多次在媒体采访中介绍,残留的地膜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土壤通透性,也会导致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输导不畅,造成土壤局部水分分布不均,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等问题,进而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

另一方面,严昌荣也提到,地膜的残留可能助长细菌等有害生物的活动,导致农作物减产。一些地膜中含有或分解后产生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作物,并污染土壤、水源,破坏农业生态。

使用地膜,原本是为了增收。上世纪70年代,地膜作为一项农业技术被引入我国。覆盖地膜能够使土壤增温、保墒、防止杂草、压盐等。一些原本在高寒、干旱地区不能种植,或种植效益不高的作物,因为有了地膜覆盖技术得以良好生长。

村民为田间铺设的地膜覆土加固/新华社发(苗育才 摄)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覆膜面积近3亿亩,使用了全球75%的地膜。严昌荣曾在采访中介绍,地膜覆盖不仅改变了农业的种植模式,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率,还改变了我国一些农作物的区划分布。

然而,使用后不回收,农田中的残留地膜带来的就是污染,而非增益。传统地膜的原料是聚乙烯,降解缓慢,可能要花上百年时间。

治理残留地膜造成的污染,过程漫长。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农膜回收行动,并出台了强制性国家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于2018年5月正式实施。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再次发布《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要求“ 农用薄膜使用者应当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捡拾田间的非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废弃物,交至回收网点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

而飘进老李农场里的地膜碎片,最初就来自其他农户没有回收干净的地膜。老李测量了地膜碎片的厚度,只有大约0.003至0.004毫米,而根据新国标,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老李猜测,这些地膜可能本身就是不符合标准的。

测量地膜碎片的厚度/受访者供图

地膜的回收利用,存在多方面的困难。而对于地膜的回收工作要做到哪一步,目前各个地区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谢东了解到,在北方的地膜回收示范县,一个较为完整的回收链条已经形成,农户回收后的地膜会被送往村镇的集中收集点,此后,相应的工厂会对其进行分离、清洗,再进一步二次加工。而在另一些地区,回收后的地膜往往只是简单地堆放在田头。

谢东总结说,地膜回收最根本的困难在于,“回收(工作)的投入比较大,回收完以后这些残留的地膜,它的价值又小”。严昌荣也在媒体采访中提到,回收地膜是“纯粹的投入”,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而回收后的地膜也存在出路不畅的问题。

农民田间回收塑料地膜/图源:视觉中国

地膜回收后为何再利用困难?“塑料制品的销售价格,和它的性能有很大关系。”谢东解释。经过覆盖使用,地膜会在户外环境中老化,与最开始生产地膜的原材料相比,回收后的地膜材质性能也会变差,其价值也因此降低了,回收后可生产的产品范围也有限。

而回收后的再生产,最终仍然要由相关企业来承担。“如果其中的利润很薄,空间很小,企业的积极性就不强。”谢东说。如今,各地对于治理地膜污染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他也观察到,目前地膜回收主要仍然依靠政府推动,并没有形成市场自发的回收链条。

减量使用、回收、可降解地膜,是地膜污染治理的三条路径。而从长远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是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

谢东长期研究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他告诉南风窗,全生物降解地膜作为多种可降解地膜之一,可以完全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再有其他的有害物质残留。“其他的降解技术,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而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以下简称为“降解地膜”)还无法完全取代普通地膜。

未完全攻克的技术难题仍然存在。谢东向南风窗解释,降解地膜的研发一直围绕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降解速度的可控性,二是降解地膜的性能能否与普通地膜相当。

村民在秧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影响下,不同作物需要地膜覆盖的时间有差异。”谢东说,“要控制它(地膜)降解的速度,让它的降解速度和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相匹配。”另一方面,降解地膜所用材料与普通地膜不同,它的保水功能也因此比普通地膜更差。

两个问题如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谢东介绍,在水分条件不是特别苛刻的地区,降解地膜的应用效果已经与普通地膜大体相当。

而降解地膜的推广,不只关涉到研发进展,使用降解地膜带来的高成本,也是主要的推广难点之一。谢东告诉南风窗,与普通地膜相比,降解地膜的成本大概会高出“1.5至2倍”。

针对降解地膜的高成本,国家给予了相应补贴。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对于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中央补助资金的补贴标准为60元每亩。谢东也提到,各省份可能还会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补贴金额。

农民在田间种地膜玉米/新华社发(周恩革 摄)

“(国家)按照每亩为单位来给补贴,但在使用地膜的过程中,不同作物每亩的地膜用量是不一样的。”谢东举例,甘蔗种植过程中用到的地膜很少,每亩只需要3公斤左右,而黄瓜、苦瓜等瓜类蔬菜每亩大概需要用10公斤地膜,种植菠萝每亩则要用到超过20公斤的地膜。因此,针对不同作物,补贴所带来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由于种植户对价格比较敏感,降解地膜的使用主要还是依靠国家政策引导和推动。“国内目前降解地膜的使用规模依旧不大。”谢东说。

事实上,从综合成本来看,降解地膜的投入并不一定高于普通地膜。谢东解释,一方面,使用降解地膜,农户不再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去捡拾回收地膜碎片;另一方面,种植马铃薯、花生、番薯等地下作物时,使用降解地膜还能起到增产效果。谢东告诉南风窗,研究发现,在地膜降解的过程中,膜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会有所改变,部分微生物对作物的营养吸收产生有益作用,进而能促进作物发育和果实成熟。

农民在姜田覆盖地膜/新华社发(梁子栋摄)

“如果降解地膜的性能、成本能够与普通地膜相比拟,使用降解地膜肯定是(治理污染的)一种更好的方式。”谢东说。但他也提到,从国内开展降解地膜研究、试点使用至今,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时间并不长,使用的数量也有限,降解地膜的效果还需要更多数据验证。

在降解地膜的高成本与普通地膜的回收困难之间,残留地膜污染还在等待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而在老李的农场里,飘来的地膜仍然留在田间。他为自己的土地感到痛心,他不知道,这场“飞来的污染”,最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而更多像他一样关心土地,关心食物品质的消费者们,也在等待这个答案。

来源:南风窗NF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