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午睡真的不健康?医生建议:65岁后午睡要遵循这几点原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6:5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老年病科安医生

编辑 | 老年病科安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老年人不是被病拖垮的,是被‘午睡’拖垮的。”这句话听起来刺耳,但在临床上却是我们常见的现实。饭后一躺、午睡一睡就是两小时,醒来后却浑身疲乏、头脑发昏,更严重的,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老年人午睡,真的有这么危险吗?我们今天不讲“养生鸡汤”,只讲科学证据。

65岁以后,午睡这件事,确实不能随便睡了。首先要明确一点:午睡不是不能睡,而是不能“乱睡”。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午睡方式如果不对,反而会增加疾病风险。

饭后立刻午睡,会增加心脑血管突发的风险。饭后,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如果这时候马上躺下,身体进入休息状态,血压进一步下降,很容易诱发脑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甚至心梗、中风

根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250万人发生脑卒中,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70%。午睡方式不当,是一个被忽视的诱因。

很多老年人午睡后觉得“越睡越累”,不是错觉。这其实跟午睡时间过长有关。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指出,午睡时间超过90分钟,反而会让大脑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醒来后容易出现“睡眠惯性”,也就是醒不来、起不来、脑发懵。

尤其是老年人,褪黑素分泌减少,昼夜节律已经变得紊乱,午睡太久只会进一步打乱生物钟,晚上睡不着,白天更加困倦,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人说“我午睡是为了养心”,但实际上,过度午睡可能伤心。《欧洲心脏杂志》曾刊文指出: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34%。这个研究基于日本、中国、美国多国数据,样本量超过30万人,不能忽视。

心脏病、高血压、房颤的老年患者更要警惕,长时间午睡可能让心肌处于“低动力”状态,反而加重病情。但不午睡,就真的对身体好吗?也不是。午睡本身是个“好习惯”,关键在于“怎么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指出。

适度午睡可以改善记忆力、降低血压、提升免疫力,特别是老年人,还能减少焦虑和抑郁风险。但“午睡”这个好习惯,要讲究方式。65岁之后,午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千万不要饭后立刻躺下。至少等30分钟以上再午睡,让胃部有时间完成初步消化,避免胃食管反流,也减少心脑供血的不平衡。

很多老年人饭后觉得困,那是血糖上升、消化优先的“假性疲劳”,不是身体真需要躺下,你忍一忍,等半小时再睡,身体会感谢你。

第二,午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这是目前全球公认的“黄金午睡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午睡不宜超过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反而增加代谢紊乱和心血管风险。短暂的午休能让大脑快速恢复活力,但又不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思路清晰、精力充沛。

第三,午睡位置要讲究,别在沙发或桌上趴睡。很多老年人午睡“将就”一下,沙发一躺、桌上一趴,其实对颈椎、呼吸系统都是一种伤害。

最好的方式是平躺在床上,枕头高度适中,侧卧为宜,利于血液循环。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尽量保持躯干和头部成一直线,不要低头压胸,避免呼吸不畅。

第四,午睡环境要安静、遮光、通风。老年人对环境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噪音、强光都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别喝浓茶,不玩手机,给大脑一个“安静的出口”。午睡不是“将就一下”,而是“精致地恢复活力”。

第五,午睡后要缓慢起身,别猛地坐起。很多老年人午睡后突然起身,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造成头晕、跌倒等意外。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血压调节能力更差。醒来后,先在床上坐1分钟,再下床活动,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是对健康最好的尊重。

还有一点很重要:午睡并不能补偿晚上熬夜。很多老年人晚上睡不好,以为白天补点觉就行,其实这是错的。中国睡眠研究会指出,长期白天睡觉、晚上清醒,会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增加老年痴呆风险。午睡只是“辅助”,真正的优质睡眠,还是要靠晚上的规律作息。

总结一句话:65岁以后,午睡不是要不要睡的问题,而是怎么科学地去睡的问题。别再拿“我一直这样睡也没事”当借口,身体的报应,往往是在某一天突然来的。改变午睡习惯,从今天开始,为你的心脑血管系统减负,也为你的老年生活加分。

资料来源:
①.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R].北京: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
②.《European Heart Journal》: Daytime napping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DOI:10.1093/eurheartj/ehz254
③.哈佛医学院健康资讯.《The Science of Nap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ccessed 2024.
④.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报告》2023年版. Geneva: WHO Press, 2023.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