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上课坐不住、写作业走神,是不是有多动症?”“去医院检查,医生就问了几句话,没做仪器检测,这样诊断靠谱吗?”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 “多动” 表现时,既焦虑又困惑 —— 医生究竟依据什么标准确诊儿童多动症(ADHD)?是否需要复杂的仪器检查?
“孩子上课坐不住、写作业走神,是不是有多动症?”“去医院检查,医生就问了几句话,没做仪器检测,这样诊断靠谱吗?”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 “多动” 表现时,既焦虑又困惑 —— 医生究竟依据什么标准确诊儿童多动症(ADHD)?是否需要复杂的仪器检查?
事实上,儿童 ADHD 的确诊并非 “凭经验判断”,而是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权威标准,通过多维度评估、多信息整合完成,核心是排除 “正常调皮” 与其他疾病干扰,精准识别神经发育障碍导致的功能损伤。本文结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全球最常用诊断标准)及临床实践,拆解医生确诊儿童 ADHD 的完整流程。
一、先明确:确诊的 “前提条件”,排除 “非疾病因素”
医生接诊时,会先确认孩子是否满足两个 “基础门槛”,避免将正常发育现象或其他问题误判为 ADHD:
年龄要求:症状需在 12 岁前出现(DSM-5 标准,此前为 7 岁前,更贴合神经发育规律),若仅在青春期后出现注意力问题,需优先排查学习压力、情绪问题等其他诱因;
功能影响:症状必须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家庭生活造成明显干扰 —— 比如上课频繁走神导致成绩下滑、因冲动抢玩具被同学排斥、在家无法完成简单家务,而非 “偶尔调皮”“仅在某一场景(如家里)多动”。
ADHD 确诊的核心是对照 DSM-5 中的 “症状标准”,医生会通过家长描述、孩子表现、第三方反馈,判断是否符合 “注意缺陷型” 或 “多动冲动型”(或混合型)的症状要求:
1. 两种症状类型的具体表现(需至少满足其中一类的 6 项及以上)
(1)注意缺陷型
需满足以下症状中至少 6 项,且持续 6 个月以上,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不符:
1.做事情常走神、难以专注(如写作业时频繁玩笔、听不清指令);
2.容易丢失物品(文具、课本、水杯);
3.回避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如阅读、手工);
4.经常忽略细节(做题漏题、抄错数字);
5.无法按要求完成任务(如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
6.难以组织活动(整理书包、规划时间混乱);
7.对他人说话常 “没听见”(非听力问题);
8.容易被外界刺激分心(听到声音就转头);
9.日常活动中经常忘事(忘带作业、忘做家务)。
(2)多动冲动型
1.坐不住(上课频繁离座、在椅子上扭来扭去);
2.手脚不停(玩手指、转笔、摆弄物品);
3.难以安静参与游戏或活动(如聚会时乱跑);
4.经常 “忙个不停”,像 “被马达驱动”;
5.说话过多(打断别人发言、抢答问题);
6.难以等待(排队时插队、抢别人的东西);
7.经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插入别人的游戏、打断家长打电话)。
2. 关键补充:症状需 “跨场景存在”
医生会特别确认:症状是否在两个及以上场景出现(如同时在学校和家里表现出多动、注意力差)。若仅在学校多动(可能因不适应课堂纪律)、仅在家调皮(可能因家长管教方式),则不符合 ADHD 诊断标准 —— 这是区分 “疾病症状” 与 “环境适应性问题” 的核心。
三、多维度评估:不止看症状,还要 “排除干扰、全面摸底”
确诊过程中,医生不会只依赖家长的描述,而是通过 “多渠道收集信息 + 必要检查”,确保诊断精准,主要包括 4 个关键环节:
1. 病史采集:了解 “症状起源与成长背景”
医生会详细询问:
症状出现的时间(如 “第一次发现孩子坐不住是几岁”)、频率(“每周有几天上课离座”)、变化趋势(“症状是否越来越严重”);
孩子的成长史(是否早产、低出生体重、孕期有无并发症)、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有多动、注意力差的情况);
既往疾病史(是否有听力 / 视力问题、甲状腺疾病、癫痫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类似 ADHD 的症状)。
2. 第三方评估:获取 “学校视角” 的客观反馈
家长可能因主观情绪(如焦虑)放大或缩小症状,因此医生会要求提供学校反馈:
常用工具:《教师 ADHD 评估量表》(如 Conners 儿童行为量表),由老师填写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多动、社交表现;
必要时会联系老师沟通:如 “孩子是否在所有科目课堂都走神”“与同学互动是否存在冲动问题”,避免因 “家校表现不一致” 导致误判。
3. 现场观察与互动:直接评估孩子的行为
医生会通过简单互动(如让孩子画一幅画、搭积木、回答简单问题),观察其:
注意力持续时间(如能否专注搭积木 10 分钟);
冲动控制能力(如是否能等待医生说完再提问);
执行功能(如能否按要求完成 “先画圆再画方” 的简单任务),这些现场表现可补充家长描述的不足。
4. 必要检查:排除 “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ADHD 无特异性的 “仪器诊断指标”(如抽血、CT 无法直接确诊),但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检查,排除干扰因素:
发育筛查:排查智力发育迟缓(智力落后可能导致注意力差)、语言发育障碍(因听不懂指令表现出 “不专注”);
医学检查:如血常规(排除贫血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异常可能影响情绪和行为)、听力 / 视力检查(感官问题可能被误判为 “走神”);
特殊情况:若怀疑有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或自闭症谱系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做心理评估量表(如儿童抑郁量表、自闭症筛查量表)。
四、最后一步:综合判断,给出 “明确诊断”
当收集完所有信息后,医生会对照 DSM-5 标准进行 “综合判断”:
确认症状数量、持续时间、跨场景情况是否达标;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智力问题、感官障碍、情绪障碍);
评估症状对孩子功能的影响程度(如是否导致成绩明显落后、社交困难)。
若全部符合,则确诊为 ADHD,并明确分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若不符合,会告知家长 “孩子的表现更可能是正常发育阶段的调皮,或由其他因素导致”,并给出针对性建议(如调整教养方式、排查学习环境问题)。
家长必知:避免 3 个常见诊断误区
“没做仪器检查就是不专业”:ADHD 是神经发育障碍,核心是行为症状与功能影响,仪器检查仅用于排除其他疾病,而非确诊依据;
“孩子调皮就是 ADHD”:需严格对照症状标准,区分 “偶尔调皮” 与 “持续、跨场景的功能损伤”;
“一次就诊就能确诊”:若信息不完整(如缺少学校反馈),医生可能会要求家长补充资料后再判断,避免仓促下结论。
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建议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优先选择有儿童 ADHD 专科门诊的医院),遵循专业医生的评估流程,才能获得精准诊断 —— 只有明确诊断,后续的干预(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来源:其伟叫你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