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全球贵妇的“扫地茅”,追觅能造“中国的布加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2:59 2

摘要:一家以扫地机闻名的公司,竟然宣布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动超跑。听起来像不像某个商业小说里的魔幻情节?但这就是追觅科技在2025年9月给我们上演的现实大戏。

一家以扫地机闻名的公司,竟然宣布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动超跑。听起来像不像某个商业小说里的魔幻情节?但这就是追觅科技在2025年9月给我们上演的现实大戏。

(新浪汽车报道|图片来源:微博)

更魔幻的是,距官宣仅仅过去两周,追觅汽车就完成了首轮融资,并且预计2027年推出首款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而且工厂直接选在德国,就在特斯拉柏林工厂旁边。

这操作,让人想起两个熟悉的名字:靠“保时米”“法拉米”冲上巅峰的小米,还有因造车把“生态化反”拉爆的乐视。

问题来了,追觅这波跨界造车,到底是下一个小米奇迹,还是要重蹈乐视覆辙

01 从小米生态链到全球独角兽

(追觅创始人俞浩|图片来源:网络)

他出身名校,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专业是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就展现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创办了名为“天空工场”的极客空间,而造车计划其实早在十二年前就已在天空工场的蓝图中萌芽。

(追觅宣布造车公告|图片来源:追觅官方)

2015 年,追觅创始团队仍在清华 “天空工场” 攻关时,中国家电业正陷 “卡脖子” 困境:高速数字马达被海外垄断,国内企业要么高价进口,要么做低端代工。“别人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 带着这份执拗,团队扎进实验室两年,反复调试优化,终突破技术壁垒,造出自主高速马达,更埋下 “不做低价跟风者” 的基因。

2017 年追觅正式成立,没走全品类铺货、低价抢市场的路,反而紧盯 “技术驱动”。先将无线吸尘器电机性能做到行业顶尖,再逐步拓展到扫地机器人、洗地机。这种 “单点突破再扩圈” 的打法,让它一出场就自带 “高端基因”。

让人意外的是,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追觅偏偏选择了最难的欧洲市场。

2018 年,追觅借小米生态链首次出海,代工快速打开欧美市场,但俞浩很清楚:“代工只赚辛苦钱,没品牌就没话语权。”

2020 年,追觅毅然转自主品牌出海,还做了个让同行捏汗的决定 —— 主攻欧洲。要知道,欧洲是西门子、博世主场,消费者挑剔、环保标准全球最高,连国际品牌都不敢轻易硬碰。

但竟然追觅的产品在进驻欧洲后竟然“无声无息”的大获成功。截止2025年,追觅智能清洁产品的市场足迹已覆盖超12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22个国家市占率高居第一,拥有六千多家的线下门店。当地消费者评价:“没想到中国品牌能把技术和设计结合得这么好,价格比戴森亲民,但性能一点不差!

(追觅扫地机|图片来源:追觅官方)

追觅在海外表现亮眼,在国内就略显“低调”。虽然在智能家电也保持着不错的市场地位,但与科沃斯、石头科技等品牌相比,追觅在国内的声量和市场份额并不突出。

这种独特的市场格局,也塑造了追觅独特的企业基因:更懂海外市场、更擅长全球化运营、更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需求。这些特质,正在成为其造车路上最特别的筹码。

而在最近,新的消息再度传来。有媒体称,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已携团队赴德国考察,为追觅汽车、大家电业务进行工厂选址。其中,追觅汽车选址在德国柏林,邻近特斯拉超级工厂。如果该工厂顺利落地,那么追觅科技将成为首个在德国建立汽车工厂的中国品牌。

02 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

作为跨界玩家,追觅科技采取了“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造车路径。

追觅并非盲目闯入汽车领域。它将自己定位为“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的后来者。中国经过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中国品牌的产品与海外绝大多数车企形成了“代际差”,快速的技术迭代与对用户的深度洞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绝对头部,这为追觅这样的新玩家提供了基础。

同时,追觅自己在技术上的研发突破也是它造车的底气所在。截至2024年底,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这些技术积累为其造车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支持。

追觅选择德国作为落脚点也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心脏,德国不仅代表着最严格的制造标准,也象征着进入全球高端车市场的门槛。因此,"德国制造"是追觅打开超豪华车市场的金钥匙。

但追觅真正的野心不止于此。追觅的德国工厂选址在特斯拉柏林工厂旁。这意味着追觅将有机会直接与当地品牌共享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供应网络,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并将网络高效覆盖整个欧洲。

在销售这方面,追觅则是利用自己在海外现有全球渠道资源。追觅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建立6000家线下渠道,拥有3000万用户群。这些资源不仅可降低渠道建设成本,还能为高端汽车的品牌传播、体验交付与售后服务提供支持,尤其是欧洲与亚太市场。

03 追觅会是下一个小米还是乐视?

不过追觅没有满足当前的成功,反而进行了快速且广泛的跨界制造,尤其是造豪华车的设想,让不少人总会把它和两个名字绑在一起。靠“保时米”站稳脚跟的小米,以及曾因“生态化反”折戟的乐视。毕竟从消费电子跨界造车的路,这两家早走过,只是一个成了标杆,一个成了警钟。

值得关注的是,追觅在清洁电器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后,显然不再满足于单一赛道。它开始了迅猛的业务扩张,产品线已从最初的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延伸至智能家电、个护产品、甚至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

9月10日,追觅科技又再次宣布正式成立天文业务BU,聚焦天文光学系统,和天文科普领域。这种跨领域扩张的架势,难免让人联想到过去乐视的“生态化反”战略。

(追觅成立天文业务BU海报|图片来源:追觅官方)

什么是“生态化反”?“生态化反”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提出的概念,指通过布局多个业务板块形成生态系统,理想的状态下这些业务能产生协同效应。但现实中,乐视因盲目扩张、尤其是造车领域巨额烧钱且缺乏实际协同而失败,最终沦为资本炒作的故事,是激进多元化失败的代名词。但与乐视有所不同的是,追觅的清洁电器业务在22个国家拿过市场第一,有实打实的营收托底。

但与乐视相同的问题依然存在:追觅的资金到底能否支撑多线作战

据公开信息,追觅估值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超2024年全年。但造车是个无底洞,蔚来、小鹏等车企累计投资都已超过数百亿。追觅能否在维持现有业务的同时,还能为造车持续输血?

说到底,追觅的造车赌局,就是用现有优势赌高端增量。它有比乐视扎实的底子,能靠智能清洁产品业务反哺造车,但多线消耗可能比想像的更快。最终是成下一个小米,还是重蹈乐视覆辙?现在没人能说准,只知道当一家公司又搞家电、又闯无人机、还探太空业务,同时要在汽车圈挑战布加迪时,每一步都得走得格外稳才行。

来源:飞向属于自己的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