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玄靖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是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原立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历经千年沧桑,虽已断裂,却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作为颜真卿楷书中的最高古之作,其篆籀笔法的完美呈现,使其成为
《李玄靖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是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原立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历经千年沧桑,虽已断裂,却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作为颜真卿楷书中的最高古之作,其篆籀笔法的完美呈现,使其成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李玄靖碑》的创作缘由颇具深意。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曾遣使至茅山表达对道教的崇敬之心。李玄靖(李含光)对此作出回应,但颜真卿因公务未能如愿。后赴任湖州刺史途中,得知李玄靖已羽化升天,感慨万千,遂写下此碑铭。碑文不仅记录了李玄靖的生平事迹,更寄托了颜真卿对道教的敬仰与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在书法艺术上,《李玄靖碑》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古苍劲的篆籀笔法。梁谳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评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此语精准点出了该碑的艺术精髓。与颜真卿早年作品的庄重雄厚、晚年《颜勤礼碑》的清劲健硕相比,《李玄靖碑》展现出一种更为古朴高远的境界。
《李玄靖碑》的篆籀笔法主要体现在用笔上。颜真卿在此碑中巧妙融合了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其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既有楷书的规整,又具篆书的圆融。每一笔都仿佛承载着千钧之力,却又显得灵动而不失古雅。正如文中所言,"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
与颜真卿其他楷书作品相比,《李玄靖碑》的"高古"特质尤为突出。《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作品虽为颜体代表,但它们更多地展现了颜体的雄浑气势与规范整饬。而《李玄靖碑》则将篆籀笔意融入楷书,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古雅之美。"鲁公字到《李玄静碑》已古",这不仅是对作品艺术境界的高度评价,也说明了此碑在颜真卿书法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李玄靖碑》的高古之美,还体现在其整体气韵上。全碑气势恢宏,却又内敛含蓄,不似《多宝塔碑》的锋芒毕露,亦不同于《颜勤礼碑》的气势磅礴。它更像是一首古朴的乐章,节奏舒缓,意境深远。这种"冲和淡远之韵致",正是《李玄靖碑》区别于其他颜体作品的关键所在。
碑文内容本身也与书法风格相得益彰。李玄靖作为唐朝茅山紫阳观道士,精通书法,颇获玄宗嘉许,是当时朝野上下信徒最多的著名道士。颜真卿在碑文中对李玄靖的德行给予了极高评价,称之为"天下道学之宗"。这种对道学的敬仰之情,通过高古苍劲的书法表达出来,更显其精神境界的高远。
《李玄靖碑》虽历经千年沧桑,碑身断裂,字迹残缺,但其艺术价值却愈发凸显。清代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记载,该碑存石十四块,合全、半字计四百六十一字。虽已非全貌,但其书法艺术的精髓依然可见。后世学者如梁谳、李宗瀚等,无不将其视为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李玄靖碑》之所以被视为颜真卿最高古的楷书,不仅因其篆籀笔法的完美呈现,更因其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达到了艺术与精神的统一。它不仅是颜真卿个人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篆籀笔法融入楷书的典范之作。
来源:易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