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造谣!4月、5月、6月、7月、8月我国都买了美国转基因大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2:48 3

摘要:2025年8月份,美国销往中国的大豆订单数量是“零”——类似的谣言南生看到很多次了。之前说的是7月份,美国豆农没有收到来自中国的任何一个订单。之前的之前,也就是6月、5月、4月……

2025年8月份,美国销往中国的大豆订单数量是“零”——类似的谣言南生看到很多次了。之前说的是7月份,美国豆农没有收到来自中国的任何一个订单。之前的之前,也就是6月、5月、4月……

今年4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动挑起了贸易战,我国立即反制。在此之后,网络上就出现了“这个月美国没有收到来自中国的大豆订单,那个月的订单也是零”的小道消息——南生明确告诉您,这些都是谣言。

有没有购买美国大豆,数据很好查询啊

以今年8月份为例: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大豆进口总量为1227.87万吨。其中,巴西依然是中国大豆采购的最大渠道,当月交易量为1048.5万吨;排在第二名位置的是阿根廷,大约105万吨的大豆销往至我国。

乌拉圭排第三,44.39万吨的大豆出口至我国;从美国购买的大豆数量虽暴跌至22.72万吨,但却不是零,排名第四。排在美国后面的有加拿大(21.77万吨)、俄罗斯(45553吨)、乌克兰(3943.8吨)。

再看7月份,数据依然来自我国海关总署:进口的大豆总量为1166.44万吨。其中,1039.13万吨的大豆来自巴西,56.1万吨大豆来自阿根廷,42.09万吨大豆是从美国采购的——排在第三的位置。

今年6月份,我国进口的大豆总数量为1226.31万吨。这里面有1061.5万吨来自巴西,略微超过157.92万吨的大豆来自美国,排第二名。后面是加拿大、俄罗斯、埃塞俄比亚……

5月份,我国依然从美国买了大豆,数量约为162.73万吨,排名第二;4月份,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约为137.79万吨,仍是第二名——请注意,各月份从美国买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

4月份之前的数据不再一一列举了,毕竟那时的中美两国还未激化关税战,大豆订单月月存在。纵观这几个月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确的趋势,那就是:中国并未彻底断绝与美国的大豆贸易。

只是因为我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后,企业从美国采购大豆的成本增高了,不划算,大幅缩减但未降至零——进口量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由4月份的137.79万吨,小幅扩张至5月和6月份的160万吨左右。

然后又大幅缩减——7月份暴跌至42万吨,8月份又进一步下滑至22.7万吨。这个变化过程表明:中国买家正在根据市场行情、价格优劣势以及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灵活调整采购节奏。

因此,网络上“订单为零”的论调是一种片面且误导性的谣言。它要么是故意忽略实际到港数据,混淆“新订单”与“到港量”的概念;要么就是为了迎合流量需要,编造并传播谎言。

数据背后的“藕断丝连”,可能是有深意

提交给美国豆农的订单大幅缩减,但却没有降至零,这种“藕断丝连”的数据背后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应对复杂国际贸易局势时所展现出的高度战略智慧和定力。

首先,这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战略主动权观。中国并未因反制而“一刀切”地停止所有美国大豆进口,而是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精准的调控——大幅减少采购量,但未完全归零。

既表达了对特朗普不公平贸易行径的坚决反制立场,也保障了国内相关产业和市场的稳定供应,避免了因突然断供而产生的剧烈波动。这种收放自如的调控能力,正是我们掌握粮食进口主动权的体现。

其次,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布局取得了决定性成功。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供应量的稳步增长以及俄罗斯、加拿大、埃塞俄比亚等渠道的有效补充,极大地分散了供应链风险。

这使得中国买家在面对美国大豆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议价能力。我们从“不得不买”转变为“择优而买”,从过去的相对依赖转变为今天的多项选择。这份从容,正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石。

最后,这揭示了市场规律的最终决定作用。中国企业采购行为的转变,根本原因是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失去了价格竞争力——这完全是市场主体基于成本和效益做出的理性商业选择,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

这说明,我国的反制措施精准地运用了市场工具,通过改变市场成本结构,自然引导了贸易流向,效果显著且符合经济规律。因此,所谓“订单为零”的谣言,不仅是对事实的无视,更是对中国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低估。

这些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正以更成熟、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贸易,既能坚决捍卫自身利益,又能确保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无视事实、别有用心的谣言,始终坚持用数据说话,以事实粉碎一切不实之词。

来源:南生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