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砂锅,千亿生意,5大破局打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00:10 1

摘要:从客单价60-70元、主打家庭欢聚与商务宴请的中高端正餐体验,到人均20-30元、极致效率导向的快捷快餐;从“万物皆可砂锅”的风味融合爆款,到深挖一方风土的川式、广式等地域流派;甚至跨界探索“砂锅+酒馆”、“砂锅+文旅”的新兴场景……砂锅赛道正在用极具弹性的商

砂锅,这一古老而充满烟火气的器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中国餐饮的市场格局。

它早已不再是街边小吃的代名词,而是进化为一个包容万物、触达多元消费场景的超级品类。

从客单价60-70元、主打家庭欢聚与商务宴请的中高端正餐体验,到人均20-30元、极致效率导向的快捷快餐;从“万物皆可砂锅”的风味融合爆款,到深挖一方风土的川式、广式等地域流派;甚至跨界探索“砂锅+酒馆”、“砂锅+文旅”的新兴场景……砂锅赛道正在用极具弹性的商业模式,证明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性。

它为何能同时征服追求性价比的家庭客群与注重效率的白领?它是如何打破边界,与火锅、烧烤、酸菜鱼甚至酒馆无缝融合?其背后又蕴含着哪些值得餐饮人借鉴的品类创新逻辑与战略打法?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砂锅品类的五大主流模式,看这一碗“锅气”如何持续沸腾,炖出餐饮市场的千亿生意。

01

正餐体验:

堂食为主,聚焦高性价比欢聚

砂锅菜的堂食模式是定位中高端的一种模式,主打家庭聚餐、朋友聚餐以及商务宴请等场景,客单价往往在 60 到 70 元区间,显著高于快餐外卖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高性价比、留住烟火味的欢聚体验。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如陶德砂锅,以及海底捞旗下的从前印巷,走的就是这种模式。

以陶德砂锅为例,它于 1996 年在四川射洪成立,从一家仅 30 平米的门店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砂锅品牌。

截至 2025 年,陶德砂锅已在全国拥有 24 家直营店,成为遂宁、成都等城市的 “排队王”。

2023 年 3 月,陶德砂锅更是斩获了 “连续十六年中国砂锅菜销量第一”“中国川菜砂锅第一品牌” 等荣誉。

在产品方面,陶德砂锅将麻辣鲜香的川菜精髓与砂锅烹饪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式风味,后续又在此基础上,以清淡鲜香为核心,打造出“万物皆可砂锅” 的产品矩阵。

如青豆肥肠,选用新鲜肥肠反复清洗去腥,搭配松软青豆,咸香适中;蒜蓉虾仁保持 Q 弹鲜嫩,粉丝吸收蒜香和虾仁鲜味,口感层次丰富;粗粮烧白则采用五花肉与粗粮结合,满足健康饮食需求。

品牌又在 2025 年推出了香辣花甲、凉拌鲫鱼、招牌肥肠鸡等砂锅新品,进一步丰富了口味。

在价格上,陶德砂锅的人均消费在 63 元左右,属于中等价位,大部分菜品价格在 30 元以下,如青豆肥肠 28 元,蒜蓉虾仁 39 元。整体下来,家庭客群人均消费约 60 元。

为了让消费体验与价格匹配,品牌在门店设计和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功课。

门店采用明档厨房,让顾客可以直观看到食材的处理和烹饪过程,增加信任感;

服务方面,通过培训让员工以家人的心态服务顾客,如主动帮顾客加菜、添茶水、照顾儿童等,提升整体品质感。

走类似模式的还有海底捞旗下的从前印巷欢聚砂锅菜,该品牌在今年 1 月开业,目前在杭州和重庆拥有多家门店。

从前印巷欢聚砂锅菜主打“高性价比、留住烟火气” 的欢聚体验,定位为中高端砂锅菜,人均消费在 50 元左右,主要面向家庭客群和工作餐需求人群。

产品上,该品牌主打川湘风味,菜品涵盖招牌必点菜、特色经典菜、家常口味菜、清淡菜、炸物、蒸类等共 41 种,其中招牌菜以云之南汽锅鸡、川渝椒麻翘嘴鱼、烧椒豆花牛柳等为主,主打现点现做。

食材上,品牌将各地特色食材纳入菜单,凸显品质,如正大鸡蛋、荔浦芋头、慢养黑猪肉、长寿水库胖头鱼、长白山黑土地放山牛均在食材选用范围之内。

服务上,从前印巷欢聚砂锅菜延续海底捞的服务优势,自助区、表演区、亲子服务应有尽有。免费自助区提供可乐、雪碧无限续杯,零食小菜免费食用等;亲子区设有童趣鱼池,让小朋友在餐后体验“捞鱼” 乐趣;店内还为顾客提供美甲、捞小鱼等服务和趣味互动。

扩张策略上,从前印巷欢聚砂锅菜采用“先测试,后扩张” 的方式,例如重庆门店用于测试在重口味美食腹地的市场接受度,杭州门店则用于测试品牌的跨区域发展能力。

因此砂锅菜堂食模式的核心战略,是以“家庭欢聚”为中心,通过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沉浸式体验和精细化运营,在餐饮红海中开辟出的差异化道路。

这套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没有在“好吃”或“便宜”的维度上卷到底,而是敏锐地捕捉并满足了家庭聚餐场景中“众口难调”、“追求健康”、“需要氛围” 的真实痛点。

这套战略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系统性。如果你想借鉴,需思考:

你的“家庭餐桌”是什么?找到你所在品类中未被满足的群体性需求。

你的“青豆肥肠”是什么?打造一款能代表你、且能批量复制的绝对爆款。

你的“小跑服务”是什么?找到一个能让顾客感知到超预期价值的体验点。

你的“翻台率”靠什么?从选址、流程到供应链,全面优化以实现极致的效率。

02

快餐效率型:

堂食+外卖,

主打便捷与标准化

在所有砂锅赛道的经营模式中,还有一种模式同样典型,那就是外卖快餐型。

这类快餐的效率属性尤为突出,经营模式核心特点可概括为“快、省、好”—— 既满足消费者快速就餐的需求,又保障用餐品质,主打高性价比,客单价稳定在 20~30 元区间。

服务客群以上班族与学生群体为核心,消费场景则集中在工作日的午餐、晚餐时段,同时覆盖周末及节假日的休闲用餐需求。

该模式下的代表品牌包括谷田稻香、砂锅婆锅。尽管二者均主打砂锅快餐,但谷田稻香与砂锅婆的策略定位及实现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化。

先看谷田稻香。品牌聚焦“瓦罐饭” 核心品类,以 “瓦罐饭 + 砂锅菜” 的组合切入小正餐赛道,凭借 “好饭配好菜” 的产品逻辑,既保留了现煲瓦罐饭的核心优势,又新增具备聚焦属性的砂锅菜,成功实现市场突围,全国直营店有 260 多家。

产品上,谷田稻香依托“刚需 + 特色休闲” 双轨策略,构建 “瓦罐饭 + 砂锅菜” 的爆款产品结构,其中瓦罐饭为绝对主打包括招牌牛腩饭、酱骨排骨饭等经典品类,砂锅菜则以原切肥牛砂锅、砂锅芋头为主。

卖点上,谷田稻香通过明档展示五常大米的现煲过程,强化“现做 + 优质食材” 的消费认知,进一步凸显产品品质与品牌信任感;

外卖上,则依托美团、饿了么双平台优势,打造爆款套餐组合,并通过“折扣 + 满减” 的促销策略,有效提升外卖订单量与销售额。

食材上,选用五常特级稻花香大米,从脱壳到餐桌仅 10 天。大米经 40 分钟软水浸泡,放入瓦锅中蒸煮,采用 280℃高温古法煲制,15 分钟现煲现吃,确保米饭软糯香甜、颗粒饱满。

整体而言,品牌以“现煲现吃” 为核心特色,强调砂锅的保温性与食材慢炖入味的优势,与传统快餐形成清晰差异化竞争。为适配不同区域口味偏好,后续还开发出贵州酸汤风味、梅菜风味等砂锅品类,持续强化产品竞争力。

门店模型方面,谷田稻香主打两种店型,在长期运营沉淀中,以卫星店为核心布局—— 这类门店面积小,主营套餐与单点产品,辅以人气小吃,平均人均消费维持在 20~30 元。截至目前,谷田稻香已在全国布局 300 家直营门店,扩张速度在行业内表现突出。

与谷田稻香不同,砂锅婆则扎根传统大众快餐市场,聚焦“下饭” 核心需求,所有运营动作均围绕 “好吃不贵、吃饱吃爽” 展开。因此走的 “以菜带饭” 商业策略。

产品方面,店内汇聚农家辣椒炒肉、水煮豆花、牛肉尖椒、小炒咸蛋肉包、爆辣豆腐等口味浓郁的砂锅下饭菜,不仅分量充足,且饱腹感强,完美适配米饭食用场景。

卖点层面,主打“猛火现炒、现点现做”,食材在锅中滋滋作响,油香与辣椒香交织,极具感官吸引力,既保留食材原汁原味,又充满市井烟火气。

价格策略上,品牌同样锁定 20~30 元区间,例如推出的 “小炒单人餐” 仅售 18.9 元,包含两道主菜与不限量主食,性价比优势显著。

外卖场景上,砂锅婆针对性设计了“金秋小炒校园餐”“人气四人餐” 等专属套餐,并通过 “满 30 减 5、满 50 减 10” 的满减策略,提升线上客群的购买意愿与订单金额。

目前在北京和西安等城市拥有多家门店,如北京的五道口购物中心店、沙河万达广场 4 楼店等。

从上述分析可见,两者虽同属砂锅快餐赛道,但核心商业逻辑截然不同:

谷田稻香走“以饭带菜” 路径,瓦锅饭是其核心引流王牌 —— 凭借一碗高品质瓦锅饭吸引食客到店,再通过高毛利的砂锅菜提升客单价与消费频次;

砂锅婆则采取“以菜带饭” 策略,米饭作为免费引流工具与配套品,核心盈利点聚焦于下饭菜品,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与高效运营压缩菜品成本,实现盈利闭环。

总而言之,谷田稻香是“做加法”—— 在快餐基础上融入正餐属性,通过提升产品价值感吸引追求品质升级的客群;

砂锅婆则是 “做减法”—— 将成本与服务压缩至极致,依靠高运营效率服务价格敏感型客群。

两者虽在服务客群上存在部分重叠,但核心诉求差异显著,实为砂锅快餐赛道中两条完全不同的竞争路径。

01

风味融合:

“万物皆可砂锅”引爆味蕾经济

在砂锅品类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砂锅 +” 通过 “传统器皿 + 热门品类 + 风格” 的组合策略,成为砂锅品类打破边界、吸引年轻人及尝鲜群体的核心路径。

这一核心策略的本质,是将砂锅从单纯的烹饪工具升级为品类符号,借助砂锅自带的烟火气、质感与文化属性,为传统品类注入新活力,精准匹配年轻消费者对新鲜、多样、有温度消费体验的需求。

由此衍生出 “砂锅 + 烧烤”“砂锅 + 火锅”“砂锅 + 酸菜鱼”“砂锅 + 养生” 等一系列经典组合。

其一、“砂锅 + 酸菜鱼”。

例如“鱼你在一起”,便将传统鱼炖菜与砂锅结合,打造出爆款产品,构建起品牌爆品体系。

尤其是砂锅的保温性与聚香性,能充分释放酸菜鱼的鲜辣香气,有效解决了传统快餐易凉、口感流失的痛点。

同时,砂锅带来的仪式感进一步提升了菜品附加值,让吃酸菜鱼从简单的快餐消费,升级为有温度的用餐体验。

其二、“砂锅 + 火锅” 。

像“戈爷砂锅宴”,依托几十年菜品研发积淀,将常用于商务宴请的传统砂锅与火锅结合,推出春季焖鸡焖鱼、小高冒川香火锅煮等菜品。

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砂锅“只能吃辣、不便聚会” 的刻板印象,更吸引了追求多样化、舒适化消费的年轻群体。

类似案例还有去年,扎根北京 40 多年的清真餐饮头部品牌紫光园,开出一家名叫 “友涮清真铜锅涮肉” 的火锅店。

该店走 “火锅 + 早餐” 新模式,营业时间从上午 6:00 到晚上 22:00,实现全时段营业,还在整体产品设定中加入了砂锅菜,如砂锅冻豆腐、砂锅牛肉萝卜粉丝汤等,构建起 “砂锅 + 火锅 + 烧烤 + 主食” 的多品类矩阵。

还有桃娘下饭小火锅官宣推出“火锅煲” 系列,新品涵盖港式牛腩煲、东北酱龙骨煲、重庆肥肠鸡煲等,盛器也从原来的小铁锅换成了砂锅。

其三、“砂锅 + 饺子” 。

例如“袁记云饺” 在佛山首店采用 “砂锅 + 饺子” 模式,推出砂锅油皮肘子、砂锅酸菜炖骨肉、砂锅油泼狮子头、砂锅酱香鸡四款产品,定价 28-30 元,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主食的需求,也兼顾了小吃消费场景。

其四、砂锅+烧烤。

“砂锅 + 烧烤” 的组合热度也在持续攀升。抖音平台上,“砂锅烧烤” 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 1.2 亿;小红书上,其相关笔记数量也突破近 3000 篇。

该组合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烧烤为主、附带砂锅菜,最初是烧烤店为应对冬季淡季、留住客源而推出—— 冬季寒冷,搭配温热的砂锅菜能让顾客吃得更暖和,夏季虽热也能丰富餐品选择;

第二种是以砂锅菜为主、搭配烧烤菜品,更偏向中餐馆或快餐店为丰富品类而采取的策略;

第三种则是将烧烤与砂锅深度融合,推出砂锅烤牛排、砂锅烤鸡翅、砂锅烤羊肉等“砂锅烧烤” 专属品类。

这种组合的优势十分显著:一方面,砂锅菜能丰富烧烤店的产品品类,有效弥补其冬季淡季的经营短板;另一方面,砂锅菜的加入能拉低整体消费客单价,降低消费者的用餐门槛,让顾客不再觉得吃烧烤“贵”。

其五、砂锅 + 养生/健康。

如“戈爷砂锅鸡煲”以鸡汤为汤底,慢炖工艺释放食材本味,针对养生需求人群;“煲元堂”等品牌则用“药食基底+爆品组合+场景化体验”的逻辑,将传统药膳从“治病良方”转型为“日常刚需”,通过口感改良和场景化营销,成功提升砂锅复购率。

因此,“砂锅+”模式的核心在于以砂锅这一极具包容性的传统器皿为载体,融合热门品类和风格,精准切入并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需求。它通过赋予传统菜品新的体验感、社交属性和健康价值,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和尝鲜群体。

04

地域深耕:

一方砂锅炖出千城千味

川式砂锅作为砂锅品类中的重要分支,始终以四川、重庆地区特有的麻辣鲜香为核心风味,主打极具地域辨识度的味觉体验。

品类上,品类本质来看,川式砂锅以砂锅为核心器皿,深度融合川菜“麻辣鲜香” 的核心风味,依托 “慢煨现煮” 的烹饪逻辑,

烹饪上强调“慢煨出味”,文火慢炖让热量渗透食材,使其软嫩入味,如砂锅鸡小火炖 1-2 小时,肉紧实不柴、汤汁浓郁。

口味上,以麻辣为核心,衍生香辣、泡椒等多风味,适配不同需求,还靠精细底料、红油工艺提香,像砂锅红糖小酥肉,入口麻辣后有红糖微甜,层次丰富。

当前川式砂锅赛道已涌入多个特色品牌,其一便是此前提及的陶德砂锅,还有除陶德砂锅外,还包括小乔砂锅、16° 砂锅菜等经典代表。

大丫砂锅,它以川菜风味为基础,同时融入济南本地饮食特色,形成“川味 + 地域融合” 的差异化定位,在当地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小乔砂锅以“川派风味 + 江南韵味” 为特色,主打标准化、高性价比的砂锅简餐,产品覆盖红味牛油、白味鸡汤、红白味结合等多类砂锅,同时搭配砂锅米饭、砂锅面等主食,精准适配快餐、加餐等多元消费场景;

16° 砂锅菜则以自主研发的香辣、泡椒、酸汤、番茄四大风味为核心竞争力,主打 “川味砂锅 + 面食 + 饮品” 的组合模式,通过品类搭配提升消费体验。

除了川式砂锅外,市场上还流行广式砂锅,这类砂锅特性有两种:

一是内壁密布细小气孔的砂锅,这类砂锅能均匀吸附食材香气,让味道更浓郁;

二导热慢、散热也慢,能使热量在锅内循环渗透,完美契合“慢煨入味” 的烹饪需求。

广式砂锅品类还衍生出多款经典菜式,包括煲仔饭、老火炖汤、蒸菜等。

煲仔饭将大米与水按精准搭配,加热后底层因高温形成金黄酥脆的锅巴,上层米饭则吸收腊肉、腊肠、青菜等配料的香气;

老火靓汤则选用鸡肉、排骨、瘦肉等食材,搭配红枣、枸杞、党参等药材,用砂锅慢炖 2-4 小时,汤汁浓郁醇厚,兼具滋补养生功效;

啫啫菜通过“猛火快攻+慢煨”,让食材(如鸡肉、牛排、海鲜)在砂锅内快速熟透,保持嫩度与锅气。

它们均涌现出许多连锁型品牌。如煲仔饭涌现出了煲仔皇、惠食佳、大鸽饭,而老火靓汤则有汤城小厨、汤先生,啫啫菜则包括啫火啫啫煲、啫两手。

这些连锁品牌,都有各自的招牌砂锅菜单。

如煲仔皇主打“煲煲现做有锅巴”的头部品牌,强调“12分钟现做”的慢火工艺,保留砂锅饭的锅气与锅巴,产品涵盖传统腊味煲仔饭、滑鸡煲仔饭等;

汤城小厨以“广州老火靓汤及粤式料理”为主打,汤品涵盖“西洋菜陈肾汤”“五指毛桃猪骨汤”“花胶鸡汤”等,强调“原汁原味”;

啫火啫啫煲主打“啫啫煲”系列,拥有“四大必点啫煲”——“招牌啫肥肠”、“沙姜走地鸡”、“咸蛋黄焗大虾”、“辣味煲仔饭。

除川渝地区的砂锅品类外,全国市场还涌现出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砂锅分支。

江西南昌砂锅以“老友记” 为代表,锚定 “老味道、接地气”,用南昌腊味、鄱阳湖鱼头作食材,凭 “砂锅慢炖 + 猛火收汁” 工艺出腊味煲仔饭等品,圈粉本地客;

山西五香砂锅以“黑陶材质 + 祖传工艺” 为核,炖煮功能突出,主打炖肉、熬汤、煮粥,靠独特工艺站稳区域市场;

河南杞县砂锅以“鲜汤味美、品种多样” 立足,骨汤久熬加当归等药材,鲜度与养生属性兼具;

河北翼城砂锅依托本地陶瓷传统,砂锅厚重保温,主打家常炖菜、炒菜,成区域餐饮特色品类。

05

场景体验:

“酒馆+文旅/酒馆”,

开辟增长新曲线

砂锅品类正在经历一场有趣的创新变革,“砂锅+”模式通过与不同业态融合,试图突破传统印象,打造更丰富的消费体验。下面我们来看看“砂锅+酒馆”和“砂锅+文旅”这两种模式的具体情况和背后的逻辑。

2025 年,砂锅品类中还流行着另一种创新模式 —— 砂锅 + 酒馆。该模式将传统砂锅菜与现代酒馆文化深度融合,核心是通过 “菜品 + 酒水” 的搭配,打造具有强社交属性的消费体验。

数据显示,该模式的核心客群以年轻都市人群为主:选择砂锅 + 酒馆模式的消费者中,90 后占比 65%,80 后占比 25%,其他年龄段占比 10%,明显趋向年轻群体。

目前该模式在市场上热度持续走高,抖音平台 “砂锅酒馆”“砂锅酒吧” 相关话题播放量接近千万次,小红书相关笔记也有近万条,同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品牌。

如位于武汉的“满小奥砂锅酒馆”、上海浦东新区成山路的 “一九食川式砂锅酒馆”。此外,湖北宜昌、陕西西安等地也有类似的砂锅主题门店,它们以以“砂锅配酒”为核心,打造“有锅气、有酒香、有故事”的都市休闲空间:

湖北宜昌的“砂咕咕·砂锅小酒馆”,以“码头文化+江湖感”为主题,空间设计融入“屋檐、酒坛、火纹”等元素,营造出“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江湖氛围。

上海的“彧玖食坊·川式砂锅酒馆”则以“川味砂锅+川派酒饮”为特色,提供砂锅芸豆、麻辣豆腐等川味砂锅,搭配桂花米酒、力波啤酒等酒饮,开放式厨房让顾客直观看到“现煲现烧”的过程,增强“锅气”体验。

武汉的“满小二砂锅酒肆”,采用“新中式风格”,装修精致,设有包间,将砂锅古法坛肉、砂锅云南油焖鸡等菜品与大理青梅酒、川派小曲清香型白酒搭配,满足好友相聚的需求。

不过该模式目前仍处于市场实验阶段,尽管已积累一定粉丝基数,却也伴随不少争议。

一方面,砂锅菜本是正餐场景的“下饭菜”,与酒馆的 “餐酒搭配” 定位存在兼容性问题 —— 客单价一旦提升,消费者易产生 “花酒吧的钱吃快餐” 的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该模式的复购率也受到质疑,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于新鲜感会尝试,但难形成长期复购”。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模式仍是砂锅菜堂食体验进化的经典创新实验,为品类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除“砂锅 + 酒馆” 外,市场还涌现出 “砂锅 + 文旅” 的新形态 —— 依托乡镇或景区的在地文化,将砂锅与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结合,打造 “吃、玩、学” 一体的文旅项目。

例如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砂锅寨村,便以百年砂锅文化为核心,打造出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农家休闲、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砂锅乡村旅游目的地。

游客可参观陶艺馆,全程体验砂锅制作;在农耕文化展示区了解传统农具使用;

还能品尝当地特色砂锅宴—— 菜品均以本土中药材与生态食材为原料,如砂锅天麻炖猪脚、砂锅党参炖乌鸡汤等。

此外,砂锅寨村还会举办砂锅旅游文化节,通过“百名艺人共制砂锅”“砂锅长桌宴” 等活动,复兴砂锅陶艺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从上述案例可见,“砂锅 + 酒馆”“砂锅 + 文旅” 模式的本质,是以砂锅为文化载体,通过场景化体验与文化渗透,将传统砂锅与景区文旅、城市酒馆业态深度融合,最终打造 “可品尝、可参与、可沉浸” 的消费体验。

其核心逻辑是将砂锅从单纯的烹饪工具升级为文化符号,让消费者在用餐过程中沉浸于地方文化氛围,实现 “吃中有玩、玩中有品” 的消费闭环。

“砂锅+酒馆”和“砂锅+文旅”模式的战略本质,是试图将砂锅从单纯的烹饪工具升级为文化符号,通过场景化的体验和文化的深度渗透,打造“可品尝、可参与、可感知”的沉浸式消费空间,最终实现“吃中有玩、玩中有品”的消费升级。

这两种模式为砂锅品类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但其可持续性仍需市场检验。未来若要更好地发展,或许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对于砂锅酒馆:需精准定位目标客群的核心需求,是追求社交氛围还是极致性价比?努力解决正餐与酒饮场景的融合矛盾,避免定位模糊。

对于砂锅文旅:深度绑定并真诚呈现地域文化特色至关重要,避免文化符号的浅层化和过度商业化,确保体验内容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所以无论是哪种模式,维护好消费者对“新鲜现制”和“锅气”的信任都是长远发展的基础。在标准化复制和保持特色与体验感之间找到平衡,是持续成功的挑战。

小结:

砂锅赛道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口味”的单一维度,进入了“模式定义品类,效率决定生死,体验构建壁垒”的全方位竞争阶段。

无论是正餐体验型对“家庭欢聚”场景的精准捕捉与价值深挖,还是效率快餐型在标准化与性价比上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万物皆可砂锅”背后对味蕾经济与融合创新的敏锐洞察,还是地域深耕派对方风土的坚守与升华,乃至“砂锅+酒馆/文旅”对场景与体验的大胆拓界……其本质都是餐饮品牌在红海市场中,通过精准定位、模式创新与系统性运营,寻找差异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战略抉择。

砂锅品类的沸腾之势证明,没有传统的品类,只有传统的思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以一款产品为支点,系统性地打造出匹配目标客群核心需求、难以被轻易复制的商业模式与体验价值。

未来的餐饮竞争,必将是模式与模式的对话。砂锅赛道的多元绽放,为所有餐饮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唯有深刻理解消费变迁,勇于重构人、货、场的关系,才能在持续的浪潮中,守住自己的一炉火热。

来源:餐饮O2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