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没天赋别怕!模仿优秀人的做法,照样可创新、可收益翻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01:07 1

摘要:同事小周曾是部门里的“透明人”——做PPT总被说“没逻辑”,写方案常被打回“没亮点”,他一度觉得“自己没做策划的天赋”,甚至想换岗。直到一次偶然,他靠“模仿”翻了身,现在已经能独立负责百万级项目。

同事小周曾是部门里的“透明人”——做PPT总被说“没逻辑”,写方案常被打回“没亮点”,他一度觉得“自己没做策划的天赋”,甚至想换岗。直到一次偶然,他靠“模仿”翻了身,现在已经能独立负责百万级项目。

那天领导让大家做“新品推广方案”,小周盯着空白文档发呆,无意间看到组长桌上放着去年的优秀方案——是行业里知名公司做的,逻辑清晰到每个板块都标着“用户痛点→解决方案→数据支撑”。他没直接抄,而是把方案拆成3步“模仿”:

第一步,模仿“框架逻辑”。他发现优秀方案从不说“我觉得”,而是先放用户调研数据,再对应提策略。比如对方写“年轻用户喜欢短视频”,后面跟着“某平台25-30岁用户短视频使用率达78%”。小周照着改,把自己方案里“建议做短视频推广”,换成“根据我们的调研,目标用户短视频日均使用2.3小时,建议重点布局XX平台”,框架一下就立住了。

第二步,模仿“细节表达”。他注意到对方写活动流程时,会用“时间节点+责任人+预期效果”的格式,比如“3月1日-3月5日:市场部完成短视频脚本,预期产出5条爆款素材(播放量10万+)”。小周之前写流程只说“市场部做短视频”,这次照着加了细节,领导看了说“第一次见你把方案写得这么落地”。

第三步,模仿后“加一点自己的东西”。对方方案里用的是通用用户画像,小周结合自己部门的用户访谈,补充了“目标用户更关注性价比,愿意为10元以内的优惠分享朋友圈”,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了专属数据。最后他的方案不仅通过,还被领导夸“有创新,比照搬模板强太多”。

后来小周总结出一套“模仿公式”:先拆优秀案例的“核心逻辑”(比如别人怎么分析问题),再学“落地细节”(比如别人怎么写执行步骤),最后加“自己的独特信息”(比如自己的调研数据、行业观察)。他用这个方法模仿过优秀的PPT排版,从“丑到没人看”变成“部门模板”;模仿过资深同事的沟通方式,从“跟客户说话紧张”变成“能独立谈下合作”。

现在有人问他“没天赋怎么做好工作”,小周总说:“我一开始也觉得天赋重要,后来发现,大多数人的‘没成就’,不是没天赋,而是没学会‘站在优秀的人肩膀上’。你不用一开始就想着创新,先模仿别人的好方法,再慢慢加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觉就会有突破——毕竟,连伟大的画家,一开始也是从模仿大师的笔触开始的。”

其实真的不用怕“模仿”,对普通人来说,模仿不是“抄袭”,而是最省力的“学习捷径”。你不需要天生厉害,只要愿意盯着优秀的人看、跟着优秀的方法做,再一点点加入自己的想法,就会慢慢从“跟着走”变成“自己走”,最后走出属于自己的路,甚至比当初模仿的人做得更好。

来源:小清在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