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那天,《人民日报》专门发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表扬胖东来。
9月11日那天,《人民日报》专门发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表扬胖东来。
文中提到,胖东来计划招聘1000人,其中2%岗位专门留给有过犯罪记录的人。这个做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反响。
这已经不是于东来第一次被称为“良心企业家”。关心员工,尊重顾客,很多人说他代表了一种理想中的商业模式。
但就从人民日报发文那天起,情况突然变了。
就在当天,罗永浩公开点名西贝,说西贝用的大多是预制菜,还卖得贵。他提议立法要求餐厅必须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西贝回应得很高调,说要起诉罗永浩,还开发布会、开放后厨、媒体直播。
事情反而越闹越大。
就在西贝争议还没厘清的时候,于东来突然在中午发了一条动态,表态支持西贝。
他说:“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这条内容很快引发了讨论,因为就在西贝的后厨被拍出来以后,网友们发现的确没有明火,预制菜定价高,有的食材保质期甚至长达十几个月。
所以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这不是“站朋友”,而是明确站到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但这还没完。
当晚,于东来又发了一条动态,再次表示:“如果西贝存在问题,相信他们会提升自己。”
到了第三次,他直接在评论区回应网友,说支持西贝的原因,是“出于正义”,“企业家的付出不容易”。
这番话,彻底引爆了评论区。
有人认为,于东来是在为企业发声,无可厚非。
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失望。
因为公众之所以信任“胖东来”,不是因为它是企业,而是因为它本来就代表着“消费者的选择”和“公开透明”的商业逻辑。
这次于东来选择在问题尚未厘清、消费者还在质疑的时刻,反复为西贝发声,让很多人觉得“他变了”。
事情很快有了进一步发展。
9月13日,于东来删掉了支持西贝的视频,只留下一句:“回到自己的世界吧,享受每一天的美好。”
随后,他把自己的社交账号设置成了私密。
西贝方面也回应了“于东来发声”这件事。
贾国龙在采访中说:“我和于东来不认识。”
他说自己“十年前去过胖东来,今年和去年各去过一次”,表达对于东来的尊重。但这么大的企业老板去考察三次,说没有见于东来本人,让很多人难以相信。
网友们也有很多种理解。
有人觉得,于东来可能只是单纯看不惯网络对企业的攻击。
也有人认为,他不了解西贝实际情况,站队太仓促。
还有人觉得,他只是用自己标准看别人企业,忽略了消费者在意的是食品信息透明和价格合理。
不管原因是哪种,于东来这次确实遇到了“信任裂痕”的时刻。
从人民日报点赞,到西贝事件反转,前后不到三天。
品牌口碑需要时间积累,但一旦失控,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受损。
对于一个以“为顾客着想”而被尊敬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搞清楚,自己说话代表的是谁的立场。
来源:第五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