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天一到,汗味难免找上门,现在我们靠香水、止汗露救场,那没有现代美妆品的古人,是咋让自己香香的?其实咱们老祖宗用香的历史早得很,那些天然的芳香植物,老早就被拿来香身子、去异味,甚至改善周围环境——说起来,那时候的“香品”才是真·纯天然无添加。
夏天一到,汗味难免找上门,现在我们靠香水、止汗露救场,那没有现代美妆品的古人,是咋让自己香香的?其实咱们老祖宗用香的历史早得很,那些天然的芳香植物,老早就被拿来香身子、去异味,甚至改善周围环境——说起来,那时候的“香品”才是真·纯天然无添加。
最开始的用香方式特简单,直接把香草往身上插。屈原在《离骚》里就写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秋兰编成带子挂在身上。别觉得这是文人浪漫,搁战国那时候,这可是实打实的“流行穿搭”,走在街上自带草木香。
不过要说古人用香的“刚需”,那必须得提香囊。这玩意儿还有个雅名叫“佩帏”,早在先秦就流行开了,连未成年人都有“用香规定”。《礼记·内则》里说,男女没成年的,早上鸡一叫,洗漱完整理好头发,系上腰带后,都得佩着“容臭”——也就是香囊。为啥见长辈必须戴?怕身上有异味冒犯长辈啊。你看,古人用香可不单是为了好闻,早早就和“文明礼貌”挂钩了。
到了秦汉,戴香囊这事儿就从贵族圈传到民间,成了大家都爱用的香体法子。东汉文人繁钦在《定情诗》里写“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把香囊系在胳膊肘下面,再套上长袖,走路时暗香飘出来,难怪后来有“红袖添香”的说法。而且香囊的戴法也多,既能藏在怀里,也能挂在胸前当装饰。有意思的是,古人戴香囊不光为了香体,还图个保健——他们觉得带香的植物都有药用,不少芳香植物被医家列为“上药”。《山海经·西山经》就提过一种叫“薰草”的植物,佩着能治疫病,相当于自带“移动香囊药包”。
除了把香“挂”身上,古人还脑洞大开,把香直接“吃”进肚子里。屈原在《九歌》里写“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草拌菜、兰叶垫盘子、桂皮泡酒、椒叶做饮料,妥妥的“食香”盛宴。这种习俗后来也没断过,比如唐宋宫廷里,嫔妃们爱嚼杏仁、喝杏露,就为了让身上带点自然香。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除了常佩香囊、洗香汤,也爱啃点芳香果实,难怪史书里总提她“体有异香”。
说到“熏香”,这可是汉代贵族的“心头好”。所谓熏香,就是把衣服搭在烧着香料的炉子上熏,让香味沾到布料上。专门干这活儿的炉子叫熏炉,怕衣服被烧着,还得套个罩子,这罩子就是“熏笼”。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除了香囊,就出土过熏炉和熏笼,可见那时候这玩意儿多普及。而且熏香不止熏衣服,还熏被子、熏房间,宋代李石的词里写“绣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想想看,盖着熏过香的被子睡觉,连梦都是香的。汉朝甚至把熏香纳入了宫廷规矩,《汉官仪》里说,尚书郎进台办公,女侍史得捧着香炉跟着,一路熏衣服,讲究得很。
汉代还有个“黑科技”叫熏球,专门用来熏被窝,也叫“卧褥香炉”“被中香炉”。这玩意儿是个小圆球,放被子里不管怎么翻身都不会倒,香料也不会洒出来。《西京杂记》里说,最早是个叫房风的人发明的,后来方法丢了,西汉工匠丁缓又给复刻出来了——不得不说,古人的动手能力是真强。
早期的香品多是天然植物,后来就有了人工合成的“香药”,也叫“合香”,都是按“香方”做的。比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就写了好几种“熏衣香方”。到了唐宋,香品的花样就更多了,香粉、香丸、香饼、香膏都有,有的专门香体,有的用来去口臭,还有的改善房间气味。而且用法也变简单了,比如“印香”,跟现在的蚊香似的,不用熏炉,放香盘里点着就能顺着纹路烧完,懒人也能轻松用香。
现在咱们用香水习以为常,可古人啥时候开始用“液体香”的?他们把香水叫“香露”“花露”,真正的“香水制造术”——蒸馏法,宋朝时在广州就有了,当时做出来的“蔷薇露”特别火。有意思的是,这蔷薇露其实是用茉莉花做的,为啥叫蔷薇露?因为当时有进口香水也叫这名儿,算是“蹭个热度”。
说起进口香水,汉朝就有苏合香、鸡舌香这些进口香料,但液体香水进来得晚,蔷薇露算是最早的“洋香水”。《宋史·蔡卞传》里有个小故事,蔡卞是蔡京的弟弟,可跟哥哥不一样,是个出了名的清官。他在广州当官时,那儿到处是进口货,他啥也不拿,后来调去越州,外商不好意思直接送东西,就把蔷薇露洒在衣服上给他——你想,连送礼都得这么“含蓄”,可见那时候进口香水多金贵。杨万里也在诗里说“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明明白白说这是外国货。
到了明清,贵族女性用进口香水就普遍了。比如明朝后宫的妃子,洗完澡就爱用“古剌水”擦身子,这古剌水其实就是蔷薇露。古人这么爱用香,不光是为了好闻,还跟“香气养性”的观念有关。明朝王象晋在《群芳谱》里说,香气“能疗人心疾,不独调粉为妇人面饰而已”——在他们眼里,香不只是化妆品,还能调理心情,这境界可比咱们现在高多了。
现在回头看古人的用香史,从插香草、佩香囊,到食香、熏香,再到后来的合香、香水,每一种方式都透着对生活的讲究。不只是为了“香”,更是把香融进了礼仪、健康和日常里,这种“自带香气”的生活智慧,放到今天也挺值得琢磨的。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