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七子之长生真人刘处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4:59 1

摘要:在中国道教全真派七子的谱系里,刘处玄没有丘处机西行止杀的传奇,没有谭处端共情渡人的细腻,却以一份独有的守正与温和,成为全真道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稳压器。他一生少谈玄虚,多务实事,既守住了师父王重阳苦己利人的初心,又以不急不躁的节奏,将全真教义融入寻常生活;他面对困

在中国道教全真派七子的谱系里,刘处玄没有丘处机西行止杀的传奇,没有谭处端共情渡人的细腻,却以一份独有的守正与温和,成为全真道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稳压器。他一生少谈玄虚,多务实事,既守住了师父王重阳苦己利人的初心,又以不急不躁的节奏,将全真教义融入寻常生活;他面对困境不退缩,面对赞誉不张扬,用润物细无声的坚守,让全真道在乱世中得以平稳延续。他从不用激烈的方式证明自己,却以行得正、做得实,在弟子与百姓心中立起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刘处玄生于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年),山东莱州武官庄人,出身于当地一个殷实之家。与其他师兄弟早年多经磨难不同,年少时的刘处玄,日子虽算安稳,却早早生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自幼聪慧,通读儒家典籍,却对功名利禄没有太多执念。见邻里为争夺田产争吵不休,见贫苦百姓因苛税忍饥挨饿,他总在想:人活一世,难道只为这些奔波?有没有一种活法,能让人少些纷争,多些安稳?这份疑惑,成了他日后走向修行之路的伏笔。

21岁这年,刘处玄的人生迎来转折。彼时王重阳在山东布道,途经莱州,听闻刘处玄心怀善念,不喜争斗,便特意上门拜访。初见时,王重阳没有直接谈及修行,只是与他聊起民间疾苦:如今百姓多苦,要么为衣食发愁,要么为琐事争执,若能让大家懂得少欲则安的道理,或许能少些烦恼。刘处玄听后,心中疑惑豁然开朗,他起身向王重阳行礼:弟子早有此念,却不知如何践行,望道长指点。王重阳见他心性澄澈,便顺势开导:修行不是要脱离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守住本心。对自己,要少些贪念;对他人,要多些体谅;对世事,要多些包容。这便是全真的初心。

这番对话,让刘处玄坚定了入道的决心。

金大定九年(1169年),他正式拜王重阳为师,取道号长生子。长生二字,并非指长生不老,而是王重阳对他的期许。愿他守住真心,长久行仁。拜师后,刘处玄没有像其他弟子那样立刻云游布道,而是选择留在师父身边,潜心学习教义,同时帮着处理庵中杂事:扫地、种菜、接待香客,每件事都做得一丝不苟。有弟子不解,问他:师兄为何不早日出去传扬教义?刘处玄笑着答道:连庵里的小事都做不好,怎能指望出去帮百姓解决难题?修行先修心,做事先做人,慢慢来,才走得稳。

在跟随王重阳修行的日子里,刘处玄展现出守正不阿的特质。一次,有当地乡绅为求福报,带着重金来庵中捐赠,却暗中提出想让王重阳为其祈福消灾,并希望能让他的儿子优先入道。刘处玄接待时,没有因重金而妥协,而是温和却坚定地说:道长布道,只为帮人解惑,不为钱财;入道修行,看的是心性,不是出身。您若真心想积善,不如将这些钱分给周边贫苦百姓,比来此求福更实在。乡绅起初不悦,刘处玄却不卑不亢,又耐心解释:积善不是做给别人看,是要真真切切帮到需要的人。您帮百姓渡过难关,百姓记您的好,这才是最好的福报。乡绅被他的真诚与正直打动,最终不仅将钱财捐给了百姓,还主动帮庵里修缮房屋。王重阳得知后,对弟子们说:处玄这孩子,有守正之心,又懂温和之道,日后必能担起传承之责。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病逝,临终前将全真道事务托付给马钰,同时叮嘱刘处玄:你性子稳,要多帮你师兄稳住道脉,莫让教义走偏。此后十余年,刘处玄始终牢记师父嘱托,跟随马钰四处布道,默默承担起辅助传承的角色。他从不多言,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补位:

马钰布道时,他负责整理流民信息,安排救济事宜;

弟子们因教义理解产生分歧时,他会引用师父的教诲,耐心调解,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有一次,两名弟子为修行该先打坐还是先帮人争论不休,一人说不打坐修心,帮人也会有杂念,一人说不帮人实践,打坐只是空修。刘处玄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笑着说:师父曾说,修心与帮人本是一体。打坐时想着如何帮人,便是修心;帮人时守住不贪不求,便是修行。何必分得那么清?一句话化解了分歧,也让弟子们对修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马钰去世后(1183年),刘处玄成为全真道的核心传承者之一。此时的全真道,虽已在北方有一定影响力,但因时局动荡,部分弟子开始急于求成,甚至借传道之名谋取私利。刘处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没有用严厉的方式斥责,而是以以身作则的方式,引导弟子回归初心。

他将自己的居所打理得极为简朴,床榻上铺着粗布被褥,桌上只放着几本教义典籍和一盏油灯;

每日除了打坐修行,便是带着弟子去田间帮百姓耕种,去村口给老人看病。

百姓家里缺粮,他就从自己的口粮中匀出一部分;弟子们想接受百姓的馈赠,他便提醒:我们帮人,是为了践行教义,不是为了索取回报。若收了东西,反而让这份心意变了味。

在布道过程中,刘处玄形成了务实、温和、接地气的风格。他从不讲玄奥的修仙理论,而是用百姓听得懂的话,讲解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面对因贪心而烦恼的百姓,他会说:比如你有十亩地,够吃够穿就好,若非要再争五亩,不仅要费心打理,还可能与邻里结怨。人心就像个罐子,装太多东西会满,满了就会溢出来,反而什么都留不住。不如少装些欲望,多装些满足,日子反而安稳。

面对因脾气急躁而惹祸的年轻人,他会笑着举例:你看田里的庄稼,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才能收获,急不来。做人做事也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先静下心来想想,别急着发火。火一烧,不仅伤了别人,也会烧到自己。慢慢说,慢慢做,反而能把事做好。

面对因生老病死而恐惧的老人,他会温和地安慰:人就像四季的草木,春天发芽,冬天落叶,这是自然规律。重要的不是活多久,而是活着的时候,有没有帮过别人,有没有让身边的人安心。你看你一辈子养大孩子,帮过邻里,这份心意,比长生更珍贵。

他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说到百姓心坎里。在山东莱州、登州一带布道时,很多百姓因为他的开导,少了纷争,多了和睦;不少曾经好吃懒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下地干活,养家糊口。有人问他:道长,您说的道理都很简单,为何大家都愿意听?刘处玄答道:不是我会说,是我只说实在话。百姓要的不是大道理,是能帮他们解开眼前心结、过好当下日子的话。说实在的,做实在的,大家自然愿意信。

除了布道,刘处玄更注重以行动护持百姓。金大定末年,山东莱州一带遭遇蝗灾,庄稼被啃食殆尽,百姓流离失所。刘处玄立刻组织弟子行动起来:先是带着弟子上山采集可食用的野菜野果,分辨出10余种无毒植物,教百姓如何烹饪;再是劝说当地富户捐粮,他没有强硬要求,而是带着弟子们先把庵里的存粮拿出来熬粥,免费分给流民,然后对富户说:我们庵里的粮不多,撑不了几天,但您家的粮若能拿出来一些,就能多救几个人。这些人活下来,明年开春就能种地,到时您的田也有人种,粮食也能收得更多。富户们见刘处玄和弟子们与流民同吃同住,没有丝毫特殊,深受感动,纷纷捐出粮食,缓解了灾情。

在救灾过程中,刘处玄还注意到很多百姓因战乱与家人失散,便在庵里设立寻亲牌。让失散的人写下自己的姓名、家乡和亲人特征,由弟子们抄写多份,张贴在周边村镇。他还特意叮嘱弟子:遇到寻亲的人,要耐心帮他们打听,别让他们空欢喜。就算一时找不到,也要多安慰,让他们别放弃希望。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数十户人家得以团聚。一位与儿子失散半年的老人,找到儿子后,拉着刘处玄的手哭着说:道长,您不仅救了我们的命,还帮我们找回了家人,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刘处玄却连连摆手: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该谢的,是您不放弃的心意,还有那些愿意帮忙的百姓。

在传承全真教义方面,刘处玄尤为注重规范道风与因材施教。

他深知,教派要长久,必须有规矩可循,于是与弟子们一起整理师父王重阳的言行,结合自己的修行感悟,编写了黄庭内景经注、道德经注等著作。这些著作没有过多发挥,而是以通俗注解为主,将深奥的教义转化为可实践的方法,比如在注解清静无为时,他写道:清静不是什么都不做,是做事时不贪求结果,不执着得失;无为不是不作为,是不做违背良心、伤害他人的事。比如种地,只管好好耕种,别总想着一定要收多少,反而能心安。这种接地气的注解,让弟子们更容易理解,也让全真教义更易在民间传播。

在教导弟子时,刘处玄从不搞一刀切:对心性沉稳、擅长整理典籍的弟子,他鼓励他们潜心研究教义,把师父的思想传下去;对善于与人沟通、有慈悲心的弟子,他支持他们多去民间布道,帮百姓解困;对力气大、肯吃苦的弟子,他安排他们负责庵里的生产,保障大家的衣食,同时帮百姓干些农活。他常对弟子们说:每个人的长处不同,不必都走一条路。只要守住善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真修行。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各展所长,全真道的传承队伍也愈发稳固。

刘处玄一生始终保持着低调谦和的态度。他虽为全真道的核心传承人,却从不让弟子称自己宗师,只许叫师兄;朝廷曾派人来邀请他入朝讲道,许以厚禄,他婉言拒绝:我只是个修行者,不懂朝堂之事,若去了,反而误事。不如留在民间,帮百姓做些实在的好。有人劝他:入朝能让全真道更受重视,为何不去?他答道:教派的重视,不是靠朝廷赏赐来的,是靠弟子们好好修行、好好帮人换来的。若为了名利入朝,反而会丢了初心,得不偿失。

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年),56岁的刘处玄在山东莱州灵虚观病逝。临终前,他召集弟子们,没有谈论成仙得道,只留下三条简单的嘱托:

第一,守住师父的教义,别搞歪门邪道;

第二,好好帮百姓,别贪求钱财名利;

第三,师兄弟之间要和睦,别为小事争执。记住这三点,全真道就能好好传下去。

刘处玄去世后,弟子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仙乐集。这本书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他日常布道时的实在话,以及对弟子的叮嘱,比如修行不难,难在坚持;帮人不难,难在真心,做人要正,做事要实,说话要暖。这些朴实的话语,成了后世全真弟子的修行准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遇到邻里争执,有人会念起他少争则安的话;遇到贪心作祟,有人会想起他人心如罐,满则溢的比喻;遇到挫折失意,有人会记起他慢慢来,才走得稳的劝诫。

刘处玄留下的守正、温和、务实的精神,却依然是全真道脉中珍贵的财富。最高级的情商,不是八面玲珑,而是行得正、坐得端,用真心换真心;最难得的成就,不是惊天动地,而是守住初心、做好小事,在平凡中见伟大;最长久的传承,不是靠名气撑场,而是靠规矩立本、靠行动说话,让教义真正融入生活。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