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将女性的温婉融入教义传播,用生活化的方式帮百姓解困,尤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生活中的烦恼,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引路者。她从不用强硬姿态对抗偏见,却以柔韧姿态打破壁垒;从不用玄奥理论拉开距离,却以清雅言行贴近人心。
孙不二是全真七子里唯一的女性宗师,在男权主导的时代与修行界,走出了一条以柔克刚、以雅化俗的传道之路。
她曾是相夫教子的贤妻,却在人生中途毅然追寻道途;
她面对世俗对女性修行的质疑,不辩不争,只以行动证明修行无关性别,只关初心;
她将女性的温婉融入教义传播,用生活化的方式帮百姓解困,尤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生活中的烦恼,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引路者。她从不用强硬姿态对抗偏见,却以柔韧姿态打破壁垒;从不用玄奥理论拉开距离,却以清雅言行贴近人心。
孙不二生于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原名孙富春,出身于当地书香门第。与其他师兄弟早年多经磨难不同,她的青年时光是传统意义上的圆满。18岁时,遵照父母之命嫁给当地富豪马丹阳,婚后夫妻和睦,育有三子,她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邻里口中贤妻良母的典范。但孙不二并未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她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读《论语》知仁者爱人,读《诗经》懂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心中始终藏着一份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每日照料家事、养育子女,固然是分内之事,可除了这些,人是否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能否用自己的力量,帮更多人过得安稳?
在她43岁这年有了答案。彼时王重阳在山东布道,途经宁海时,听闻马丹阳夫妇心怀善念,乐善好施,便特意上门拜访。初见时,王重阳没有直接谈及修行,只是与二人聊起民间疾苦:如今不少百姓,尤其是女子,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应对邻里纷争,还要承受生活的重压,却少有能倾诉烦恼、寻求解惑的地方。孙不二听后,心中触动极深。她自己虽家境优渥,却也见过不少女性因丈夫早逝、子女不孝、邻里刁难而陷入绝境,却只能默默忍受。她忍不住问王重阳:道长,若想帮这些女子解困,该从何做起?王重阳答道:先修己,再渡人。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守住本心,既能安顿自己,也能照亮他人。你若愿走这条路,便要记住柔韧二字。柔不是弱,是能屈能伸;韧不是刚,是持之以恒。
这番对话,让孙不二坚定了入道的决心。但她的决定,起初遭到了家人与世俗的质疑:有人说女子当以家庭为重,修行是男子的事,有人劝你已是富贵人家的夫人,何必自讨苦吃,连她的子女也不解母亲为何要放下安稳的生活。面对这些声音,孙不二没有争辩,只是耐心与马丹阳沟通:我入道不是要丢下家庭,而是想学会更好地帮人。咱们家有余力,若我能懂更多道理,便能帮更多像我一样有困惑的女子。马丹阳本就对王重阳的教义心生认同,见妻子心意已决,不仅全力支持,还与她一同拜王重阳为师。
金大定九年(1169年),孙不二正式入道,取道号清静散人,清静是她对修行的追求,散人则是她对世俗身份的超脱。不执着于夫人的名分,只愿以平凡身份传道渡人。
入道后的孙不二,没有像其他师兄弟那样立刻云游布道,而是先从修己做起。她跟随王重阳学习教义时,格外注重将道理融入生活:王重阳讲清静无为,她便在操持家务时践行。扫地时不慌不忙,不敷衍也不急躁;做饭时爱惜粮食,不浪费也不铺张;与家人相处时,不骄不躁,遇分歧时先听再劝,用温和的方式化解矛盾。有一次,她的儿媳因与婆婆(孙不二的婆婆)在育儿方式上产生争执,儿媳觉得应让孩子多读书,婆婆觉得应让孩子多学农活,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孙不二没有指责谁对谁错,而是先给两人端上热茶,笑着说:咱们先别急,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他若爱读书,便教他识字;若爱农活,便带他下地,两者也不冲突。再说,不管是读书还是农活,最重要的是教他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根本。一番话让婆媳俩冷静下来,后来不仅达成共识,还成了互相体谅的好搭档。弟子们问她:师母(早期弟子因马丹阳称她师母),您为何总能轻易化解矛盾?孙不二答道:女子的心细,也容易钻牛角尖。与其讲道理,不如先暖人心。人心暖了,道理自然听得进去。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病逝,临终前特意叮嘱孙不二:你懂女性的苦,日后要多为女子传道,帮她们在生活中找到安稳的法子。此后,孙不二与马丹阳分头布道,她选择前往山东、河南一带,那里百姓生活困苦,女性面临的压力更大。有的因丈夫外出战乱未归,独自撑起家庭;有的因无儿无女遭婆家嫌弃;有的因贫困无法养活孩子,陷入绝望。孙不二没有像男性宗师那样设坛讲道,而是选择入户交心。她提着篮子,装着针线、草药,走到百姓家中,帮妇女们缝补衣物、调理身体,在干活的间隙,轻声细语地帮她们解困。
在山东潍州(今潍坊)时,孙不二遇到一位叫李氏的妇女,丈夫参军三年未归,家中只有她和年幼的女儿,婆婆因她未生儿子时常刁难,她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孙不二得知后,没有说你要坚强之类的空泛安慰,而是每天来帮李氏干活:早上一起去地里挖野菜,中午帮她给女儿做衣服,晚上陪她坐在灯下缝补。闲聊时,孙不二说起自己的经历:我年轻时也觉得,女子的命只能靠丈夫、靠子女,后来才明白,咱们自己也能靠自己。你看,你把女儿养得这么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你的本事。你丈夫在外打仗,肯定盼着你们母女平安,你若出事,他回来该多伤心?再说,等女儿长大,知道母亲这么难都撑过来了,也会以你为荣。她还教李氏辨识草药,让她可以采些草药去镇上换钱补贴家用;教她简单的针线活,让她能给人缝补衣物赚些零钱。渐渐地,李氏重新振作起来,不仅把家里打理得更好,还帮着邻里照顾其他留守妇女,后来丈夫平安归来,一家人过上了安稳日子。李氏常对人说:若不是孙道长,我早没活路了。她没说过什么大道理,却让我觉得,女子也能靠自己撑起一片天。
在布道过程中,孙不二形成了温婉细腻、贴近女性的独特风格。她从不讲玄奥的修仙理论,而是针对女性在生活中的具体烦恼,给出实用的建议:
面对因婆媳矛盾而烦恼的妇女,她会说:婆婆年轻时也当过媳妇,知道当家的难;你日后也可能当婆婆,知道做媳妇的苦。互相多想想对方的不易,婆婆别太挑剔,媳妇别太执拗,有事好好说,比吵架管用。比如做饭,婆婆爱吃软的,你就多煮一会儿;你爱吃淡的,婆婆就少放些盐,哪有那么多解不开的结?
面对因生育压力而焦虑的女性,她会温和地安慰:孩子是缘分,有或没有,都不影响你做个好女人。你若有孩子,便好好教他;若没有,便多帮邻里照顾孩子,帮穷苦人家做些事,这份善意比什么都珍贵。再说,女子的价值,不是靠生孩子来定的,你把自己照顾好,把日子过好,就是最好的。
面对因丈夫懒惰而抱怨的妻子,她会说:男人有时像孩子,光骂没用。你不如先自己动起来,他见你辛苦,或许会不好意思,慢慢也会帮你。比如种地,你先去田里干活,他若在家坐着,你就说地里的草太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能不能来帮我拔一会儿,语气软些,他反而愿意听。日子是两个人过的,互相拉一把,比互相怨怼好。
她的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句句说到女性心坎里。不少妇女遇到烦恼,都愿意找她倾诉,甚至有人特意从几十里外赶来,只为听她多说几句话。有人问她:道长,您为何这么懂我们女人的苦?孙不二答道:我也是女人,也当过媳妇、做过母亲,知道过日子的难。我只是把自己的经验,说给大家听,能帮到一点,就够了。
除了关注女性生活,孙不二在全真教义的传承上,也做出了独特贡献。她深知女性在修行中可能面临更多阻碍,便结合自己的修行经历,编写了《孙不二女丹诗》。这本书没有沿用男性修行者的刚硬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诗歌,讲解女性修行的方法,比如身如莲蕊心如水,不惹尘埃不沾泥,将女性修行比作莲花生长,温柔而有力量;每日缝补兼耕作,也是修行也是道,强调生活即修行,让女性明白操持家务、照顾家人,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不必刻意脱离生活。这本书后来成为女性修行者的重要典籍,甚至流传到江南一带,影响了无数女性。
孙不二还格外注重培养女性弟子。在当时,女性修行者极少,且常被轻视,她便主动招收女性弟子,教她们读书识字、辨识草药、调解纠纷,还鼓励她们走出家门,帮更多姐妹。她的弟子中,有曾因丈夫去世而绝望的寡妇,有因贫困而被迫乞讨的女子,经她教导后,不仅自己走出困境,还成为当地的女善人。有的帮邻里接生、照顾病人,有的教女童识字,有的帮穷苦人家缝补衣物。孙不二常对弟子们说:我们女子心细、手巧、心善,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必羡慕男子能云游四方,我们在自己的家乡,帮身边的姐妹,也是在传道渡人。
孙不二始终保持着柔韧低调的态度。从不追求名气,她的柔韧还体现在对生死的态度上。60岁后,孙不二的身体渐渐衰弱,弟子们担心她,劝她少操心,多休息,她却笑着说:人就像田里的麦子,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成熟,冬天归仓,都是自然的事。我现在还能帮姐妹们解解困、给弟子们讲讲道理,就多做一天;等做不动了,就像麦子归仓一样,没什么好怕的。
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63岁的孙不二在河南洛阳仙姑观病逝。临终前,她没有给弟子们留下成仙的嘱托,只说了三句朴实的话:第一,帮姐妹要真心,别只做表面功夫;第二,修行要在生活里,别脱离柴米油盐;第三,女子要自尊自强,别轻看自己。
孙不二去世后,弟子们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言行和著作整理成册,取名《清静散人语录》。这本书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她帮女性解困时说的实在话、对教义的通俗解释,比如女子不必靠他人,自己也能立起来,过日子难免有难,努力就过去了,善良不是软弱,是最有力的修行。性别从不是局限,柔韧也不是软弱;在生活的困境中,不必硬碰硬,以柔克刚或许能走得更远;在帮助他人时,不必讲大道理,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