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七子之玉阳真人王处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5:10 1

摘要:在中国道教全真派七子中,王处一的故事少了些温润婉转,多了份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他不像谭处端以共情暖人,也不像刘处玄以温和稳局,却以踏遍荆棘不退缩、直面苦难敢担当的坚毅,成为乱世中全真道的精神支柱。

在中国道教全真派七子中,王处一的故事少了些温润婉转,多了份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他不像谭处端以共情暖人,也不像刘处玄以温和稳局,却以踏遍荆棘不退缩、直面苦难敢担当的坚毅,成为乱世中全真道的精神支柱。

他曾在悬崖峭壁上苦修,以肉身试炼磨砺心性;曾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赤诚之心护持百姓与道脉。他从不用言语讨好他人,却以行胜于言的担当,在弟子与百姓心中筑起信赖的根基;从不用刻意迎合时局,却以守得住底线、扛得起责任的风骨,让全真道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

王处一生于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山东宁海东牟(今山东牟平)人,出身于一个普通农家。与其他师兄弟相比,他的童年更显坎坷: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家境贫寒到常常糠菜半年粮。12岁那年,一场大病险些夺走他的性命,病中他恍惚间见一白衣人对他说:你本是修道之人,莫要沉沦于俗世苦难。病愈后,王处一便生出对修行的向往,常独自去山间静坐,思考如何能摆脱苦难,又如何能帮他人摆脱苦难。

20岁这年,王处一的人生迎来转折。彼时王重阳在山东布道,听闻王处一心性坚韧,不畏困苦,便特意寻至山间见他。初见时,王重阳没有讲玄奥教义,只是指着山间的松树问他:这松树生在石缝中,风吹雨打却不倒,你说它靠的是什么?王处一答道:靠的是根扎得深,心立得稳。王重阳闻言点头:修行亦如此。世间苦难如风雨,若能守住本心、立住风骨,便无惧任何挫折。你若愿随我修行,需记住苦身利人四字。对自己要能吃苦,对他人要能付出。

这番对话,让王处一坚定了入道的决心。金大定八年(1168年),他正式拜王重阳为师,取道号玉阳子。玉阳二字,是王重阳对他的期许。愿他如玉石般历经磨砺而不改本色,如朝阳般照亮他人前行之路。拜师后,王处一没有像其他弟子那样留在庵中学习,而是主动提出去最苦的地方修行。他选择了宁海附近的昆嵛山烟霞洞,那里地势险峻,常年云雾缭绕,食物短缺,冬季更是寒风刺骨。他在洞旁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草屋,每日除了打坐修行,便是下山帮百姓干农活、采草药,晚上则借着月光研读教义。

有一次,当地爆发瘟疫,百姓们因恐惧不敢出门,不少人因无药可医而病逝。王处一得知后,不顾自身安危,背着药篓走遍周边村落。山路崎岖难行,他多次滑倒摔伤,却从未停下脚步;遇到不愿开门的百姓,他便在门外耐心解释:我是来送药的,若信我,便开门让我看看;若不信,我把药放在门口,按我说的方法煮了喝,能治病。百姓们见他满身泥泞却眼神真诚,渐渐放下戒备。他不仅免费送药,还教百姓用艾草熏屋、喝开水防疫,日夜不休地照顾病人。瘟疫过后,百姓们想凑钱感谢他,他却婉拒:我帮你们,不是为了钱财,只盼你们日后遇到他人有难,也能伸把手。

王处一的坚毅,在修行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磨砺心性,他曾在昆嵛山的铁叉峰上苦修。那山峰陡峭如刀削,仅有一条狭窄的石缝可攀援。他每日清晨攀上山峰,在仅能容纳一人的石台上打坐,任凭风吹日晒、雨雪侵袭,有时甚至数日不食,只靠泉水充饥。弟子们见他如此辛苦,劝他:师父,何必这般为难自己?王处一却答道:修行不是贪图安逸,是要在苦中炼心。我多受一分苦,便多一分定力,日后遇到更大的难,才能扛得住、帮得了人。这种以苦炼心的修行方式,虽看似极端,却让他练就了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定力,也让百姓与弟子们对他愈发敬佩。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病逝,临终前叮嘱王处一:你性子刚,有担当,日后若道脉遇困,需挺身而出,莫要退缩。此后,王处一牢记师父嘱托,与师兄弟们分头布道,承担起传承全真道的重任。当时山东一带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不少道观也遭到破坏。

王处一没有选择避世,而是主动奔走于各个道观之间,组织弟子们修缮道观、救济流民。有一次,一伙乱兵闯入宁海的一处道观,想要抢夺财物、焚烧道经。王处一挺身而出,挡在道观门前,对乱兵说:道观里的财物,若你们急需,可拿些充饥;但道经是先师留下的教义,烧了它,便是断了百姓解惑的路。你们也是父母生养,若家中亲人遇到难处,难道不希望有人帮一把?

乱兵们被他的正气震慑,又听他说得恳切,最终放下了火把,只拿了少量粮食便离开了。事后,弟子们心有余悸地问他:师父,您当时不怕吗?王处一答道:我怕,但我更怕道经被毁、百姓失了依靠。只要守住初心,便无惧危险。在他的守护下,山东多座道观得以保全,全真教义也得以继续传播。

在布道过程中,王处一形成了直白恳切、重行轻言的风格。他从不讲虚无缥缈的修仙之术,而是用最实在的话,教百姓如何在苦难中活下去、如何活得有骨气:

面对因战乱失去家园的流民,他会说:家没了可以再建,人在就有希望。你们若信我,便跟着我一起种地、盖屋,互相帮衬,日子总能熬过去。他还组织流民开垦荒地,教大家种耐旱的作物,亲自带头下地干活,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不叫苦。

面对因贫困而自暴自弃的年轻人,他会严厉却真诚地说:穷不可怕,怕的是没了志气。我小时候比你们还苦,靠挖野菜活命,却从没想过放弃。只要肯吃苦、肯努力,总能找到活路,还能帮家里人撑起一片天。在他的鼓励下,不少年轻人重新振作,跟着他学习手艺、耕种田地,渐渐摆脱了贫困。

面对因邻里纠纷而反目的百姓,他会用自己的经历开导:我在山上修行时,见两只猴子为了一个野果打架,结果都摔下了山崖。人若为了小事争执,轻则伤和气,重则酿大祸,何苦来哉?大家邻里一场,互相让一步、帮一把,日子才能过得舒心。经他调解,不少积怨已久的邻里重归于好。

王处一的赤诚,不仅体现在对百姓的帮助上,更体现在对全真道脉的坚守。金章宗时期,有人诬告全真道惑乱百姓,朝廷下令查禁全真道观,销毁道经。一时间,弟子们人心惶惶,不少人劝王处一暂时避一避风头。王处一却坚定地说: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帮百姓做实事,为何要避?若我们退了,道经没了,百姓找谁解惑、找谁帮忙?

他一方面组织弟子们将重要道经手抄多份,藏在山洞、地窖等隐蔽之处,确保教义不被断绝;另一方面,他亲自去见朝廷派来的官员,不是卑躬屈膝求情,而是有理有据地陈述全真道的所作所为:这些年,我们帮百姓救灾、治病、种地,从未做过惑乱百姓之事。若大人不信,可去民间打听,看看百姓如何说。官员们经过调查,发现百姓对王处一及全真道评价极高,便如实向朝廷禀报,最终朝廷撤销了查禁令。事后,弟子们对他说:师父,这次多亏了您,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王处一却道:不是我厉害,是我们做的事经得起检验,是百姓愿意为我们说话。只要我们始终帮百姓做事,就不怕任何诬告。

在传承全真教义方面,王处一尤为注重以行证道。他认为全真的核心,不是嘴上说修行,而是做事时体现修行。

对自己,要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苦;

对他人,要能为常人不愿为之事;

对教义,要能守常人不能守之正。

他从不要求弟子们天天打坐念经,而是鼓励他们多去经历苦难、多去帮人做事:

弟子们去救灾,他会跟着一起扛粮;

弟子们去给百姓看病,他会跟着一起采药;

弟子们去调解纠纷,他会跟着一起劝说。

他常对弟子们说:坐在屋里念经,不如去田里帮百姓插秧;嘴上说慈悲,不如给饥饿的人递个馒头。修行不在形式,在行动,在本心。

王处一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态度。他虽为全真七子之一,却从不摆宗师架子,遇到百姓有难处,无论贫富,都会倾力相助;面对权贵的拉拢,他也从不妥协。有位权贵想请他上门祈福,并许以重金,王处一却拒绝:祈福不如行善,您若真有诚意,不如将这些钱分给贫苦百姓,比请我祈福更有用。权贵虽不悦,却也敬佩他的正直,最终真的将钱财捐给了百姓。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64岁的王处一在山东宁海玉虚观病逝。临终前,他召集弟子们,没有谈论成仙得道,只留下两句简短却有力的嘱托:

第一,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都要守住本心,别丢了帮百姓做事的初心;

第二,无论别人如何说,都要以行证道,别让教义变成空话。

王处一去世后,弟子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云光集。这本书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他在修行、布道、帮百姓做事时的实在话,以及对弟子的叮嘱,比如苦是修行的磨刀石,越磨越利;善是做人的根本,越积越厚,做人要刚正,别为了利益弯腰;做事要踏实,别为了虚名偷懒。这些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了后世全真弟子的修行准则,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有人会念起他苦中炼心的话;遇到不公想妥协时,有人会想起他刚正不阿的模样;遇到他人有难想回避时,有人会记起他倾力相助的赤诚。

王处一留下的坚毅、赤诚、以行证道的精神,却依然是全真道脉中珍贵的风骨。

最高级的情商,不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而是守住底线、扛起责任,用行动赢得尊重;

最难得的成就,不是惊天动地、名满天下,而是在苦难中坚守、在逆境中担当,让他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多些希望;

最长久的传承,不是靠典籍传世、靠名气留名,而是靠精神铸魂、靠行动扎根,让教义真正融入每一件帮人的实事里。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