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城市是楹联文化的一方热土、一块高地,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楹联文化“运城现象”。笔者注意到,始终与运城联坛同行的,还有《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运城新闻客户端》等市域主流媒体,他们对楹联文化“密切关注、持续跟进、深入挖掘、连续报道”的显著特征,足
主流媒体: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引擎与桥梁——从运城媒体楹联文化传播说起
运城市是楹联文化的一方热土、一块高地,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楹联文化“运城现象”。笔者注意到,始终与运城联坛同行的,还有《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运城新闻客户端》等市域主流媒体,他们对楹联文化“密切关注、持续跟进、深入挖掘、连续报道”的显著特征,足以成为楹联文化“媒体传播现象”。这一现象,应是“运城现象”题中之义。如果留意一下今年以来运城主流媒体的楹联报道,就会明显感觉到运城市又掀起一波楹联文化传播的高潮。重磅稿件连续刊发播出,既有现象级人物宣传,又有新生事物传播,既有创新经验推介,又有学术研讨的成果展示,版面栏目处处彰显楹联情怀:一篇文章就是一堂生动的楹联文化课,它它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楹联、热爱楹联、亲近楹联,激励更多的楹联人学习先进,积极创优;一次报道就是一个鲜明导向,它推动一个经验、一种创新在更大面积开花结果。分析运城主流媒体传播楹联文化的几个典型范例,我们会更加坚信主流媒体仍然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果把眼光从运城延伸到全省、全国,我们还会发现,传统媒体与现代技术融合乃是大势所趋。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度挖掘与文化引领,媒体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2025年8月29日,《运城晚报》以整版篇幅推出《中心城区楹联文化黄金线路走红》报道后, 运城市楹联学会顾委会主任岳民立先生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转发。报道迅速获得全国性传播,两大楹联权威平台《联都》网、《中华国粹网》全网转发,覆盖数万会员。《河东楹联》、三门峡《耕夫楹联》等也相继转发,形成强大的传播矩阵。
运城这条由中国楹联大厦、中国楹联制作基地和鼎鑫华府文化园串联而成的线路,因媒体广泛报道而一炮走红,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运城以楹联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文旅线路,构造了“楹联+媒体+旅游”创新融合的鲜明特色。
这条线路,已成为运城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更通过现代传播让游客享受到丰富的楹联文化体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文旅价值在这条线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踊跃参观,成为专家学者和楹联文化爱好者的黄金路线,其中包括北京的大学生组团考察、多省楹联学会与运城开展交流。同时,它还带动了楹联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
在这条文旅线路传播中,新媒体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二次创作和社交分享,形成文旅的裂变式传播,不仅推动旅游热度提升,而且促使运城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利用的优势,扩大了运城作为文物大市的知名度。
二、无限风光在险峰。媒体报道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催生“楹联经济”新理念
2025年,运城市楹联学会提出“楹联经济”新理念,此举把楹联高地又推上一个新台阶。这一新理念的诞生,是运城市联坛多年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创新实践的总结提炼。它的源头活水,一是缘于运城始终坚持楹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楹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楹联文化从艺术创作转化为经济资源,在服务大局、围绕中心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由于一批楹联产业随着楹联文化在运城风生水起应运而生、成功发展,使运城楹联人从中得到启示。三是当楹联文化与旅游融合,撬动了文旅产业,带动了文旅经济的繁荣。
楹联文化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属于“楹联经济”,而不仅仅是指楹联产业。“楹联经济”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标志着运城市楹联文化“十六字方针”(服务政治、参与经济、荟萃精品、抓好普及)核心理念实现由自觉到自信的转变。5月26日,《运城日报》刊发《楹联经济 方兴未艾》长篇通讯,随后,这篇文章在《山西日报》高光面世,引起全国楹联界热烈反响。上千年来,谁曾听说楹联与经济、与商品挂钩?当代“楹联经济”,从本质上区别于旧时代的文人“润笔费”,楹联人把艺术创作融入民生民需,为现代楹联文化塑造了新的样貌,赋予楹联创造经济价值的新功能,把现代楹联推上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省、市主流媒体的报道,为“楹联经济”理念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它所产生的推动力、引领力将是巨大的。
一是必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有机融合,激励更多的楹联人投入新时代创新创作,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到传统文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创造出更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必将带动楹联产业发展,催生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例如运城的楹联牌匾制作基地已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成为区域性重要产业。
三是必将激发市场需求,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将楹联从装饰品转化为文化情感载体,满足市场对传统文化产品的需求。
四是必将提升楹联文化自信与社会效益,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构建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媒体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前景广阔
主流媒体通过持续的文化报道,培育了传统文化的土壤,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网络媒体让传统文化从专业圈子走向大众日常生活;AI技术已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的许多不可能未来将可能成为现实。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媒体与现代技术如何完美结合,是媒体和传统文化传承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首先,主流媒体是党的喉舌,通过系统性的文化报道,构建公众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不可改变,不能削弱。媒体报道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湖南日报》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楹联中国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活动以全国经典楹联为经纬、以多元媒体为舟楫,将散落于神州大地的楹联文化串联成链,让每一副楹联背后的历史智慧与艺术哲思重焕生机,将传统文化瑰宝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其次,主流媒体积极拥抱新技术,将为传统文化传播创造新的可能性。运城籍文化学者朱海斌为家乡城区楹联文旅黄金线路专门创作的歌词《黄金的路》,经AI生成歌曲《楹联盐湖之歌》,巧妙地将楹联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运城晚报》专题报道这一创新故事,作品还被推送至《网易》《搜狐》《今日头条》《长江网》《爱奇艺》等多个媒体平台。用新的思维方式创作的歌曲一经出现网络,便受到大批网友追捧,“南风拂卤凝作甲骨纹,盐垛迎薰托起日月轮”的歌声响处,精妙构思洋溢河东人文,优美旋律流淌盐湖风姿。岳民立对此感慨道:“新鲜事——AI新歌曲,运城楹联首部,由网友作词,运用AI歌曲生成新技朮面世,这是‘两创’中大的飞跃,也是国粹楹联文化传播方式吸引大众迈出的又一新步”。
9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沧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沧海运河谣》开播。节目引入AI技术赋能历史叙事,沧州千年铁狮子经AI设计,化身贯穿始终的“时光见证者”,让观众耳目一新。实践已经和仍将继续证明,主流媒体通过生动活泼的报道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大大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时代让我们感慨:技术让时空界限消弭于无形,让历史与现代在对话中自然流转。这正是主流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传统与创新共舞,技术与文化共生,传统文化将焕发空前魅力和风采。传统文化传承者适应新变化,驾驭新技术 ,将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大有作为。
编辑:董应赞
来源:小刘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