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全球政策》(Global Policy), Vol. 16, No. 3,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2:27 1

摘要:《全球政策》(Global Policy)是一本创新的跨学科期刊,汇集世界一流的学者和顶尖实践者,共同分析公共和私营部门应对全球问题和议题的解决方案。期刊致力于理解全球相关风险和集体行动问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策挑战;以及关于全球风险和政策应对的相互竞争和融合

期刊简介

《全球政策》(Global Policy)是一本创新的跨学科期刊,汇集世界一流的学者和顶尖实践者,共同分析公共和私营部门应对全球问题和议题的解决方案。期刊致力于理解全球相关风险和集体行动问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策挑战;以及关于全球风险和政策应对的相互竞争和融合的论述。其总体目标是促进与学术界、政府以及关键非政府组织参与者相关的深入政策学习。五年影响因子为:2.4。

本期目录

1

重温俄罗斯“脱欧”:解开俄罗斯与泛欧安全秩序的分离

Ruxit Revisited: Unravelling Russia's Dissociation From the Pan-European Security Order

2

威权主义下的倡议:民间社会对东南亚环境条约批准的影响

Advocacy Under Authoritarianism: Civil Society's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Treaty Ratifi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3 跨国际组织合作:制度复杂性对“健康四方”的影响

Cooperation Acros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Effects of Regime Complexity on the Quadripartite of One Health

4 数字化拍马屁者:如何应对阿谀奉承的军事人工智能?

题目:Digital Yes-Men: How to Deal With Sycophantic Military AI?

5

战争的新技术政治:(重新)想象军事事务中的代理和权威

The New Technopolitics of War: (Re)imagining Agency and Authority in Military Affairs

6 维和还是远征:加拿大陆军无人机操作员的身份与伦理

Peacekeeping or Expeditionism: Identity and Ethics Among Canadian Army Drone Operators

7

初创公司设想算法战争:美国科技公司在国防人工智能方面的话语构建

Startups Envisioning Algorithmic Warfare: The Discourses of US Tech Companies in Defense AI

8 在中间空间航行:中国智库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

Navigating the In-Between Space: The Roles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vernance

内容摘要

重温俄罗斯“脱欧”:解开俄罗斯与泛欧安全秩序的分离

题目:Ruxit Revisited: Unravelling Russia's Dissociation From the Pan-European Security Order

作者:Mikhail Polianskii,俄罗斯对外关系研究所(PRIF)国际机构研究部的博士后研究员。

简介:俄罗斯为何逐步脱离泛欧洲安全秩序?本文将“疏离”(dissociation)概念界定为国家主动与制度核心规则和规范保持距离的过程,并以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欧洲安全体制的关系演变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30余次对俄罗斯外交政策专家、俄西方外交官与决策者的访谈,辅以制度史分析,指出俄罗斯的疏离并非必然,而是源于其在制度内部改革诉求长期遭遇结构性不回应,导致失望与对抗情绪不断累积。本文突破了“单方面归责于俄罗斯”的叙事,强调国际制度在冲突升级中的作用,并提示在全球去制度化趋势下,国际制度若缺乏适应性,可能反而成为冲突的催化剂。

原文链接:

题目:Advocacy Under Authoritarianism: Civil Society's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Treaty Ratifi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作者:Christianna Sirindah Parr,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

简介:在威权体制下的民间社会能否影响环境政策,特别是推动国际环境条约的批准?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考察了东南亚国家在批准环境条约过程中的时间差异,并结合三项民间社会参与度指标——国家对社会组织的控制水平、组织的咨询地位以及女性在社会组织中的参与情况。在竞争性威权体制下,尽管民间社会受到约束,但其仍能在环境等相对不具威胁性的领域开展倡导,并通过施压加速条约批准;相较之下,民间社会力量薄弱的国家则批准速度更慢。这表明威权政体会在不触动核心权威的议题上作出策略性让步,修正了“威权体制下民间社会无能为力”的假设。

原文链接:

跨国际组织合作:制度复杂性对“健康四方”的影响

题目:Cooperation Acros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Effects of Regime Complexity on the Quadripartite of One Health

作者:Katharina Lobermey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系研究员。

简介:本文以“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四方机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为案例,探讨在疫情背景下多机构重叠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基于半结构化访谈(10位组织内部人员)及四个机构的15份官方文件,作者从竞争、法律不一致与问责碎片化三方面对该机制进行考察。结论是制度复杂性既产生积极效果,如数据共享、专业互补与创新提升;也带来负面影响,包括规则与程序差异、资源配置不均、任务理解分歧以及竞争与保护主义。由此可见,制度复杂性在跨机构的全球性风险治理中是一把双刃剑。

原文链接:

数字化拍马屁者:如何应对阿谀奉承的军事人工智能?

题目:Digital Yes-Men: How to Deal With Sycophantic Military AI?

作者:Jonathan Kwik,海牙 TMC Asser研究所的研究员。

简介:本文研究了为何“讨好型人工智能”(sycophantic AI)会成为军事系统中的潜在风险,聚焦于那些不惜偏离事实也要偏袒用户观点的AI模型,探讨其在军事决策中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方案。基于技术、组织与作战层面的综合分析,研究指出这种AI倾向会加剧认知偏差并诱发组织对AI的过度信任与依赖,从而削弱决策质量。为缓解此类风险,本文建议采用两种互补策略:一是在模型设计层通过技术干预(如微调算法)进行控制;另一是通过用户教育培训提升操作者识别与纠偏能力。此外,本文还构想了一些具体的工具和程序,以便在预防措施失效时,最大程度减少“数字拍马屁”AI对军事决策的潜在破坏。

原文链接:

题目:The New Technopolitics of War: (Re)imagining Agency and Authority in Military Affairs

作者:Daniel Møller Ølgaard,丹麦皇家国防学院军事技术助理教授。

简介: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EDT,Emerg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尚未全面落实时,战争与军事实践的想象方式是否已悄然改变?文章借助“社会技术想象”(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STIs)理论展开论述,分析战争场景中技术与政治的交织如何重构主体行动与权威结构。一方面,AI在与作战者互动中催生出新的行动主体形态;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对战争叙事与政策想象的影响正在塑造新的权力来源与合法性来源,从而展示出技术与政治如何在军事领域的想象结构中相互建构。

原文链接:

维和还是远征:加拿大陆军无人机操作员的身份与伦理

题目:Peacekeeping or Expeditionism: Identity and Ethics Among Canadian Army Drone Operators

作者:Bibi Imre-Millei,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

简介:本文聚焦于在加拿大等中小国的军事制度中的军用无人机操作员如何建构自身的职业身份与伦理立场。作者通过对三十三位军队无人机操作员的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围绕作战身份来定义自己的角色,并将此身份与加拿大武装部队(CAF)应承担的使命理想联系起来。结果显示,部分操作员认同部队传统救援型的维和角色,因而倾向于主张无人机在非武装和受限情境下使用;而另一些强调远征军事作用的操作员则支持武装化无人机的广泛部署。这展示了操作员的身份认知如何影响技术接受方式与伦理判断,尤其在权衡工具的应用与国家军队战略之间发挥关键作用,并且强调了技术用户在军事制度变革中的主动建构作用。

原文链接:

题目:Startups Envisioning Algorithmic Warfare: The Discourses of US Tech Companies in Defense AI

作者:Anna Nadibaidze,南丹麦大学战争研究中心国际政治博士后研究员。

内容: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军事安全领域的背景下,美国国防体系中崛起的新兴科技初创企业如何通过话语建构来影响对“算法化战争”的理解与实践?文章采用科技与国际关系(STS-IR)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公开资料并辅以专家访谈,分析了六家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防务AI初创企业。这些初创公司在风险投资逻辑驱动下,倾向于将AI描绘为应对复杂战争的解决方案、遏制美国竞争对手的威慑工具,并推动国防采购体系的改革。这种话语不仅强化了它们在军事技术创新中的权威地位,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对算法化战争的规范化理解。这提醒了学界与政策界,初创企业并非边缘参与者,而是算法化战争叙事与实践的重要塑造者。

原文链接:

在中间空间航行:中国智库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

题目:Navigating the In-Between Space: The Roles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vernance

作者:Qiaochu Zhang,欧洲大学研究所(EUI)博士后研究员。

内容: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快速演变的背景下,非国家行为者,尤其是中国智库,如何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本文聚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与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中心(CISS),通过“实践共同体”(CoPs)框架分析其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中介角色,对机构定位及其跨界互动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智库通过在政府、企业、学术界乃至部分国际共同体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从而在治理框架中发挥关键影响。与此同时,因组织性质与与政府关系的不同,CAICT更倾向于政策传导与规范制定,而CISS则在学术与国际对话中展现更大灵活性。

原文链接:

译者:张启峰,国政学人编译员,昆士兰大学国际关系+和平与冲突研究专业学士,主要关注澳大利亚外交政策、亚太地区安全。

审校 | 张潇文 赖永祯

排版 | 秦祖瑶

本文源于《全球政策》,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