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梨的故事(1)1953年,毛主席品尝了蒋日升送的两个莱阳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21:37 1

摘要:这事儿说出来还挺趣,也许咱们身边的好东西,总是默默地“被人吃掉”,也没人专门写个诗,喊上口号夸一夸。倒不是它不够好,而是那些真正动人的小故事,总藏在生活的缝隙里,被风一吹就散了。今天咱就翻翻那尘封的梨箱子,掀开一角,说说莱阳梨与名人之间的那些温热的瓜葛。

莱阳梨这么有名,怎么从没听说过有什么名人夸奖过莱阳梨呢?

这事儿说出来还挺趣,也许咱们身边的好东西,总是默默地“被人吃掉”,也没人专门写个诗,喊上口号夸一夸。倒不是它不够好,而是那些真正动人的小故事,总藏在生活的缝隙里,被风一吹就散了。今天咱就翻翻那尘封的梨箱子,掀开一角,说说莱阳梨与名人之间的那些温热的瓜葛。

先从1953年说起。那年毛主席吃了莱阳人蒋日升送去的梨,不过这事儿,在几十年的北京小院里没啥人提,倒是蒋家村头留下了不少絮叨。

说莱阳,绕不开讲山东人的“敦厚”。我小时候跟着爷爷下地,他常说,山东人讲究个“情分”,待客多一碗面,多点梨,这叫心里踏实。正因为这样,自打解放那会儿开始,莱阳人把那些细腻情感都折腾进了土地里。

黄崖底这个村——地儿不大,还真不显眼。都是山,长年刮风,地薄水紧。村头支了几根歪脖子树,老百姓三年五载换粮都靠肩膀。蒋日升,村里的支书,人不高,嗓门不响,但那脾气跟山一样硬。听老人们说,他当年扛着袋子上前线支援,立了功,回来村里种地,一辈子就跟这荒山死磕。

1952年,天不作美,山里穷得泪都掉不出来。蒋日升就不开“苦水”会,反正穷了怕啥?他带着村里人,挑着土、抬着石头,硬是把芦井后的几个山沟堵起来,垒成了三道坝塘。上面是梯田,下头就播种——一棵棵梨树扎进泥里,那阵子,大家还觉得,这梨树跟人一样,要熬过寒冬才能活。

说来也怪,那年梨树发了疯似地开果,满院落走一圈都是甜味。村里人这才觉得,日子是能“种出来”的。正逢秋收,刚好有外地记者张年久来村里采访,说要看看解放新政下农村怎么变的。采访聊到一半,老蒋忽然叹了口气,“我们这梨子真够味儿,不知道毛主席能不能尝一口。” 其实,这话更像村里老人窝在炕头上的念叨,没指望能真送出去。但张记者听进心里了,谁说农民心事不能上北京?

事儿就这么拐了个弯。张年久一头冲到驻军部队,推开门,也没喝口水,张嘴就是“帮乡亲圆个梦想呗”。驻军首长开朗,说干就干。于是村里七八个年轻的男女,拉着担子进梨园,挑了又挑,筛出十一颗亮晶晶的梨,胳膊扎疼了才算是挑齐。梨塞进包火柴用的小木箱,又怕磕坏了,每颗都用玉米皮包好。蒋日升坐到家里绞尽脑汁,憋了一封信,说不完的心里话,都塞进纸缝里了。

这梨和信,就这样离开了黄崖底,一路颠到北京,送进了中央办公厅。又过了些天,村里收到一封薄薄的回信:毛主席那天亲自尝了两个梨,说美极了,还讲了一句:“共产党的干部不能随便要群众的东西。”梨钱一分不少打回,信里只有温柔的嘱托,带着点不忍接受的感情。

这之后村口多少天都像过年似的。乡亲们凑到支书家,老蒋头一次拿出来那副笑模样,说:“毛主席说梨好吃。”其实他心里,估计想的是:这一辈子,苦没白吃,梨也没白种。

可光景还是要朝前走。黄崖底这些年,日子起了变化。除了种粮,梨园越栽越宽,萝卜地也扩了还养了鸡鸭。不少老邻居调侃说,这穷山沟变花果山,是蒋日升硬扛出来的。那几年工分收入,甭提有多扎眼,外村人都夸“黄崖底会过日子”。安徽山东闹灾时,村里萝卜揣起来就送,自己舍不得吃,还念着别人家的饥荒。

那些年中央、省里记者又陆陆续续跑来,梨树下合影留念。村里女人洗菜,孩子们在田埂上跑,梨树开花的时候,全村一层白,蒋日升就踱到地头,背手望着天——他想什么,没人知道,梨香自在心头。

说起来,咱们总喜欢问,名物和名人关系怎就不轰轰烈烈?其实多数时候,情分就像一只梨,静静地被人吃掉,好滋味埋在肚皮里,外头风平浪静。蒋日升没大嗓门,中央信里也不过几句话,可这直接把农民心意一针见血地答了。你送一颗梨,他还回来一份真诚,没什么高谈阔论——和你我街头巷尾的日常没什么区别。

这里不妨留个小尾巴:后来黄崖底村变富了,人过得舒坦了,梨还在年年挂果。可村里的人常讲,不管哪一年,心里头那两个被毛主席吃掉的梨,最甜——那甜里混着盼头、踏实、还有点想家的味。

至于莱阳梨还有多少故事藏着没说,谁知道呢?也许家家梨树下,早有个闲话等着被挖出来。下回再聊吧。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