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妍落 · 主播:吉米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父慈子孝的轮回,从不是天赐的缘分,而是亲手写就的因果。♬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摘要:作者:妍落 · 主播:吉米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父慈子孝的轮回,从不是天赐的缘分,而是亲手写就的因果。♬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面馆里,一对父子刚吃完面。
儿子没多久就把自己碗里的都吃完了,又伸手拿起父亲正在吃饭的碗,往自己碗里倒了大半,父亲只是默默地看着。
结账时,儿子不耐烦地催促:“快点,磨蹭啥!”
父亲慌忙掏钱,不小心带出几个硬币滚落在地。
他佝偻着腰去捡,儿子却站在门口,一脸嫌弃地别过头。
这一幕,被柜台后的老板看在眼里。
父子前脚刚走,老板便摇头叹息,对伙计低语:“看见没?这个父亲,往后怕是连养老院都住不上。”
许多父母总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付出,以为满足孩子便是福。
殊不知无度的给予,是在亲手喂养一只啃噬自己晚年的白眼狼。
正如《颜氏家训》有言: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狎则怠慢生焉。”
都说养儿防老,若养出的是个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孩子,晚景凄凉几乎是注定的结局。
溺爱的温床,最终孵化的,是父母自己的寒冬。
01
过度的爱,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子女
古人云: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理所当然。
你替他扛住所有风雨,他便永远学不会自己打伞。
当他习惯了索取,便会把父母的血泪当成天经地义。
这样的孩子,心里只装得下自己,装不下半分感恩。
北宋时期,汴京城有位富商周员外,老来得子取名宝儿。
周员外见幼子体弱,便百般纵容:
宝儿打碎玉瓶,员外笑称“碎碎平安”;宝儿当街鞭打书童致残,员外赔钱了事。
甚至宝儿赌博输掉半条街铺面,员外颤抖着双手仍替他还债。
十年后周员外病卧床榻,宝儿却逼问房契所在。
老父哀求留间厢房养病,宝儿冷笑:“你这老东西,趁早腾地方给我纳妾!”
当夜卷走全部地契消失。
风雪交加之夜,周员外被赶出大宅,蜷缩破庙咳血而亡。
街坊只见宝儿在酒楼拥妓狂欢,席间醉醺醺道:“老头子的棺材本?早该给我享用了!”
《左传》有言:“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爱孩子,就要用道义规矩来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路。
你以为是在给他最好的,其实是在剥夺他成长的能力。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犯错也不纠正,这不是爱,是害。
等到父母年老力衰,需要依靠时,这样的孩子,往往跑得最快,躲得最远,心也最硬。
因为他们习惯了伸手索取,不会心疼父母的付出,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02
父母不狠心,教育难见效
常言道:“慈母多败儿。”
心肠太软的母亲,往往养出败家子,所以教育孩子,有时必须狠下心肠。
这个“狠”,不是打骂虐待,而是坚守原则,舍得让他吃苦、碰壁、承担责任。
孩子跌倒,不立刻去扶,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犯错,不轻易原谅,让他承担后果。
没有这份狠心,再多的道理都是耳边风,再好的条件也养不出顶天立地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刚刚即位的新君年纪小,由赵威后垂帘听政。
强大的秦国趁机猛攻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答应出兵,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把赵太后最心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赵太后心如刀绞,对着满朝大臣哭喊:“谁再敢提送长安君去齐国,立斩不赦!”
大臣们忧心忡忡,却无人敢劝,而这时老臣触龙求见。
触龙走上前,先不谈国事,而是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
见太后情绪稍有缓和,触龙话锋一转,问太后:“您觉得,您对远嫁的女儿和对长安君,谁的爱更深?”
太后说:“当然更爱长安君。”
触龙却摇头:“您送女儿燕后远嫁时,虽不舍却盼她在燕国立足。如今长安君寸功未立,却享封地厚禄。若太后百年后,他凭何服众?由此看来您对长安君的爱十分浅薄啊。”
赵太后听完幡然醒悟,她立刻下令:“备车!送长安君去齐国!”
长安君到了齐国,齐国即刻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而长安君在齐国也经历了历练,增长了见识,回国后得以担当重任。
《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独立生存于世,而“狠心”则是教育的必要之痛。
舍不得让孩子磕碰,他永远学不会坚强;舍不得让孩子承担后果,他永远长不出责任感。
你现在替他挡掉的每一份责任,未来都会加倍变成压垮他的重担。
狠心让孩子承担责任、经历磨难,不是残忍,而是最深沉的远见。
这是让孩子拥有立足社会的资本,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筹码。
每一次咬牙的狠心,都是为孩子未来铺下的基石。
让孩子学会靠自己站立,才是你百年后最稳固的靠山。
03
肯管肯教肯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一位教育家说过: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真正的爱从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而是教会他们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只有管教的尺度、教育的温度、惩罚的力度交织在一起,才能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独立与担当的路。
1. 肯管:给孩子设立规矩
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说过:
“孩子的成长需要克己复礼,规矩就是他人生的第一道护城河。”
父母最大的误区,是把自由当成放纵的借口。
殊不知,没有边界感的童年,只会养出失控的成年。
孩子闯红灯你不管,将来社会会给他开罚单;孩子打人你不教,未来法律会替他父母管教。
规则不是枷锁,是让孩子看清世界的红线。
心理学研究证实:规则明确的家庭,孩子安全感高出37%。
当孩子清楚“什么不可为”,反而能专注“什么可为”。
今日你在他心里刻下规矩的刻度,明日他才能在社会的尺子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2. 肯教:身教大于言传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说教是最无力的教育,示范是最有力的语言。
孩子永远不会听你怎么说,但永远在看你如何做。
熬夜刷剧的父母别指望孩子热爱阅读,骂骂咧咧的家长养不出温润如玉的子女。
教育本质是场无声的直播:
你随地吐痰,他便学会蔑视公德;你善待邻友,他便懂得尊重边界。
孩子的叛逆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对虚伪说教日复一日的无声抗议。
3. 肯罚:让孩子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被爱,还需要被权威约束。”
心疼孩子而替他承担错误,如同剪断他试飞的翅膀。
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责任感的缺失与担当勇气的匮乏。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让孩子看清行为与结果之间那条清晰的因果链。
打碎东西需要修补,伤害他人需要道歉,荒废学业需要承担落后的压力。
当孩子学会直面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责任感便在心里扎根。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独立个体。
▽
《三字经》开篇明义:“养不教,父之过。”
这六个字揭开了一个残酷的养育真相:孩子长成什么样,根子在父母怎么教。
你舍不得让他吃苦,社会就会让他吃尽苦头;
你狠不下心立规矩,外人就会用更狠的规矩教训他;
你放弃管教的责任,就别怪他长大后对你没有责任。
教育没有捷径,更容不得侥幸。
父慈子孝的轮回,从不是天赐的缘分,而是亲手写就的因果。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