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片土地上,“头顶一块布”的富豪们花钱如流水,千万级豪车在街头随处可见,就连巡逻警车都是豪车配置;国家元首出行,随行仆人多达600人,乘坐的飞机镀着金,买奢侈品像普通人买菜一样随意,刷卡时从不会留意价格。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提到全球最富有的区域,中东波斯湾沿岸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
这片土地上,“头顶一块布”的富豪们花钱如流水,千万级豪车在街头随处可见,就连巡逻警车都是豪车配置;国家元首出行,随行仆人多达600人,乘坐的飞机镀着金,买奢侈品像普通人买菜一样随意,刷卡时从不会留意价格。
这便是被戏称为“头顶一块布,花钱如瀑布”的中东三强——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这三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早已超出了人们的常规想象,当地民众几乎都算得上富豪中的顶尖群体,但很多人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觉得只要衣着相似,就是“一家人”。
事实上,三者性格迥异,彼此间的关系也并非表面那般和睦,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拆解,看看这中东“三块布”中,谁才是真正的“首富”。
中东的波斯湾就像一个天然的“聚宝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源源不断,每天都像在“喷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顶级富豪。
在卡塔尔,豪宅是普通人的标配,狮子、老虎这类珍稀动物被当作宠物饲养,资产上亿只能算“小康水平”,要是没点特别的“炫富手段”,都难以彰显自己的身份。
前几年,卡塔尔走出了一条“炫富新路径”——斥资 2200 亿美元举办世界杯,这笔投入不仅远超以往任何一届世界杯,甚至比有史以来所有世界杯的花费总和还要多好几倍。
其他国家办世界杯,最多是新建一座豪华体育场,卡塔尔却直接在荒芜的沙漠里“砸钱造城”,硬生生建起一座能承办赛事的新城。
有人担心沙漠里天气炎热,影响观赛体验?对卡塔尔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他们给体育场的每个座位都安装了冷气喷射系统,座椅和脚下都设有出风口,完美解决了高温难题。
在卡塔尔人看来,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都算不上难题,不过,这份“贴心”的冷气却让不少宾客难以适应,开赛前夕,就有多名球员集体感冒。
据法国媒体报道,当时赛场观众席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土豪们悠闲地观看比赛,普通球迷却裹着旗帜和浴巾,冻得直流鼻涕。
千万别以为只有卡塔尔的王子们有钱,当地的普通人同样“不普通”,卡塔尔是全球首个贫富差距极小的国家,几乎没有穷人,人均年收入高达104万元,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国的3 倍、日本的5倍、中国的2 倍。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卡塔尔,不上班是常态,上班反而成了 “体现社会责任心” 的方式。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源于卡塔尔的一项规定:任何企业要在当地开展业务,必须与本地人合作,且本地人需持有至少 51% 的股份。
这就意味着,卡塔尔没有“打工人”,人人都是企业的“创始人”,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家公司,多的甚至有十几二十家,当地人平时无需费力工作,只需坐等公司分红,生活过得简单却略显 “枯燥”。
作为中东面积最大、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沙特阿拉伯的“野心”不小,但这份野心并未过多用在提升国际地位上,反而常放在与邻国的“较劲”中。
卡塔尔花2200亿美元办世界杯,沙特就计划投入5000亿美元举办2029年亚冬会;卡塔尔在沙漠里建能踢球的城市,沙特就打造能滑雪的“未来之城”。
在收购球队方面,沙特也不甘落后:先以16亿年薪签下C罗,又砸16亿招揽本泽马,还曾准备40亿追逐梅西,即便被梅西拒绝,其他球星仍排着队想来——毕竟7亿人民币起步的年薪,相当于多数球星奋斗十几年的收入,这样的诱惑很难让人拒绝。
论“浮夸”,沙特王室从不含糊,作为全球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沙特随便“挖一铁锹”石油,一天就能赚 36 亿人民币,签下几位顶级球星对他们来说不过是 “小意思”。
在排场上,沙特王室更是力求 “万众瞩目”,走到哪儿都要成为焦点。
当年,81岁的沙特国王乘坐镀金波音747访华,从黄金自动扶梯上缓缓走下,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和关注此事的人都惊叹不已。
这样的黄金自动扶梯,国王随身带了两部,随行行李重达506吨,其中包括两辆防弹奔驰 F600、殖民部长、800名代表、600多位仆人和25位王子。
如果说沙特第一大“特产”是石油,那第二大“特产”无疑是王子,沙特王室家族规模庞大,只要是国王、亲王的儿子,都能被称为王子,加之当地至今实行一夫多妻制,王子的数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从1932年建国到现在,还不到100年时间,沙特王室就从一个小家庭壮大成15000人的大家族,即便这些王室成员什么都不做,每个月也能领到至少6万美元的生活费,多的甚至能达到上亿。
然而,与王室成员的奢靡生活相比,沙特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远不如卡塔尔人滋润。
沙特的人均GDP在中东仅排第五,有近一半的沙特人资产不足1万美元,联合国甚至将沙特列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20个国家之一,这在中东是独一份的。
为何沙特普通人难以致富?核心原因在于当地产业结构单一,几乎没有石油之外的其他产业,而石油资源又被王室垄断,老百姓很难有赚大钱的机会。
此外,王室对文化娱乐管控严格,以前甚至不允许看电影,民众缺乏消费渠道,对赚钱的欲望也随之降低,活得十分“佛系”。
他们大多要么在政府当公务员,要么进入国企工作,要是实在找不到工作,就直接“躺平”——毕竟当地福利优厚,教育和医疗全免费,还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阿联酋全称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它并非单一国家,而是由7个酋长国组成的“联合体”,就像“沙漠版葫芦娃”,其中最知名的当属“二娃”迪拜。
迪拜和中国很像,都热衷于搞基建,而且一搞就要搞最顶级、最豪华的项目。
比如全球第一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高度达828米;还有闻名世界的七星级帆船酒店;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气温能达到50摄氏度的沙漠地区,迪拜造出了全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主打“违背自然规律”的奢华风格。
不过,要是以为迪拜是阿联酋最有钱的地方,那就错了,比起高调的迪拜,低调的“大娃” 阿布扎比其实更具“财力”,当年哈利法塔建到一半时资金链断裂,还是靠阿布扎比借钱才得以完工。
虽然迪拜和阿布扎比之间只有90分钟车程,但阿布扎比的石油资源更丰富,还掌控着阿联酋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是欧洲顶级俱乐部曼城背后的“金主”,如今曼城已成为欧洲足坛的强队之一。
“七娃”乌姆盖万虽然人口不足5万,却有一项特别的规定:月收入低于4万元人民币的人,都被归为“困难户”,不仅能免除住房等贷款,每个月还能领取几千块的低保费。
要是这样还没法“脱贫”,还有一条“捷径”——生孩子。
为了鼓励生育,阿联酋政府对第一胎奖励1万美元,二胎5万美元,三胎10万美元;孩子的奶粉钱和尿不湿由政府全包,每个月还会定时给家庭发放儿童抚育金。
等孩子成年后,还能申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养儿防老”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在波斯湾地区,“炫富”成了常态,卡塔尔、沙特、阿联酋三者谁也不服谁,但它们的“好日子”能持续多久,却是个未知数。
首先必须承认,这三个国家的富裕,本质上是“投胎式的幸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完全是 “靠天吃饭”。
以沙特为例,石油开采成本极低,一桶原油还不到5美元,而美国开采一桶石油需要30美元,这样的先天条件,堪称“老天爷追着给饭吃”。
卡塔尔的“发家史”更具戏剧性,它的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中国重庆的1/8,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
上世纪初,卡塔尔人还靠打鱼、采珍珠为生,是英国最贫穷的殖民地之一。
后来,当地意外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且天然气总储量占世界的15%,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卡塔尔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人均GDP跻身世界前十,甚至超过了美国。
但“运气总有耗尽的一天”,专家预测,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再过几十年就将面临枯竭,到那时,这三个国家该如何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目前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中东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号称全球“打工之都”,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极多,具体多到什么程度?卡塔尔85%的常住人口是外国人,阿联酋这一比例达到88%,沙特虽然最低,但也有42%。
或许有人觉得,中东土豪们出手阔绰,在这里打工肯定能赚大钱,可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中东各国普遍实行“卡法拉”用工制度,简单来说,外籍劳工到中东工作,必须找当地人做担保,且要完全听从担保人的安排——不仅工作内容、工资由担保人决定,就连人身自由也受其限制。
要是想换工作或者辞职回国,不能自己做主,必须得到担保人同意,一旦担保人不放人,就只能“被困”在当地。
因此,一些国际劳工保护组织认为,“卡法拉”制度就是现代版的奴隶制。
2022年卡塔尔筹备世界杯期间,媒体曾曝光因工作条件恶劣,导致1200名外籍劳工死亡,这些劳工被迫在45摄氏度的高温下每天工作14个小时,15个人挤在一个单间,工资极低还经常被克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土著”干着最轻松的活,拿着最高的工资,政府发放的失业补助甚至比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还要高,曾有报道提到,一位卡塔尔父亲心疼女儿,称她每天要工作3个小时,实在“太辛苦”。
本质上,中东这些国家是通过压榨外籍劳工来供养本国人,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显然难以持续。
要知道,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移民国家,为了吸引外国移民,都会主动共享发展成果,为移民提供各类福利,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除此之外,这三个国家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堪比“宫斗剧”,别看几百年前它们可能同属一个“家族”,如今却矛盾重重,尤其是卡塔尔和沙特,曾一度闹到断交的地步。
沙特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土地面积,都远超其他中东国家,因此它自然希望其他“小弟”都围绕自己转,但卡塔尔作为中东“首富”,根本不缺钱,也就不怎么“买账”。
比如,之前沙特一直拉拢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对抗伊朗,卡塔尔却公然与伊朗“交好”,这让沙特十分愤怒,认为卡塔尔是“内贼”,吃里扒外。
其实卡塔尔也有自己的苦衷,伊朗是它的邻国,卡塔尔的很多油井、矿井都在伊朗的“眼皮子底下”,要是和伊朗翻脸,资源开采工作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可沙特并不理会这些,在它看来,卡塔尔想搞“中立”,就是“不忠诚”的表现,加之两国在能源市场上一直是竞争对手,卡塔尔的电视台还经常批评沙特王室,沙特最终决定“教训” 一下这个“小弟”。
2017年,沙特联合阿联酋、巴林等国,以“支持恐怖主义”为由,集体与卡塔尔断交,还禁止卡塔尔的飞机飞越其领空。
随后,沙特又宣布要在两国边境修建一条运河,一旦建成,卡塔尔将从半岛变成岛国,之后,沙特还威胁要在运河边堆放核废料。
面对沙特的施压,卡塔尔也不是“软柿子”,它反手退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并就沙特等国的非法封锁提起国际仲裁,要求赔偿 50 亿美元。
此外,卡塔尔还有一张“底牌”——国内驻扎着美国军队,只要抱紧美国的“大腿”,同时与土耳其、伊朗保持良好关系,海湾君主国就奈何不了它。
事实也证明了卡塔尔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在美国的调解下,那条边境运河只挖了一小段就搁置了,各国重新恢复了“表面和睦”,见面时还能笑着打招呼。
其实,这三个国家也清楚自身面临的困境,因此早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寻求转型,卡塔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卡塔尔人喜欢收藏艺术品,就成为全球近代艺术品最大的买家;想发展体育产业,就砸钱掌控了全球 20% 的体育市场;想投资房地产,就成为伦敦第一大房地产商,手中的房产比英国王室还多。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英国的众多地标建筑,几乎都被卡塔尔收入囊中。
如今,卡塔尔财团已成为多家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全资收购了华伦天奴(Valentino)等奢侈品牌,以及巴黎圣日耳曼(大巴黎)这样的顶级球队,还控股着全球第一的奢侈品百货。
同时,卡塔尔财团还是西班牙和中国香港电力公司的背后股东,持有俄罗斯圣彼得堡机场的股份,以及阿里巴巴、小鹏汽车的部分股权,我们平时不经意花的一笔钱,说不定就有一部分流入了卡塔尔的口袋。
这些曾经被视为“土豪”的国家,早已转型为世界顶级投资客,投资领域遍布各行各业,毫无限制。
这或许是因为它们知道,留给自己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毕竟,资源型国家的转型窗口期十分短暂,一旦错过,很可能 “一夜回到解放前”。
就像太平洋岛国瑙鲁,当年因意外发现磷矿而成为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可短短30多年后,就因资源枯竭陷入全民破产,政府只能靠出售外交护照维持运转,中东这三个国家的全球布局,正是为了避免重蹈瑙鲁的覆辙。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明白,中东三富的“豪”,既有老天爷赏饭吃的运气,也隐藏着诸多难言之隐。
如今,它们拼尽全力推进转型,就是为了打破“资源依赖”的魔咒,至于未来能否成功,没人敢打包票,但至少,它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