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娜:结婚35年只生孩子不做饭,帅气演员丈夫把她宠成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5:23 1

摘要:1985年的上海戏剧学院,校园一角,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片的男生,正略显笨拙地整理着表演课的教具。他叫潘军,一个曾经的童星,却因为视力问题差点与表演殿堂失之交臂,最终被校方特批,以旁听生的身份踏入了这所无数人向往的学府。此刻的他,专注于手头的琐事,全然没有注意到,

当“旁听生”遇见“蒙古袍”

1985年的上海戏剧学院,校园一角,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片的男生,正略显笨拙地整理着表演课的教具。他叫潘军,一个曾经的童星,却因为视力问题差点与表演殿堂失之交臂,最终被校方特批,以旁听生的身份踏入了这所无数人向往的学府。此刻的他,专注于手头的琐事,全然没有注意到,不远处那个常常穿着蒙古袍、脸庞圆圆的内蒙古姑娘萨日娜,正悄悄投来好奇的目光。

萨日娜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国家一级导演,母亲是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耳濡目染下,艺术的种子早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尽管父母深知演员之路的艰辛,反复劝告女儿另择他路,但草原女儿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儿,让她毅然决然地在1985年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与日后大家熟知的郭冬临、高曙光成了同窗。

初入校园,萨日娜很快就注意到了那个自带“童星”光环的潘军。或许是出于一种微妙的回避心理,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开与他的视线交汇。命运似乎早已安排好了剧本。一次表演课分组,老师随意组合,剩下的两个“边缘人”——旁听生潘军和有些内向的萨日娜,意外地被分到了一组。

在排练室里,面对萨日娜略显宽大的蒙古袍,潘军主动上前,细心地帮她调整腰带的系法,使其更符合舞台呈现。他们开始注意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潘军的认真严谨,萨日娜的质朴灵气和对表演的独特感悟。

大学时光匆匆流逝,他们的合作日益默契,情感也在悄然升温。潘军的旁听生身份,意味着他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而萨日娜,虽然家学渊源,却也在高手如林的表演系感受着压力。这份相似的处境,让他们更能理解对方的不易,也让这份感情更加坚固。

毕业证风波?还有那枚8块钱的戒指

1989年,毕业分配的时刻来临,现实的考验也随之而至。最大的难题摆在了潘军面前——作为旁听生,按照规定,他无法获得正式的毕业证书。没有这纸文凭,他可能无法被专业院团接收,几年的寒窗苦读或许将付诸东流。

看着心上人焦急而失落的样子,萨日娜心急如焚。她没有丝毫犹豫,开始四处奔走,找老师、找系领导,一遍遍地陈述潘军的优秀表现和对表演的热爱。她的坚持和真诚打动了很多人,最终,这件事反映到了时任校长余秋雨那里。余秋雨被这对年轻人的执着和才华所打动,也看到了潘军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最终特批授予潘军毕业证书。

毕业后,两人虽然都留在了北京,却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单位。潘军进入了全总文工团,而萨日娜则进入了总政话剧团。潘军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过往的积累,很快就接到了戏约,开始在影视领域崭露头角。

而萨日娜的起步却显得有些坎坷。因为形象问题,她六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接到合适的角色。为了生活,她相继做过文秘、主持人等工作。六年间,她确实远离了熟悉的舞台和镜头,过着与同学们截然不同的生活。

每当夜深人静,看到电视里同学们熟悉的面孔时,她心中难免五味杂陈。这时,她总会默默回到宿舍,拿出潘军送给她的那枚价值8元钱的铜戒指,反复擦拭。那是1991年,潘军向她求婚时送出的信物。当时的他,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给她多么奢华的承诺,只是有些腼腆地以“单位快分房了,得有个名分”为由,将这枚简单的戒指套在了她的手上。

六年‘矿工’磨一剑,沙漠里开出的‘母亲花’

1995年,电视剧《牛玉琴的树》剧组正在为寻找女主角而犯愁。这部戏要远赴陕北沙漠深处拍摄,条件异常艰苦,许多女演员望而却步。消息传到萨日娜耳中,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再次被激发出来。她主动请缨,争取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为了演好治沙英雄牛玉琴,这个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姑娘,毅然搬进了陕北老乡的家里,一住就是三个月。她脱下话剧演员的“光鲜”,穿上粗布衣,跟着当地农妇一起挑水、做饭、喂猪、下地干活,完完全全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陕北婆姨。

风沙吹糙了她的皮肤,农活磨裂了她的指甲缝,但她的眼神却日益坚定。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萨日娜凭借着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演绎,将这位养育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出演这个角色时,萨日娜自己尚未生育。这部戏让她一举摘得了当年的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站在领奖台上,她激动万分,除了感谢剧组和观众,她特别提到要感谢“家里那位真正的母亲”。原来,在她远赴陕北拍戏期间,他们的女儿香香出生了。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潘军毅然推掉了所有的戏约,心甘情愿地留在家中,承担起照顾新生儿的全部责任,成为了萨日娜最坚实的后盾。

‘文他娘’来了!从‘粗布’到‘绸缎’的蜕变

有了《牛玉琴的树》的成功,萨日娜的演艺事业迎来了春天。之后,她又在《大染坊》等剧中贡献了精彩的表演。其中,《大染坊》里一个纳鞋底的镜头,无意间为她敲开了另一扇重要的大门。当时,《闯关东》剧组正在为“文他娘”这个灵魂角色的人选反复斟酌。

导演孔笙偶然看到了萨日娜在《大染坊》中的那个片段,被她身上那种于平凡中见真章的气质深深打动,当即拍板:“就她了!这个能把粗布演成绸缎的演员!”事实证明,孔笙导演的眼光是精准的。

《闯关东》的拍摄环境同样艰苦,零下三十多度的东北严寒,对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巨大的考验。萨日娜裹着厚厚的棉被,冻得手指僵硬,依然一丝不苟地在现场给扮演她儿子的朱亚文说戏,剧本上被她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折痕。

该剧播出后,创下了高达11.84%的收视奇迹,“文他娘”的形象深入人心,也让“母亲专业户”这个标签从此与萨日娜紧密相连。

为了角色,萨日娜从不吝惜“折腾”自己。她可以为电影《午夜有轨电车》增肥20斤,让自己更贴近角色的丰腴状态;也能在拍摄《青岛往事》时,迅速瘦身回来,展现角色的不同风貌。

拍摄电视剧《人世间》时,为了让年轻演员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质感,她甚至带着剧组主创走访长春第一拖拉机厂的家属院,亲手教雷佳音如何用东北老式土炕烙饼。这些源于生活、深入生活的积累,最终都化为了她塑造角色的养分。

凭借在《人世间》中对周母李素华的精湛演绎,她再次获得了广泛赞誉,并斩获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站在领奖台上,她用流利的蒙语和汉语双语致谢,尽显草原女儿的风采。至此,她也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集齐电视剧领域重要奖项的女演员之一。

聚光灯外,他是她的‘后勤部长’

当萨日娜的事业如日中天,在荧屏上塑造着一个个光彩照人的母亲形象时,曾经的“童星”、才华横溢的潘军,却悄然选择了退居幕后,将家庭和支持妻子放在了首位。女儿香香出生后,这位毕业于上戏、曾在总政话剧团担任台柱子的男演员,开始笨拙却认真地学习冲奶粉、换尿布、给女儿扎小辫。

他把对表演的热爱,暂时收藏起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中。有一次,萨日娜在外地拍戏,女儿突然高烧到40度,潘军一个人衣不解带地守了三天三夜,寸步不离。直到妻子心急火燎地杀青赶回家,他才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没事了,孩子就是想妈妈了。”

如今,年近花甲的萨日娜依然活跃在演艺一线,保持着每年大约两部戏的创作节奏。她的行李箱里,永远都备着丈夫潘军细心准备好的胃药和护膝。而潘军,则成为了圈内有名的“后勤部长”。他常常会去剧组探班,不是为了别的,就是去看看妻子,给她带去一些惊喜和安慰。

2023年,这对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夫妻回到母校上海戏剧学院参加校庆活动。有年轻的学生惊奇地发现,那个在食堂里默默为萨日娜老师剥虾、眼神里满是宠溺的男人,竟然就是他们表演课教材里分析过的、塑造过经典角色的前辈潘军。

时光流转,身份变换,但那份始于上戏排练室的真情,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动人。从昔日的“边缘人”搭档,到今日彼此成就的伴侣,萨日娜和潘军用半生的相守,诠释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是理解,是扶持,更是为了对方甘愿付出的成全。

参考资料:[1]阿古拉泰,崔美子.萨日娜姑娘[J].音乐创作,2017(11):16-18

来源:历史系小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