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蒙养天地人: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160周年丨中国嘉德2025春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06:24 2

摘要:为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大观夜场特别呈现一组重要的黄宾虹佳制,尽揽宾翁的金石笔法,及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涵。黄宾虹作为山水集大成者,其作品凝聚了对传统笔墨的深刻革新与自然神韵的独到诠释。从《蜀江纪游》的浑厚华滋到《山光翠色》的疏淡清逸,再到《江南山中》的文人意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预展

5月21日-5月24日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拍卖

5月26日 17:00

嘉德艺术中心 A厅

黄宾虹(1865-1955)

为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大观夜场特别呈现一组重要的黄宾虹佳制,尽揽宾翁的金石笔法,及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涵。黄宾虹作为山水集大成者,其作品凝聚了对传统笔墨的深刻革新与自然神韵的独到诠释。从《蜀江纪游》的浑厚华滋到《山光翠色》的疏淡清逸,再到《江南山中》的文人意趣与《湖滨草亭图》的空灵诗境,其艺术生涯呈现出从师法古人到自创一格的清晰脉络。"雨淋墙头月移壁"顿悟,促使他突破早期清新风格,以"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笔墨语言重构山水精神,焦墨与湿墨的辩证运用、苔点的节奏韵律,皆成为其"五笔七墨"理论的实践典范。晚年定居杭州后,作品更臻化境,如《蜀江纪游》、《江南山色图》融合董源笔意与写生真趣,在"黑里透白"的虚实间达成"浑厚华滋"的美学理想。其画作不仅是笔墨技法的革新,更承载着文人隐逸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对话,展现出艺术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共鸣。黄宾虹以"内美不囿于外象"的创作理念,将南北宗法、古今画理熔铸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山水画范式。

黄宾虹 蜀江纪游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3144

黄宾虹1865~1955) 蜀江纪游

手卷 设色纸本

28×118 cm,约3.0平尺

题识:蜀江纪游。写为亮宣先生博粲。八十五叟宾虹。

钤印:黄宾虹

展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8月29至10月4日。

出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图版27,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版。

来源:香港拍卖会,1994年11月,第663号拍品。

出版物封面

点到山头气韵来 黄宾虹《蜀江纪游》

宾虹老人一生多次游览峨眉、青城胜景,并在蜀游途中,得悟“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的艺术真谛,这也是蜀中山水成为他笔下常见的绘画母题的重要原因。《蜀江纪游》作于1948年,宾虹公时年八十五岁。这一年,黄宾虹告别了蛰居多年的北平,回到了西子湖畔的栖霞岭,每日临池作画,安享晚年平静的生活。

黄宾虹

1948 年秋黄宾虹南下摄于上海大观园欢迎会会所,

左二许士骐、左三黄宾虹

宾翁的嘉陵江之游缘于1932年秋-1933年夏秋之交,宾翁赴四川讲学游览。1932年9月,69翁黄宾虹受四川艺专之邀请,与画家陶冷月、学生吴一峰同舟入蜀。登永丰轮,由上海起航,溯长江而行。历时八天,经南京,过九江、黄州、宜昌,入川江,进三峡,饱览巫山十二峰,又经石宝寨、丰都、涪陵抵达重庆,受川师长王缵绪诸书画友朋的热情接待。又乘蜀通轮,经大渡口、江津、宜宾,溯岷江,到乐山,登峨眉,自嘉定到成都。后黄宾虹受聘于四川艺专国画系主任。

中国嘉德2024春拍,第2912号,

黄宾虹《南北小高峰》,成交价:1403万元

中国嘉德2024春拍,第2913号,

黄宾虹《溪山论道》,成交价:1840万元

中国嘉德2024秋拍,第2595号拍品,

黄宾虹八十五岁作《嘉陵江上小景》,成交价989万元

他在成都寓居较久,1933年春还为陶冷月在四川大学代课数月,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旅行写生,从蜀地山水中汲取灵感、淬炼风格。因此他的足迹遍及多地,离开四川时,由成都出龙泉驿,经行多地,沿渠江至合川入嘉陵江,过北碚,回到重庆,再由重庆乘轮东还。饱览嘉陵江景色,应该是在1933年夏天回重庆的途中。西蜀名山大川的无穷魅力一直令宾翁回味无穷。

黄宾虹后来在一首《题画嘉陵山水》诗中这样写道:“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迹吴装收。烟峦浮动恣槃礴,画图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缣楮无真迹。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嘉陵江三百里风光最能代表蜀游景致。然宾翁虽题名“嘉陵江上小景”,却并未绘出川中山水的奇险,或可将名字改为江南山水亦无不可。

实际上,黄宾虹通过近一年的四川写生获得了整体的灵感和技能提升,并且坚持他的个人习惯:自然与古人对读。他的《峨顶》诗云:“粉本集众史,摹拟苦症结。常此疑古人,徐参画中诀。”《雨中游青城》诗云:“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米家点”是指“米氏云山”的积点法,这首诗记录了一次宾翁淋着大雨观赏青城山雨景流水的经历。或许正是蜀中丰沛的降雨、浓密的苔痕,使得他的画法更敢于用墨、积墨、叠加苔点。其实在入蜀之前的1929年左右,已经开始从早期墨色较为清淡的风格即所谓“白宾虹”向后期墨色浓重的风格即所谓“黑宾虹”转化,蜀中写生则促使这种转化完成和定型,正如他在题画诗中所写的:“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

1948年,八十五岁的宾翁在五月复张虹书“我辈以传古为职志”,个人作品力争上游,毁誉可置之度外,传与不传更非所计。相互勉励。8月,应邀在上海美术茶会上作题《国画之民学》演讲,呼吁书画同人“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九月中旬,终于南迁,搬回杭州,住艺专宿舍棲霞岭十九号。《民报》记者造访,重申中西艺术精神无本质差别,对中华民族之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民报》记《宾虹老人在西湖》:虽然我们还是平生首次见面,但宾虹老人留给我的印象竟是那么深刻,一种飘然俊逸的神情,至少使我有着莫名的清新之感,而且宾虹老人耄耋高年,更使人肃然起敬。当记者进门时,宾虹老人正在濡墨作画,画面上是一幅深邃而雄奇的山水,在雄厅之中,还隐含着一种清丽拔俗的气息。记者观赏画面后恍如置身画图中,有超然出尘之想。正如许士骐所言:宾虹老人诗文书画,均可称一代独步,其书画均不似何人,亦不能指出写生何处,是神而化之的缘故。

1948年夏,他应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聘,离平南下。7月23日,由女婿赵志钧随侍,乘航空班机飞沪。据赵志钧解释:这次全家南迁,因南北陆路交通不畅,家属均取道天津由海道至沪。因宾翁年事已高而船程漫长,由女婿陪他坐飞机,在沪待家属抵达后一同赴杭。赵志钧随身拎着两大包行李:一捆约数十幅最珍爱的古画,同一袋近千方古印,这两样都是老人视同性命、不能离身的收藏。

八十五岁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像这件《蜀江纪游》所呈现出来的山体绵延,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笔线形态的多变、疏密,屋宇和画中高仕位置的精心布局,在宾翁的成熟风格当中,可以算是相当精致的风格了。

黄宾虹 江南山中

Lot 3139

黄宾虹(1865~1955) 江南山中

立轴 设色纸本

110.5×39.5 cm,约3.9平尺

题识:

(一)曩余任耕江南山中,自图农家风景置行箧中,今有年矣。壬午(1942年),黄宾虹重题。时年七十又九。

(二)戊子(1948年)南归,晤海煦楼主于沪豄,出眎其近所著述文词,展诵再三,不胜钦佩。又持余曩年拙笔,属加题识,见叶遐公诗,清新隽逸,尤为惊喜,不但书法之工,足以增采也。戊子八十五叟宾虹又志。

钤印:黄山予向、朴居士、黄宾虹

本幅叶恭绰(1881-1968)题:一湾水碧数峰青,佳处留庵地自灵。物外偶然容啸傲,梦余犹遣閟芳馨。孤标无愧衣冠族,偕隐先修耒耜经。貌出仙源忘魏晋,痴翁妙绘得真形。遐翁漫题。钤印:遐翁

宋大仁(1907-1985)题签条:黄公宾虹山水神品。海煦楼珍藏。 钤印:海煦楼

鉴藏印:中山宋氏海煦楼藏

说明:

海煦楼宋大仁珍藏。宋大仁(1907-1985),别号医林怪杰,海煦,原籍广东中山,出生地澳门。近现代沪上医史名家、画家,海煦楼为其收藏室名。宋大仁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画家,著有《中国医药八傑图》。其1924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7年-1932年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西医。毕业后留东南医院胃肠科任医师,同时又受聘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期间,协助丁济万编辑出版《丁氏医案》四册。1933年东渡日本深造,获得日本国消化器病学会会员资格。宋大仁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医学史。1935年任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常务理事、医史委员会主席等职,主编出版《中西医药期刊》。于1936年发表《中国法医学简史》、1957年发表《中国法医学典籍版本考》,对历代《洗冤集录》版本进行科学考证。1957年12月中央文化部指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名宋大仁代撰“重修伟大法医学家宋慈墓”碑文。现存的宋慈的画像,就是宋大仁所作。宋大仁一生撰写医史学术论文380余篇,编辑医药图书90余种,出版医史专著十余种,医史科技绘画、人物像200多帧。这些学术上的成就,凝聚了宋大仁50年研究、辛勤耕耘的心血。

裱边:

1.钱瘦铁(1897-1967)题:黄宾虹先生真迹。甲申(1944年)冬日,为海煦楼主题字。叔厓。钤印:量

2.朱其石(1906-1965)题:平生结习爱闲居,乞食江湖愿总虚。却羡画中人物好,看山多暇更看书。海煦楼主属。卅亖(1945)年一月,朱其石。钤印:其石之玺、八大山人之后

3.黄玄翁(1866-1940)题:宾翁同乡复同宗,别来经乱诗益工。搜图忽觉心忡忡,江南之山殊昔容。茅堂犹得寄孤踪,残编在几云在峰。不知何日销狼烽,行当偕尔为耕农。乙酉(1945年)元旦后一日,黄山黄玄翁题。钤印:玄翁近作

4.郑午昌(1894-1952)题:黄公吾老友,十载不相逢。见此浑如面,江南一耕翁。海煦楼主属题。郑午昌。钤印:郑昶私印

5.汪声远(1886-1969)题:画意之来求乎真境,感于情,发于笔。万象咸备,经营位置已先具,气韵生动于其间矣。宾师本此旨授门人,受者心手相应,豁然贯通。至于气味之厚薄,则又关乎听教者之学行焉。今人作画评画,专以古今之章法为证,貌相似则谓是,不似则谓非。此种谬见不足与论。是帧陈列会中,其定值竟逊于普通画人。曲高和寡势所必然,而终为画友海煦楼主所叹赏,购之珍藏。画友精国学,固知画而爱画,尤以宾师之画为至爱,可谓知画矣。忆宾师题画有“新安遗韵几人知”句,言得一知己足慰生平。个中真谛,果能尽人皆知,则画亦何足贵哉。吾人当本此旨以论国画。甲申嘉平之月廿又五日,北野山樵汪声远敬题于铁研山房。钤印:北野、汪

6.宋大仁(1907-1985)题:黄宾虹先生皖之歙县籍,原名质,字朴存。大千、予向皆其昔年别署。此外尚多,惟以宾虹之号,识者为夥。童龄即喜绘事,曾请益皖公山郑雪湖珊。清季游南京,芜湖,襄理安徽公学,后在沪与邓秋枚、黄晦闻共辑《国学丛书》《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历任《神州报》编辑及美术主任,文艺学院院长,留美预备学校教员。与高剑父、奇峰合办《真相画报》。喜游山,师古人,以师造化。近居燕市将十稔,绝意酬应。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平日所作纪游画稿万余页,悉草草钩勒于粗麻纸上,不加皴染,见者莫不骇其勤劳,而嗤其迂陋。其高洁落落,每类此,不与俗伍。故定值不昂,所画取法明季恽向为多,华滋浑厚,得董巨之正传。最合大方家数,虽华亭、虞山、娄东诸贤皆所不逮。宾虹先生深得黄山派之气势,专以充沛为能,耻言摹仿,超尘绝俗。近惟汪声远先生得其真传。盖国画之本性是独立者,不解画理,欲其独立,势不可能。遂致尔抄我袭,甚至千百画家都成一种面目。虽博一时俗目之赏览,徒为将来之淘汰。此种情形乃由环境所造,是以作者甘弃本性而听其驱策,不亦大可憾乎。先生尝曰:笔墨第一。盖中国之画本即古人之书,古人之书本即画也,能用笔矣,用墨虽逊无碍也。有笔墨矣,虽画法不合,尤无碍也。有画法而我笔墨,斯不成其为画矣。又谓我国民族所以翘然于大地之上,而其精神浩然长存者,惟其艺术之独特故。我辈他无所贡献,惟有勤勤于此,思有以发其秘奥,与世人共见,即不能,亦当竭其力所及,整理而保存之开闢蹊径,以待来者。不然则遗绪斩绝后人,虽欲措手而无从矣。其与画,首斥形似,古人名迹所见既多,其独到处皆能领会而驱使之,独不喜规规于模拟,不独不为古人所囿,即真山水亦不欲专于抚绘。其作画不择纸笔,甚至砚不必涤墨,不必新。以败毫蘸宿沈,稍润以水,直下入纸,如锥画沙,其气力似由臂直贯入指尖,而转折玲珑,无不如意,绝无滞涩之态。遇点叶点苔时,下笔有千钧之重,无一处似不经意者,其笔墨自工力来,其章法自阅历来,其境界自涵养来。自工力来者见其厚重,自阅历来者见其超逸,自涵养来者见其空灵。要之仍以学问为本,故所画风神韵味特胜傅色之自然,尤为常人所难工,予爱之更笃。先生论画已有专刊,今特掇其大要耳。癸未(1943年)冬月,中山宋大仁识于海上之海煦楼。钤印:宋大仁、海煦楼主、一视同仁"

新安遗韵几人知 得一知己慰生平

经过傅雷、裘柱常、顾飞等人近半年的积极筹划,并在上海友人的热情帮助下,黄宾虹八秩书画展于1943年11月19日-23日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这次展览共展出了160多幅作品,画作内容包括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等。展览还展出了由友人提供的相关作品,以便观众对黄宾虹的创作生涯进行整体回顾。展览胜况空前,在五天的时间里,共有超过600人在宾客簿上签名,约2000人观看了展览。《海报》《力报》等众多报刊都对此次展览做了报道。

40年代,黄宾虹与上海友人合影

《力报》突出报道了画展之盛况:“八十翁黄宾虹先生,昨开个人画展于宁波同乡会,出品书画约二百件,观者云集,订购一空”。(宋大仁,1943)。《海报》则盛赞黄宾虹:“今日黄氏之融会古今,卓然成家,盖筑基于数十年之艰苦研究。初非投机取巧所能幸致,更非趋时媚俗可比。马公愚先生谓其足以示中国画笔墨之正轨。当此艺坛风气败坏之秋,大足发人深省”。八秩书画展意味着黄宾虹第一次在上海的现代艺术场域“被”发现。而宋大仁是在此时陪伴支持他的好友。

1943年黄宾虹八十画展,前为傅雷、朱梅馥夫妇

黄宾虹是在傅雷的怂恿下开办这次画展的。傅氏为其画作的推介做了周密详尽的策划。关于邀请哪些人参加书画展,傅雷建议黄宾虹联络在上海的旧友,“吾公知交旧雨中不乏隐逸朴学之辈”。在得到黄宾虹的同意后,傅雷书信联系了郑午昌、童大年、胡朴安、姚石子、王秋湄、高吹万等人,并亲自拜访陈叔通、高吹万、秦曼青等黄宾虹的老友。在宣传方面,傅雷筹划联系了一本杂志,为黄宾虹安排数十页的特辑,由其师友对其生平与艺术特点进行介绍。这便是后来的《黄宾虹八秩书画展特刊》。“由柱常夫妇合撰先生小传,甚盼吾公自撰简明年谱列入其中”。傅雷还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问答的形式向公众解答了在欣赏黄宾虹的作品时可能存在的因缺乏画学常识而产生的困惑。

黄宾虹曾为海上画坛的大员,早在二十年代便积极参加各种美术社团。1928年夏秋间,黄宾虹与叶恭绰、黄蔼农、吴待秋、刘贞晦等人商议创办以重振中国画学精神为宗旨的中国文艺学院。经过近两年的筹备,1930年,中国文艺学院正式成立,黄宾虹被推为首任院长。因而在四十年代重回海上,再续前缘。

宾翁二题此幅,赠予好友医林怪杰名家宋大仁。壬午(1942年),宾虹回忆曾经的江南山中生活,以古意创作此幅《江南山中》。请叶恭绰同赏,叶以七言绝句题于本幅:貌出仙源忘魏晋,痴翁妙绘得真形。甚为赞赏。至1948年,85岁的黄宾虹接受杭州国立艺专聘请,离开北平南返,也是他对文化根脉的回归。此时在上海再遇旧交宋大仁,向他出示近日所著述文词,两位知音不禁惺惺相惜。遂展开叶公所题旧作,将这一段艺文共赏的经历记录下来。

本幅题识、题跋

宋氏得之欣喜不已,遍邀海上诸贤题边跋。有钱瘦铁、朱其石、郑午昌、汪声远等家,受海煦楼主之嘱表述万千感慨。汪声远并描述了黄、宋二人的交情:画友精国学,固知画而爱画,尤以宾师之画为至爱,可谓知画矣。忆宾师题画有“新安遗韵几人知”句,言得一知己足慰生平。宋大仁更自题数百言状宾翁一生行迹、笔墨精神以及对宾翁人品涵养的敬佩与追随:其精神浩然长存者,惟其艺术之独特故。我辈他无所贡献,惟有勤勤于此,思有以发其秘奥,与世人共见,即不能,亦当竭其力所及,整理而保存之开闢蹊径,以待来者。不然则遗绪斩绝后人,虽欲措手而无从矣。其与画,首斥形似,古人名迹所见既多,其独到处皆能领会而驱使之,独不喜规规于模拟,不独不为古人所囿,即真山水亦不欲专于抚绘。其作画不择纸笔,甚至砚不必涤墨,不必新。以败毫蘸宿沈,稍润以水,直下入纸,如锥画沙,其气力似由臂直贯入指尖,而转折玲珑,无不如意,绝无滞涩之态。遇点叶点苔时,下笔有千钧之重,无一处似不经意者,其笔墨自工力来,其章法自阅历来,其境界自涵养来。自工力来者见其厚重,自阅历来者见其超逸,自涵养来者见其空灵。要之仍以学问为本,故所画风神韵味特胜傅色之自然,尤为常人所难工,予爱之更笃。

黄宾虹 湖滨草亭图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3140

黄宾虹1865~1955) 湖滨草亭图

镜心 设色纸本

癸未(1943年)作

30.5×90 cm,约2.5平尺

题识:我年八十君方半,画可无声诗有声。若比王维曾过郢,孟亭还合听泉鸣。孟浩然年四十,王摩诘过郢为写像,因名孟亭,孟亭以像传也。靖陶先生吟坛博粲,兼祝四旬初度。黄宾虹画并题。

钤印:黄宾虹、癸未年八十、竹北栘、潭上质印

本幅曹熙宇(1904-1974)题:宾虹先生画从唐宋入手,自是一代宗匠。惟先生作品草率居多,精制亦殊罕见。此先生八十时所作,持贺余四十初度者,书画特工,诗亦恰到好处,洵先生得意之作也。先生尝许作画赠吾。一九五五年八月愚叔惆生题记。

上款:“靖陶先生”即曹熙宇,字靖陶,又字倜生,号看云楼主。安徽歙县人,晚居江苏昆山。剧评家,诗人。有《看云楼诗集》行世。曹熙宇和黄宾虹是同学,又与郁达夫、张大千、林散之等人相友善,诸人多有交往。上世纪二十年代,曹氏曾请吴昌硕、陈衡恪、齐白石、黄宾虹等为写《看云楼觅句图》,并遍征题咏,一时名士如陈宝琛、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张謇、朱祖谋、樊增祥、林琴南、沈曾植、蔡元培、章士钊、黄节等均纷纷为之作题。张大千曾为曹熙宇与其女弟子,民国四大坤旦之一的新艳秋,作《昆明艳泛图》,后跋者有陈三立、陈夔龙、夏敬观、叶恭绰、冒广生、许承尧等二十余彼时名流。曹氏交游之广泛可见一斑。

出版:

《黄宾虹年谱》,第45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著录:

1.《黄宾虹文集》,第21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2.《黄宾虹年谱》,第4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3.《黄宾虹诗集》,第196页,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4.《宾虹题画诗集》,第188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5.《黄宾虹诗草》,第175页、第237页,黄山书社,2013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2003秋季拍卖会,第410号拍品。

曹熙宇和黄宾虹有着“深挚的友谊”。1951年宾翁还写道:友人可联络如曹靖陶、马蠲叟(一浮)、郦衡叔、陈墨多、许来青诸老咸识君已久。曹熙宇,字靖陶,号倜生,安徽歙县人。著名诗人、戏剧评论家。早年肄业于暨南大学,曾任上海《时事报》编辑,晚年蛰居江苏昆山。擅诗文,早岁即蜚声诗坛,从陈散原、袁寒云、许承尧习诗,并从袁氏学书法。著作有《看云楼诗集》、《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曹熙宇和黄宾虹、郁达夫、张大千、林散之等人相友善,而林散之与曹熙宇交谊深厚,《江上诗存》多处提到曹熙宇,有云:“文以风尘合,交因气味同。”曹熙宇出自歙县雄村曹氏家族,祖上曹文埴、曹振镛是干嘉年间的名宦,其本人善诗,工书法,富收藏。

曹靖陶作为民国时期的文坛名士,其以红豆寄情、广征题咏的雅事,展现出传统文人的风雅趣味。其交友圈遍布南北,既有遗老群体(陈曾寿等),又有新文学家(俞平伯等),既延续了前清文人的风雅范式,又吸纳了现代传播,体现出民国时期文化过渡期的特殊魅力。其曾以徽州曹氏故园旧植红豆,分赠当时文艺界师友,效仿前人,以征集“红豆诗句”传为一段佳话。曹氏又曾以其室号“看云楼”为题,传书当时海内师友,觅得《看云觅句图题咏诗集注》,内有新会梁启超、闽县林纾、闽县严复、归安朱孝臧、闽县陈宝琛、义宁陈三立、嘉兴沈曾植、南海康有为、绍兴元培、荼陵谭延闿、长沙章士钊、顺得黄节、恩施樊增祥等;更有书画大师吴昌硕、陈师曾、金拱北、吴待秋、黄宾虹、齐白石、张善子、张大千等为其作“看云楼觅句图”。而在去年中国嘉德拍出的李初梨先生珍藏中,一件王文治、陈撰《墨梅、诗咏合璧册》也含有多位京城画届同仁的题跋,其中即有黄宾虹、曹熙宇、蔡元培、谈月色等诸家赏鉴题跋。

张大千为曹熙宇作《昆明艳泛》图

张大千曾作《昆明泛艳图》,应曹靖陶之请,写曹氏与京剧名伶新艳秋泛舟颐和园昆明湖的一段往事。新艳秋(1910-2008)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坤旦"之一。先后拜荣蝶仙、梅兰芳、王瑶卿为师,属程砚秋私淑弟子,被称为"坤伶主席"。后跋者有陈三立、陈夔龙、夏敬观、叶恭绰、冒广生、许承尧等二十位余彼时名流。前清遗老、北洋政要、学术领袖、地方名士各位友朋均来酬唱,可见其社会影响力相当可观。

黄宾虹 山光翠色

Lot 3141

黄宾虹1865~1955) 山光翠色

立轴 设色纸本

甲戌(1934年)作

137.5×68.5 cm,约8.5平尺

题识:渐觉看山浑欲淡,兹游奇绝最惊人。难将皱瘦披图画,况有烟云染乱皴。凡鸟不栖千树静,名花时发一枝新。汤泉浴罢丹砂熟,谷口还来问子真。甲戌之秋。黄宾虹写。

钤印:黄宾公、虹若

展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8月29日-10月4日。

出版:

1.《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图版24,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版。

2.《名家翰墨第十五期·黄宾虹特集》,第135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

来源:香港1982秋季拍卖会,第16号拍品。

黄宾虹古稀之年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大量写生,取法自然,其山水画浑穆深邃、滋润淋漓的风格基调逐步确立。山水画早年取法明清诸家,尤得益于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画史谓之“白宾虹”。八十岁之后,终“大器晚成”,笔下山水黑、密、厚、重的风格完全确立。其画讲求“内美”,画境单纯而丰富,在画史上有“黑宾虹”的美称。

此轴作于甲戌(1934年),宾翁六十九岁之际,是其基本风格逐步确立时期的代表佳作。汤泉浴罢丹砂熟,正是黄山汤口、硃砂泉的景致。以中景法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备。颇有清初四王的风致。江渚、山林、三组屋舍点缀其中,近景、中景、远景,秩序俨然。之字形构图框架下,显示出可卧可游可居的动态山水情境。这是黄宾虹以写生为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表现。在笔墨运用上,则皴擦点染并用。近处树木或工或写,线条或虚或实,轻重得宜,工则精细,写则放逸;山间树木以浓淡水墨点染,近观不类物象,远观景致粲然。山石肌理多以披麻皴成,多用石绿,渲染出清新明媚的景致,远山以花青敷色,层层叠叠,绵密严谨又不失灵动,用色浓淡相宜,显示出黄宾虹深厚的传统功力。

山径水面有人物小船点景,苍翠青山仿佛灵动起来。与师法新安派清疏放逸的早期山水不同,此幅山水立轴以真山真水为师。是年,黄宾虹撰写《画法要旨》一文,文中提出山水画创作“五笔”之说。观此写黄山胜景,平、圆、留、重、变五笔齐备,不失古人笔墨造化之功,实为宾虹公写生状景之佳作。

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书法和画法的完美结合。凡鸟不栖千树静,名花时发一枝新,点划线条从三五遍画数十遍,层层叠加。在皴法上具有一种雄浑、苍茫的意感,同时更趋于笔墨抽象化的改造。此幅画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山间留白,不复任何笔墨的添加,表现云雾缥缈萦绕,对水的处理,同样采用此方式。整幅作品体现出一种疏淡清逸画面感。正是看山浑欲淡,兹游奇绝冠平生。

1934年并有为陈柱草书《千字文》、李白《草书歌行》手卷。亦是狂素风流,确立草书典范。此时的宾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已在由“技进乎道”的“渐修”过程中,最终“含刚健于婀娜”,实现“内美”的丰富与发展。

黄宾虹 黄山纪胜

Lot 3142

黄宾虹(1865~1955) 黄山纪胜

立轴 设色纸本

癸巳(1953年)作

76.5×34.5 cm,约2.4平尺

题识:世贤女士家学渊源,博通经史,旁及绘事,心灵手敏,力争上游。钦佩久之。兹检拙作黄山纪胜,画不足观,状其形貌云尔。癸巳冬日,宾虹年九十。

钤印:黄宾虹、黄山山中人

来源:葛继美旧藏,由其家属提供。葛继美(1927-2020),字韶廷,山东鄄城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起任鄄城县教育科科员、县民政科科员,菏泽专署人事科科员、副科长。1953年后历任广东省东江专署民政科长、地专机关党委副书记,汕头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粤东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委统战部工商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迭入烟云,笔底黄山无数。20岁时,他第一次登上黄山,半夜都在绘制黄山夜景。晚年寓居杭州后,黄宾虹曾想再度登山,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经常以黄山为题作画,在画中卧游黄山。在安徽歙县黄宾虹故居,有林散之所撰之楹联曰:“九次上黄山,钩奇峰,钩枯木,作画似狂草,洋洋洒洒,浑浑噩噩;一生堕墨池,写金文,写古籀,以斜为正则,点点斑斑,漓漓淋淋。”高度概括了黄山对黄宾虹一生艺术之影响,堪称是宾翁与黄山关系的写照。

黄宾虹一生遍游五岳,行万里路,实践其“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高,无以言境界”的铭言,充分以造化为师。他尝云:“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又说:“余游黄山,青城,尝于宵深人静中启户独立领其趣。”

黄山作为黄宾虹的故乡风物,成为他的偏爱是必然的。从他第一次游黄山画的第一张黄山图,到他临终前所画的黄山,黄宾虹一生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以黄山松谷为主题的作品也有数件留存。黄山松谷位于黄山北坡,是狮子峰、骆驼峰、书箱峰、宝塔峰之间的山谷合称。溪、池、潭是黄山松谷的独特景致,谷内千峰叠翠,飞瀑流泉,寺庵幽古,奇花异木,气候宜人。常为历代文人所题咏。

作为典型的文人画家,黄宾虹创作的黄山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回忆性的,寄托思乡情绪。一是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这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为所画的是“家山”,较之其他名山大川题材的作品而言,此类黄山题材的记叙性作品,也具有强烈的画家个人色彩。还有一类黄山题材的作品,特点是作为笔墨载体,表达笔墨观点或是表达自己对古画的认知。

《黄山纪胜》当属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此画作于1953年,时黄宾虹九十岁。黄宾虹在八十九岁时,罹患白内障,双目近乎失明,至九十岁时始治愈。此后画风一新。此幅当是作于宾翁白内障治愈之后。

本幅构图取高远之势,整个画面气韵贯通,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诸种意象安排妥贴,重峦幽谷、密林陡壑,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气脉贯通,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也恰到好处。画成后赠予“世贤女士”。并撰题跋描绘世贤家学渊源,博经通史,旁及绘事,心灵手敏,力争上游,钦佩久之。可见交谊深厚。

黄宾虹 江南山色图

Lot 3143

黄宾虹1865~1955) 江南山色图

镜心 设色纸本

76.5×31 cm,约2.1平尺

题识:董北苑笔力圆稳,墨气深厚,真有元气淋漓之观。兹以江南山色写之。宾虹。

钤印:黄宾虹、兴到笔随

另纸娄世棠(1926-2024)题:宾虹师此幅元气淋漓,笔力墨气直逼北苑。自言兴到笔随,是其晚岁得意之作也。钤印:娄世棠

说明:

1.娄世棠 (1926-?) 浙江新昌人。著名花鸟画画家,潘天寿亲授弟子。多次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台北市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47年入国立艺专学习。遇潘天寿、林风眠、黄宾虹、关良等多位老师。1952年参加工作后,到中国幻灯公司北京幻灯制片厂从事幻灯、连环画编创工作,北京文化艺术总公司编审。作品有连环画《赵百万》、《小豆儿》(获青年美展三等奖)、《毛主席视察南泥湾》等;水彩画《归牧》、《燕山深处》、《秋林》、《风雨欲来》;中国画《故园景色》 、《雪》等。出版有《娄世棠画选》、《铅笔画》 和连环画册等。参加编辑画册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人体习作选》、《世界人体绘画选》、《世界人体雕塑选》等。50年代末潘天寿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并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来京开会,当时在京的学生高冠华、娄世棠、林锴等约潘先生讲课长谈。娄世棠带了连环画稿 《李寄》,潘天寿欣然命笔为画稿题名。他指点娄世棠说“ 你的画比较清秀,可以根据自己的秉赋、性格去发展,不要强求,不然事倍功半。 人的学养、气质各有所殊,有的大气磅礴 有的清新秀丽。 如八大山人和恽南田、华新罗就是两种类型,各自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先生教诲一直鼓励着娄世棠在艺术道路上前行不已。

2.文物商店旧藏,画背见文物商店标签。

娄世棠题另纸

文物商店标签

黄宾虹的论画纲领在“浑厚华滋”一语。虽然此语并非黄宾虹独创,但黄宾虹将其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绘画概念,并作为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从50多岁论画拈出此语,一直到晚年仍奉行不殆(如《九十杂述》中仍将其作为论画不二宗旨),其几十年艺术道路在不断丰富此一概念。这一概念有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做支撑,汲取了中国传统画学的理论滋养,甚至还融进一些西方艺术观念的内涵。与董其昌“南北宗”说、石涛“一画”说、王原祁“龙脉”说等一样,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是对中国画学的重要贡献。

黄宾虹乐书画并出,使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画面多茂密端凝,悠然成趣,寓变化于淡朴之中,显秀峻于勾画之外,水墨流转,厚均华润,意境隽永,充分显示出黄宾虹专长描绘山河风骨的天赋。题跋书法运笔遒劲有力,用墨从空敦实,从中可领略到炉火纯青的非凡功力。

此画构图颇具匠心,视觉上以平远为主,远山高耸,近景则是低矮坡石,两树造型颇异,相互缠绕,冷暖色调交织,占据画面中心,树下一人物临江独坐,若有所思,整幅不似有意造景,而是对景写生。黄宾虹生平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岱岳,先后游历大江南北之名山大川,写生画稿盈箱满箧,对于山川,他有着深刻理解,信笔写来,亦见精神,此画笔法简练,苍率深旷,画家以水墨为主,点彩为辅,运用墨色的变化,求浓以淡,黑里透白,实中寓虚,干湿交错,墨色交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生气盎然的山间意境。

相关阅读

「重磅推荐」中国书画、古籍善本、佳酿臻茗、邮品钱币

缶无咎石敢当——吴昌硕墨韵专题

我本荒唐室遗珍:苏曼殊绘《汾堤吊梦图》及其他

英雄逐鹿 虎视崤函——本季春拍张善孖佳作撷珍

众众从从湖众众——魏紫熙笔下的玄武湖军民大联欢

采一炼十 山川与予——大观中的李可染

丹青款款诉情怀——神石轩的海上传奇

日照金山:大千家珍顶级泼彩巨制即将春拍亮相

身上铃声慈母意 为今已作听铃翁——大观之夜中的齐白石《夕阳望子图》与三件人物画佳制

巧拙互用 灵气往来——仇焱之旧藏《雨后山居图》领衔大观之夜齐白石山水佳作

一花一叶扫凡胎——略观大观之夜中齐白石花鸟画的简与繁

山川神遇而迹化:大观中的傅抱石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厦门

——

台湾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