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人形机器人圈炸了个大新闻,Figure刚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直接冲到39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2700亿,这一下就打破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估值纪录。
最近人形机器人圈炸了个大新闻,Figure刚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直接冲到39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2700亿,这一下就打破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估值纪录。
说实话,之前国内聊宇树科技的时候,总有人提Figure,2022年才成立,现在估值千亿,对比之下,咱们国内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的估值确实保守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Figure不少零件还来自中国厂商,连创始人都坦言怕中国同行竞争。
今天就跟大伙聊聊这千亿公司的崛起、背后的争议,还有咱们中国供应链的硬实力。
谁能想到,现在风光无限的Figure,两年前差点没人愿意给钱,2022年公司刚成立时,创始人BrettAdcock跑了无数场演讲,想找个风险投资人,结果全被拒了。
他后来回忆,那时候公司连产品市场适应度都没找到,科技投资人根本不买账。
当时的处境挺难的,他们算过一笔账,每个月要花100万美元,不尽快出成果就撑不下去。
无奈之下,团队只能咬牙往前冲,公司成立还不到12个月,就从零设计出了人形机器人的大部分部件,也正是这份坚持,让投资人开始主动找上门。
2023年5月,Figure拿到了7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ParkwayVentureCapital领投,还有不少机构跟投,才过两个月,又从BigSkyPartners和IntelCapital那拿到900万美元。
本来想这已经不错了,没想到更大的机会还在后面,具身智能突然成了风口,人形机器人被当成未来赛道的香饽饽,投资人一下子全涌了过来。
2024年2月,Figure的B轮融资直接拿到约6.75亿美元,贝索斯、微软、英伟达这些巨头都投了钱,本轮融资后估值涨到26亿美元。
创业两年就估值百亿,已经够惊艳了吧?可这还只是开始。
今年初,外界就传Figure想以400亿美元估值筹钱,现在实锤了,C轮融资超10亿美元,投后估值390亿美元,一年半时间估值翻了15倍,这速度真是没谁了。
有了钱,Figure说要加速商业化,重点放在三方面:让机器人进家庭和商业场景、搭下一代GPU架构、搞先进数据收集。
老实讲,风口确实帮了大忙,但能接住风口,还是靠前期攒下的技术底子,不然光靠讲故事,也撑不起这么高的估值。
Figure能这么猛,离不开创始人BrettAdcock,这人堪称“创业狂人”,还被不少人叫“马斯克2.0”。
1986年他出生在农场家庭,受父母影响,中学就开始折腾创业,2012年办了个线上人才市场公司Vettery,后来被瑞士公司以1亿美元买走,这就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他看到电动化的机会,又把所有钱投进去,办了家叫ArcherAviation的公司,做全电动垂直起降飞机,2020年底还成功上市,现在市值57亿美元。
本来以为他会在航空领域接着干,没想到2022年他从董事会辞职,转头就创办了Figure,还在官网写“Figure,展望未来30年”。
在他眼里,人形机器人是AGI的终极形态,这野心跟马斯克搞SpaceX那会儿有点像。
2023年10月,Figure的第一款机器人Figure01面世,能搬箱子还能学煮咖啡,这种自主学习模式比特斯拉传数据给机器人的方法效率高,当时不少人说碾压马斯克的擎天柱。
后来他们还自研了AI模型Helix,今年2月跟OpenAI终止合作后,用Helix实现了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共脑合作,那场面当时轰动不小。
但光环背后,质疑声也不少,之前Figure说签了宝马这个大客户,结果外媒曝出来,宝马工厂里就一台Figure机器人,还只在非生产时段运行,不少人觉得这是夸大宣传。
后来Brett发回应视频,也只展示了一台机器人在生产线忙,没解释清楚规模的事。
而且直到现在,外界对Figure机器人的了解,大多还是来自社交网络的演示视频,实际操作能力怎么样,没人在公开场合见过。
更别说对手们也没闲着,特斯拉、波士顿动力都在加速迭代技术,AI模型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无奈之下,Figure只能找C轮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一起开发Helix的预训练数据集。
说实话,千亿市值看着风光,但大家更想看到真真切切的落地成果,光靠演示视频,怕是撑不了太久。
Figure的故事传到国内,9月17日A股机器人板块直接掀了涨停潮,特斯拉擎天柱动态多、国产厂商拿大单,再加上Figure这事儿,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最近涨得特别猛。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千亿独角兽背后,藏着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汇丰的研报里写得很清楚,Figure的供应链中,长盈精密给它供关节、轴承和传感器;绿的谐波供谐波减速器;旭升集团做镁合金外壳;兆威机电提供无刷电机。
其实不光Figure,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这些国产厂商,还有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这些海外巨头,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比如浙江的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就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两大一级供应商。
之前马斯克还说过,扩大擎天柱生产规模最难的是从零建供应链,这恰恰是咱们国产厂商的机会。
咱们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连续15年全球第一,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里,大多数产量都是咱们第一。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产业链企业,现在不少投资人去深圳找硬件项目,就是因为那儿有“硬件创新+制造业配套”的集群优势。
那些看着不起眼的减速器、传感器,其实是国产机器人成长的关键土壤,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说,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里,56家来自中国。
今年以来,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这些头部企业相继拿大单,成本优势特别明显,这背后全靠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之前还有人说国内具身智能赛道有泡沫,但Figure估值千亿后,大家才发现,像宇树这样的国产公司可能被低估了。
连BrettAdcock都在访谈里夸宇树科技,说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上的优势,会让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他还预测“最终只有少数几个团队取得成功”,毫无疑问,中国面孔肯定不会缺席。
Figure的崛起,是资本风口、技术突破和供应链支撑凑在一起的结果,现在它是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公司,但赛道上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对咱们国产厂商来说,既有中国供应链的底子,又有成本和效率优势,只要踏实搞技术、做落地,未来肯定能在全球市场里占一席之地。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