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南怀瑾相关著作及佛教典籍
现代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心灵的煎熬。
每天忙得像条狗,生活却像洒了一地的鸡毛。
凌晨时分还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那块石头怎么都放不下。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最大的学问就是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
可这安顿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如登天般困难。
究竟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这纷扰的世界里真正安顿身心?
答案竟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
杭州灵隐寺旁,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庙。
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平日里话不多,却总是笑眯眯的,仿佛心中装着什么秘密一般。
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求学心切,听说这位和尚修行有成,便三番五次登门拜访。
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南先生又一次来到小庙。
老和尚正在院子里扫落叶,见他来了,只是淡淡一笑,继续手上的活计。
南先生急不可耐地问道:“师父,弟子每日打坐,却总是妄念纷飞,心如猿马,实在苦恼。您有什么妙法能让人速得禅定吗?”
老和尚停下扫帚,看了看天空中飘洒的细雨,摇头道:“这个不能说,不能说。”
南先生心中更加好奇,软磨硬泡,一连几日都来求教。
老和尚被缠得没法,终于叹了口气说:“罢了,罢了。我在师父面前发过誓,这法门不得外传。可你既然如此执着,我就破例一次。”
“不过你要明白, 这不是根本的究竟修行之法,只是一种外道的权宜方便。”
南先生连忙点头应允,老和尚这才缓缓开口。
“打坐时,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声音要在体内由头顶往下沉,每个字音稍微拉长,感觉自己在下沉,身体完全放松。”
老和尚边说边做示范,闭目端坐,嘴唇微动。
“南字从头顶开始,无字继续下沉,阿字到了胸口,弥字沉至心窝,陀字差不多降到腹部。”
“然后两唇轻松,发佛音,就像放长气一样,从腹部一直放下去,放到地下,放到无比虚空之处。”
南先生试着照做,果然感觉整个人都安静下来。
那些平日里乱飞的念头竟然慢慢消失了。
老和尚接着说:“ 这个修法叫做顽空定,虽是外道法门,却能使身体调和,百脉皆通,自然得定。 ”
“对于你们这些血压高、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效果尤其明显。”
几个月后,南先生再次拜访老和尚。
这次他的脸色红润了许多,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
老和尚看在眼里,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传授道:“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
“打坐时,一上座,心里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字。”
“把头脑、精神都统统放松,放空,自然身体健康,百病不生,这样也比较容易得定。”
南先生好奇地问:“是哪一个字?”
老和尚神秘一笑,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轻轻一划。
那一划如行云流水,又似清风徐来,让人心中顿时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宁静感。
从此以后,南先生对这个修法深有体会。
他发现,现代人之所以心不得安,根本原因就是定力不够。
做饭的时候想着收衣服,工作的时候想着接孩子,手上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
一会儿电话响了,一会儿有人拜访,再不然就是拿起手机刷视频,一刷就是半天。
这样下去,不仅效率低下,更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成长起来。
有一次,南先生在讲学时遇到一位企业家。
这人事业有成,却总是焦虑不安,夜不能寐。
他问南先生:“我什么都不缺,为什么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感觉像缺了什么似的?”
南先生笑而不答,只是让他试试那个简单的方法。
几个月后,这位企业家再次出现,整个人判若两人。
他说:“奇怪,以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却发现一天的时间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
“而且心里踏实了,睡觉也香了。”
不光是打坐修行的人有这个困扰,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本来在这做饭,却想到了接下来要去收衣服,一会还要接小孩,或者明天约了谁,要去哪玩。
在工作中也是这样,本来手上正在做这项工作,思绪却不知跑到哪去了。
坐在那发愣,或者随时拿起手机看消息、刷视频。
一下子一两个小时,大半天就这样过去了。
回过神来,往往都会觉得耗费光阴,懊恼不已。
这种种现象,皆是定力不够的原因。
不能专注在当下,效率就无法提升,也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得其精髓。
自然也就无法成长起来了。
南先生深知现代人的苦恼,他常说:“如果工作太忙,没有太多时间去修行打坐,也可以用简单的几分钟时间。”
“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放空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有个朋友跟南先生说:“我试过很多方法,冥想、瑜伽、听音乐,可心里还是乱糟糟的。”
“有时候越想静下来,心里越是翻江倒海,好像故意跟自己作对似的。”
南先生听了,哈哈大笑:“你这是用力过猛了。”
“越想控制念头,念头越是不听话。就像你越想抓住水,水越是从指缝里流走。”
“真正的安顿身心,不是控制,而是顺其自然。”
朋友不解:“那该怎么办?”
南先生指了指窗外的竹子:“你看那竹子,风来就弯,风走就直,从不与风较劲。”
“我们的心也要如此,念头来了就让它来,走了就让它走,不迎不拒,不喜不忧。”
这番话让朋友若有所思,可还是觉得抽象。
南先生见状,又说了一个故事。
有个禅师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个小孩在河边玩水。
小孩用手捧水,想把水装进一个有洞的竹筒里。
捧了半天,一滴水也装不进去,急得大哭。
禅师走过去,拿起竹筒,直接放进水里。
竹筒立刻装满了水。
小孩惊讶地问:“为什么我装不进去,您一下就装满了?”
禅师笑道:“你是想把水装进筒里,我是让筒进到水里。”
“ 安顿身心也是如此,不是要控制什么,而是要融入什么。 ”
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似乎明白了一些。
可还是好奇那个神秘的字到底是什么。
南先生摆摆手:“先别急着问答案,你试试刚才说的方法。”
“每天花十分钟,什么都不想,就让自己像那个竹筒一样,沉到水里去。”
朋友照着做了一个月,再来见南先生时,整个人都变了样。
以前总是眉头紧锁,现在却是眉舒目展。
以前说话急躁,现在却是不紧不慢。
“怎么样?”南先生问。
朋友激动地说:“太神奇了!我发现只要心静下来,很多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
“以前觉得复杂的事情,现在看来其实很简单。”
南先生点点头:“这就对了。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智昏。”
“古人说静能生慧,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朋友还是忍不住问:“那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老和尚不肯直说?”
南先生看着他,若有深意地说:“其实答案一直在你面前,只是你没有注意到。”
“当你问我如何安顿身心时,我让你做什么?”
朋友想了想:“您让我什么都不想。”
“对,什么都不想,就是……”
南先生在空中轻轻划了一下,就像当年那个老和尚一样。
朋友恍然大悟,却又有些疑惑:“就这么简单?”
南先生笑而不答。
这时候,外面传来阵阵鸟鸣声,清脆悦耳。
屋内一片宁静,两人都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安宁中。
过了一会儿,朋友又问:“可是,光知道这个字有什么用?我还是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南先生沉吟片刻,说道:“你问的好。知道是一回事,理解又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这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佛法中最深的智慧。”
“想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还需要………”
可是,究竟那个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字是什么?为什么仅仅一个字就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老和尚当年轻轻一划,划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无穷妙用的字,为什么能让无数修行人从中受益,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又是如何真正安顿我们的身心的?
这个字,就是“空”。
当老和尚在空中轻轻一划时,划的正是这个“空”字。
而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安顿身心的三个字,正是“一切空”。
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佛法中最深邃的智慧。
《心经》开篇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空”,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放下一切执着,回归本来面目。
南先生后来在传法时常说,现代人的痛苦,大多来自于“有”。
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的执着,有太多的分别心。
心中装得太满,自然就沉重。
而“一切空”的智慧,就是教我们学会放下,学会清空,让心回到最初的澄明状态。
这三个字的修法,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当你端坐静室,心中默念“一切空”时,所有的杂念、烦恼、执着都要一空到底。
不是压制它们,不是与它们对抗,而是让它们自然消散,如云归虚空,如波归大海。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世间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得到还是失去,都如梦幻泡影,不值得我们过分执着。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一切空”的含义,就能在任何境遇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有位禅师曾说:“心如虚空,量周沙界。”
我们的心本来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能够包容一切。
可是因为有了执着,有了分别,这个本来广大的心反而变得狭窄了。
“一切空”的修法,就是要我们重新找回这个本来的广大心。
念“一切空”的时候,要从头顶一直空到脚底,从内心一直空到外界。
空掉所有的念头,空掉所有的情绪,空掉所有的分别心。
这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解脱。
当你真正空了,反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南先生曾比喻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装得太满了,新的东西就装不进去。
只有先把旧的倒空,才能装进新的。
“一切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有”。
空掉了烦恼,才能装进智慧;空掉了执着,才能装进慈悲;空掉了分别心,才能装进平等心。
这三个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放下”。
现代人的痛苦,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放不下。
放不下过去的遗憾,放不下未来的担忧,放不下别人的看法,放不下自己的面子。
而“一切空”的智慧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永远执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种“无”的境界,正是“一切空”的体现。
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了“我执”,没有了功利心,没有了名利欲。
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逍遥自在,才能真正快乐。
修“一切空”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能空几秒钟,念头又跑出来了。
没关系,再空,再放下。
就像学游泳一样,刚开始可能只能憋几秒钟的气,慢慢练习,就能憋得越来越久。
修“一切空”也是如此,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
南先生晚年时常说,他一生所学,最有用的就是这三个字。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只要心中默念“一切空”,立刻就能清明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面对。
因为只有心空了,智慧才能显现;只有心静了,力量才能凝聚。
真正的安顿身心,不在于外在的改变,而在于内心的转变。当我们学会了“一切空”,就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家园。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这个家园永远宁静安详,这就是南怀瑾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竹雨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