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印度人认为,中印开战印军可轻松击败中国,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20:50 1

摘要: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常常被拿来作比,2020年夏天,印度媒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印度民众相信,如果中印因边界争端发生军事冲突,印军能够轻松战胜中国。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常常被拿来作比,2020年夏天,印度媒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印度民众相信,如果中印因边界争端发生军事冲突,印军能够轻松战胜中国。

这一数据不仅迅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折射出印度社会对自身军事实力的强烈自信,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近乎独一无二的乐观。

这种自信究竟从何而来?是因为印度军队确实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还是源于长期以来的媒体叙事、民族主义情绪,或是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某种心理优势?

这项由卡维洞察开展的国家情绪调查共访问了超过1.2万人,覆盖城市与农村地区,结果显示,72%的受访者认为印军可以战胜中国,仅9%持相反意见,另有10%认为会陷入僵局。

印度人对本国军力的高度信心,确实让外界有些意外,从常规军事数据来看,中国在国防预算、装备数量和技术水平上都明显占优,自主研制武器装备的能力也更强。那这种“我能赢”的认知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印度国内的舆论环境。印度媒体在报道中印边境议题时,常常突出印军在边境的英勇表现和战略优势,而较少提及中国在基础设施、军事科技和综合国力上的显著领先。这种故事虽能激发民族情绪,但往往忽略了整体实力对比。

再加上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情绪,进一步强化了对立意识,调查显示,高达84%的印度受访者表示不信任中国,59%支持用战争解决边界争端,甚至91%的人赞同封禁中国APP和抵制中国商品,显然印度民间对华态度已高度情绪化。

但这真的符合现实吗?

事实上,印度的军费开支约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军工自主化程度低,装备多依赖进口,后勤保障和高原作战能力也存在明显短板。中国则拥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更先进的高原作战装备,以及远超印度的核威慑与远程投送能力。

换句话说,印度民众的乐观,更像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不过话说回来,每个国家都有权对自身安全保持信心,但信心若脱离现实,就容易变成战略误判。自信是好事,但自信过头就是自嗨。

印度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拥有年轻的人口结构和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也是美国印太战略下的重要合作伙伴,但这些优势,一旦放入中印对比的框架下,就显得有些不够看。

从经济总量、军事装备等“硬指标”上来说,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五倍以上,军费开支是印度的四倍,高科技制造业、航天工程、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的投入和成果也遥遥领先。

印度虽然在IT、仿制药等领域表现突出,但整体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依赖度高,这些都是制约其长期发展的瓶颈。

而在软实力层面,中国的优势可能比想象中还要明显。软实力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靠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等非强制方式影响他人的能力。

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的多项评估显示,中国在亚洲的外交影响力、文化投射力和政治吸引力均排名前列,而印度则多数处于中游。

中国在海外拥有超过170个驻外使馆,远超印度的126个,中国贡献了更多的联合国会费,拥有更多的世界遗产和全球五百强品牌。

中国电影、音乐、文学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短视频应用TikTok更是风靡全球。反观印度,虽然宝莱坞产量巨大,但在国际传播力和受众范围上仍显局限。

不论是文化输出、国际形象还是发展模式,目前来看都是中国更具全球影响力,印度虽然也有宝莱坞、瑜伽等文化符号,但在系统性、规模化的国际传播上仍与中国有显著差距。

更多人学习中文、来华留学,就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专业人士熟悉中国市场、法律和政策,从而促进经贸和技术合作。而文化认同感,也在无形中帮助中国在国际场合赢得更多支持。

在东南亚、非洲甚至欧美国家,中国的文化机构、企业品牌和基建项目几乎无处不在,而印度的存在感则相对有限。

但印度真的没有软实力吗?也不是。瑜伽、印度美食、传统节日等也在逐渐走向世界,只是从整体来看,它的文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还远远跟不上中国的步伐。

当然,印度也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节奏,并非要在所有领域都与中国比拼,但民众若忽视现实差距,盲目自信,就容易导致政策误判和社会心态的失衡。而这份失衡,很容易就会被国内政治势力利用。

莫迪政府的强硬

印度对华示强的声音,不仅仅来自民间,更来自于政治高层,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他所属的党派逐步掌控了政治话语权。在这一背景下,对华强硬成为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民意的重要手段。

2019年《公民身份法(修正案)》通过后,印度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社会分裂加剧。2020年新冠疫情失控,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一度飙升超过27%。在这样的困境下,政府急需找到一个外敌来转移公众注意力。

中印边境问题恰好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莫迪政府通过高调展示军事调动、禁用中国APP、鼓吹自力更生运动等一系列操作,成功将公众焦点从国内问题转向外部威胁。

这一策略短期内确实有效,印度国内反对党的批评声音减弱,莫迪的强人形象进一步巩固,民族主义情绪也达到新高,但从长远看,这种依赖对抗叙事维持支持率的做法,极易导致外交政策僵化和战略误判。

而且印度政府虽然在舆论上对华示强,行动上却仍保持一定克制,并未真正切断与中国的重要经贸往来,因为在制药、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印度依然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与中间产品。

国际格局中的印度

印度之所以敢在对华问题上展示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使印度成为美国拉拢的关键对象。

美国从印太战略出发,将印度视为盟友,并在军事合作、情报共享、技术转移等方面主动深化关系,不仅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不断强化,印度还获邀加入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

这些动作为印度提供了战略支撑,使其在与中国博弈时更有底气,但印度也并非完全倒向美国,而是在美、俄、欧等多方之间寻求平衡,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与武器,与欧洲深化经贸合作,同时也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与中国保持对话。

这种局面虽然让印度有了更多谈判筹码和发展空间,但这种策略也有其风险,一旦中美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或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失控,就可能打破这种微妙平衡,甚至引发区域冲突。

另一方面,印度虽然试图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替代中国,但效果有限,印度制造计划推进缓慢,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升反降。中国在新能源、电动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布局上早已领先多个身位,印度短期内难以企及。

说到底,国际策略可以带来一时利好,但无法弥补实力上的根本差距,印度若真要超车,仍需聚焦于内部改革与长远发展。

印度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国家,年轻的人口、庞大的市场、民主的制度为其带来了独特的发展机遇。但若因过度自信而忽视现实差距,或因短期政治利益而煽动对抗情绪,则可能误判形势、错失发展窗口。

中印关系复杂多年,边界争端、战略竞争、历史心结交织难解,但两国同样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经贸互补、多边合作、全球治理等领域都需要彼此配合。

未来中印是走向对抗还是合作,尚难定论,但真正的强国之路不在于盲目自信,而在于清醒认知、务实行动。

来源:小铭有点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