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炸裂突围!砺算7G100硬刚英伟达,图形赛道杀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8:58 1

摘要:2025年7月26日,上海发布会现场,国产GPU迎来历史性一幕——砺算科技自研显卡7G100流畅运行《黑神话:悟空》4K高画质,官方宣称性能对标英伟达RTX 4060。掌声与质疑同时响起:这是国产GPU首次在顶级游戏演示中证明性能实力,但也面临量产交付与生态兼

2025年7月26日,上海发布会现场,国产GPU迎来历史性一幕——砺算科技自研显卡7G100流畅运行《黑神话:悟空》4K高画质,官方宣称性能对标英伟达RTX 4060。掌声与质疑同时响起:这是国产GPU首次在顶级游戏演示中证明性能实力,但也面临量产交付与生态兼容的终极拷问。

按照官方披露,搭载7G100的Lisuan eXtreme系列显卡预计8月送样、9月启动量产。这意味着,国产图形GPU正式从PPT阶段迈向可用性拐点,一场围绕算力自主的突围战已进入深水区。

政策脉冲下的国产替代窗口

如果说GPU是数字时代的“电力引擎”,那么美国的多轮出口管制就是一次次精准的“断电”操作。

从2022年8月英伟达A100/H100禁令,到2024年4月AI芯片出口限制升级,再到2024年11月对台积电代工的限制,美国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算力管控体系——这不是普通的技术封锁,而是对供应链的“精准外科手术”。

政策脉冲传导至产业端,形成强烈的替代需求。2025年中国GPU市场规模预计达130亿美元,而国产GPU自给率将从2024年的34%提升至2027年的82%。

这个时间窗口,正是砺算选择“图形优先”战略的底层逻辑——与其在英伟达垄断的AI通用计算红海中硬碰硬,不如在图形渲染这片蓝海建立根据地。

政策与市场正形成双轮驱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202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40%。“东数西算”工程更将算力基础设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旨在构建合理分工、科学联动的算力网络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砺算的图形优先战略显得尤为明智。

与摩尔线程的全功能路线和景嘉微的军工专用路径不同,砺算聚焦图形可视化——这正是国产替代需求最迫切的领域。数字孪生产业图谱显示,仿真推演、可视化等市场板块均是“十亿”级规模,相关企业营收增长率普遍超50%。

政策脉冲→产业响应→市场落地,这一传导机制正在加速运转。国产可视化方案已在政府、制造、金融等行业广泛使用,地方政策更是明确要求“推动芯片国产化替代”。

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力,结合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为砺算的图形优先战略提供了双重保障。

图形赛道:避开红海的差异化选择

当AI通用计算GPU在英伟达垄断下陷入“军备竞赛”,图形渲染赛道却悄然成为国产GPU的差异化突破口。如果说AI训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图形可视化就是“另辟蹊径的开阔地”。

2024年GPU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整合式GPU出货量同比增长2.4%达到7360万台,而独立显卡市场却遭遇需求萎缩。更关键的是,在AI通用计算领域,英伟达独揽92%市场份额,形成近乎垄断的格局。

这种背景下,国产GPU厂商必须做出战略选择——是硬刚AI训练红海,还是深耕图形渲染蓝海?

砺算的选择耐人寻味。与摩尔线程押注全功能通用GPU快速迭代、景嘉微专注军工高可靠GPU不同,砺算走的是TrueGPU架构自研路线,从指令集到驱动全栈自主。

这种技术路径差异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摩尔线程追求“大而全”的生态覆盖,景嘉微依靠政策订单稳健发展,而砺算瞄准的是“能落地、能量产、能付费”的B端可视化场景。

数字印证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2025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将突破3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更细分来看,工业仿真、智慧城市、车载座舱三大应用场景正在爆发。

政企市场的真实需求已经显现。2024年政企私有化部署需求显著提升,数字孪生城市项目在全国快速落地。某东部省会城市数字孪生平台项目招标显示,需要支持百万级建筑模型的实时渲染,延迟要求低于30毫秒——这正是国产图形GPU能够发挥优势的战场。

智慧园区建设同样如此,工业PON网络结合GPU算力实现机器视觉和远程操控,对确定性低时延的要求达到99.999%可靠性。

车载市场更是图形GPU的增量蓝海。智能座舱与ADAS系统算力无缝升级成为刚需,吉利等车企已布局数字孪生智能座舱云化应用。

相比AI训练动辄数千张卡的投资,图形渲染场景的单价可能不高,但胜在项目稳定、回款周期确定、客户粘性强。

这种“避开红海、深耕蓝海”的策略,本质上是对国产GPU产业现状的清醒认知。

全栈自研:十年孤勇的技术取舍

如果说前文描绘的是图形赛道的蓝海机遇,那么砺算科技选择的,则是一条更为孤勇的技术路径——从S3 Graphics的硅谷基因出发,历经中天恒星的波折沉淀,最终在2021年重新集结为砺算,用十年时间打磨出一套“TrueGPU天图架构+自研指令集+全栈驱动”的完整技术栈。

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的战略取舍。

当同业选择IP授权快速出产品时,砺算团队——三位来自S3 Graphics的创始成员宣以方、孔德海、牛一心,凭借平均超过18年的GPU研发经验,坚持从最底层的架构开始重构。这种选择意味着牺牲短期声量换取长期架构控制权,承受更长的技术爬坡周期但获得可持续的迭代能力。

具体到7G100这颗芯片,技术参数透露出其野心:6nm先进工艺制程,TrueGPU统一着色器架构集成192个纹理单元和96个光栅处理器,最大功耗225W。更关键的是其架构设计——支持最多48个无依赖任务并发执行,智能乱序渲染提升50%效率,FP32/INT32指令双发射,以及自研NRSS动态优化渲染技术直接对标英伟达DLSS。

与采用第三方IP的国产GPU相比,砺算的优劣势清晰可见:优势在于完整的架构自主权,支持DirectX 12.2、Vulkan 1.3等最新图形API,未来升级不受制于人;劣势则是驱动生态需要从零构建,早期兼容性必然面临挑战。

但这种“先难后易”的路径,恰恰是打破国产GPU“能用不好用”魔咒的关键。

团队背景为这种技术自信提供了注脚。宣以方作为S3 Graphics早期创始成员,曾领导15代GPU芯片量产;孔德海是中国最早期的VLSI设计师之一;牛一心更是全球首代3D加速GPU芯片ViRGE的负责人。这种深度的技术基因,让砺算在架构定义阶段就能规避许多潜在陷阱。

从S3到中天恒星再到砺算,十年技术沉淀的“取舍清单”已然明确:要短期市场声量还是长期架构主权?要快速产品化还是深度技术积累?要依赖外部IP还是全栈自研?

砺算选择了后者——这条更艰难但更可持续的道路。

生态突围:驱动兼容与量产考验

如果说前章的技术取舍展现的是砺算“十年磨一剑”的架构定力,那么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从实验室demo到量产交付,从单点演示到生态兼容,每一步都是悬崖边的舞蹈。

驱动兼容性,这个看似软件层面的技术细节,实则是国产GPU最难跨越的护城河。当砺算G100芯片在2025年5月完成首批封装测试,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让这颗“中国芯”说好“世界语”——兼容DirectX 12、Vulkan 1.3、OpenGL 4.6等主流图形API。这不仅仅是技术适配,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态攻坚战。

产业链的制约如影随形。在EDA工具层面,虽然国产厂商如合见工软已在数字芯片验证全流程有所突破,但高端GPU设计仍高度依赖Synopsys、Cadence等国际巨头。更严峻的是制造环节——2024年11月,台积电宣布暂停向中国大陆AI/GPU客户供应7nm及更先进工艺芯片,这把悬顶之剑让所有国产GPU厂商都绷紧了神经。

量产时间表正在倒计时。按照官方规划,Lisuan eXtreme系列显卡将在2025年8月送样,9月启动量产。这个进度看似紧凑,但实际上面临着三重考验:驱动迭代的灰度期需要大量实测反馈,封装测试良率需要时间爬坡,更重要的是——客户敢不敢用?

短期破局的关键抓手已经清晰。政企可视化成为最现实的落地场景,数字孪生、工业设计等对绝对性能要求相对宽容的领域,给了国产GPU试错空间。工业软件伙伴的适配支持尤为重要,一旦在CAD/CAE等专业工具链中完成认证,就意味着一扇大门的开启。整机板卡渠道方面,可参考摩尔线程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通过系统集成商实现终端覆盖。

但风险清单同样不容忽视:

制程代工不确定性:台积电断供7nm以下工艺后,本土代工能力能否承接6nm需求存疑,即使转向三星等二线代工厂也需要重新验证

驱动迭代灰度期:从实验室到千万级用户环境,驱动稳定性需要大量真实场景打磨,这期间的用户体验波动可能影响市场信心

单点演示代表性不足:《黑神话》演示惊艳,但单一场景无法代表复杂多样的应用环境,需要更多标杆案例证明通用性。

资金消耗与迭代周期:东芯股份2亿元投资只是开始,GPU迭代需要持续投入,而商业化回报周期漫长

半导体专家魏少军的提醒值得深思:“就算有人能提供先进制程生产GPU,中国真的就一定能设计出好的GPU吗?”这句话直指核心——制程只是基础,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架构创新和生态构建。

此刻的砺算,正站在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最险要关隘。

写在最后:生态耐心比技术突破更难

一颗国产GPU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单次演示的惊艳,而在于架构主权与生态耐心的系统工程。

砺算用图形赛道开辟了一条更可落地的国产路径,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从能跑到跑得稳、跑得广、跑得久,下一程看生态、看交付、看复购。

硬扛风浪的,不是一次发布会,而是每一次版本更新与客户认可。

国产GPU的破局之路,从来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需要十年耐心的马拉松。砺算已经跑出了第一程,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关乎中国算力自主的最终答卷。

来源:O哎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