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位唐朝女子,抱着两个孩子逃难,却在生死关头放下自己骨血,抱起侄儿往山里奔,她到底何许人也?为何千年之后,人们还在传诵她的名字——鲁义姑?
有一位唐朝女子,抱着两个孩子逃难,却在生死关头放下自己骨血,抱起侄儿往山里奔,她到底何许人也?为何千年之后,人们还在传诵她的名字——鲁义姑?
杜甫的坎坷之路,我们再熟悉不过:京兆杜氏出身,祖上多为官宦,家底不算薄。杜甫年少时就爱诗好文,时常爬树摘枣,调皮得很。
有人记他“一日数上高枝,摘尽新红枣子”,也有人说他“顽皮如常子”,可诗心未泯。可是科举场上,他十次九落。
天宝六载那年,他本该扬眉吐气,结果权相插手,连带着百余人参选的都被打回原形。因而杜甫的仕途,一路跌跌撞撞,只在地方做过小吏,还给他取了个 “少府监丞”小名头,连掌片纸笔都难。
家中老父早丧母,又被后母冷落,生活跟百姓没两样:有饥寒交迫,有战乱流离。此时,若不是一个“姑姑”在暗中撑他,他恐怕早就断了念头。
鲁义姑究竟做了什么?《烈女传》里这么记:那年齐鲁之间烽烟突起,行军的齐军一路收掠,百姓嗷嗷待哺。
鲁义姑带着哥哥的幼子和自己的二女逃往深山。这一路,她手抱一个,手牵一个,跑得也就半人速。
狼烟渐近,若两手空空,她或能提速,或能自保。可她没有退缩,怯在心头,义在眉宇。
她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放下,抱起哥哥的儿子就跑。被齐军擒住后,将领惊问:“你亲骨肉就放了,抱人家血脉干什么?”鲁义姑挺胸回答:“这是我生我养的儿女,可若一走了之,我姓鲁血脉断了,我怎对得起亡兄?放下私情,方得真义。”齐军将领默然,没人敢再动她和被她抱着的孩子。
如此一位女子,自去冠缨,以发覆面。她的义举,迅速在齐鲁一带传开。
大家说:鲁家这位姑姑,真是“柔中带铁,仁义兼豁”。当时有人写诗赞她:“乱世风尘两手难,手持红线锁兄孙。乳香溢道留忠烈,海内知心亦自勋。”
杜甫对这位姑姑的感情,深到骨子里。晚年他有一次去东都,专门登门拜谒姑姑墓。
那日朝阳微曦,他在坟前咬破手指,写下一篇墓志铭:“姑昔抱亲舍私情,为生弃己义先行。今日山高云更远,青松犹忆旧时声。”
长叹一声,泪湿衣襟。周围行人皆不识此诗,只道他多愁善感,却不知背后故事。
又有人说,杜甫诗里“淮上清风杨柳色”“朱门酒肉臭”之感慨,也多源于他一大家子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经历;要是鲁义姑没护下童孙,他连今日相携兄弟的影子都见不到。
杜氏家风,植根于这种互助与义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为太子宾客,治诗造诣已高;他的父亲杜闲,任过监察御史,却不赴便宴,为清正勤政立了口碑;姑姑又以忠义名垂后世;叔父们若遭家难,无惧流刑,也要保全同姓。
这些人物,各自发挥作用,共同铸就了杜家对后辈的深远影响。因而杜甫自幼读书,不只是学文辞,更学那份“家国两忘”之气概。
说他“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光是同情百姓,也是继承家族的仁爱与义行。
而此时,在他的诗作里,你能读到《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惨淡,也能领悟到他对家人的挂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有对国破的叹息,也有对亲人离散的无尽忧思。
十余年间,他走遍南北,见白骨露于野,还记得姑姑坟前的松柏青翠;又见黄河水浊,想起幼时摘枣的顽皮画面;种种景象,悲喜交织,写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不过,鲁义姑的故事毕竟带有传奇色彩,具体史料少见,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到一位女性在乱世中的果敢与担当。她用一己私情换来家族延续,也在后世诗人心里种下了忠义的种子。
鲁义姑不是虚构,她的形象,已经成为了家国与亲情并重的象征。
这一段家族往事,让我们明白:伟大不仅是跌宕壮美的王朝更迭,还在于一个普通女子,勇于在生死关头做出艰难抉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风,杜甫才写出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慨叹,才让他的诗篇跨越千年,直抵今人心灵。
参考资料:《烈女传》;《杜甫年谱》
来源:仰望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