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诗集美妙意境和深刻意蕴于一体,在满足读者审美享受的同时,更是激发了读者对历史、人生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堪称难得的佳作。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一场关于秋的凋零,能让人听见岁月深处的沉重叹息。
读过了张羽的《秋日郊居》,本期我们再来分享一首唐朝诗人吴融的《秋夕楼居》。
这首诗集美妙意境和深刻意蕴于一体,在满足读者审美享受的同时,更是激发了读者对历史、人生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堪称难得的佳作。
秋夕楼居
唐·吴融
月里青山淡如画,露中黄叶飒然秋。
危栏倚遍都无寐,只恐星河堕入楼。
吴融,字子华,我国唐代诗人。
吴融生当晚唐后期,是见证一个王国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诗人之一。
也正因为时局的风烟给吴融的仕途和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从而使得他笔下产出了不少沉于现实的作品,或有力讽刺,或含蓄谴责……,这些作品皆代表着吴融内心对自身际遇的哀叹和对家国未来的担忧。
有人说晚唐诗相较于盛唐诗而言,显得有些悲弱蜷缩,殊不知时代的风浪早已消磨掉了诗人们的救世情志,他们不是不想豪迈潇洒,而是再已无力去书写干云之怀。
吴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遭遇了多次贬谪,漂泊中的他登楼瞰秋光之冷寂,感夜气之寒凉,于是写下了这首颇为经典的代表作。
诗的首句先点明时间:月里青山淡如画;在月光的笼罩下,青山显现出淡淡的颜色与痕迹,就如横在画里一样。
一个“月”字将时间定格在夜晚,同时它又在无形之间带给读者一种寂静而又清冷的感觉。
“青山”的特点向来都是高大陡峭的,而它在作者笔下却又因为月光的笼罩变得朦胧起来。
“淡”字在写山的颜色,也在写山的轮廓,它将山与月光融为一体的情景呈现得惟妙惟俏;所以,尽管这里的山不同于白天的形象,但它却又将另一种富有古典艺术气息的美体现出来。
整个首句临摹出的画面幽远宁静,在给予读者视觉上的美感的同时,也给予读者无穷的想象力。
“露中黄叶飒然秋。”;露水打湿了黄叶,展现出秋天特有的萧瑟气息。
物象“露”和“黄叶”再次为诗增添了秋意,也再次将画面感体现得更加精致生动。
这时候,在“露”和“黄叶”两个物象的画面构建下,秋的气息与形象也得以具象化,从而就像可以被读者清晰地感知和触摸到一样。
“飒然”一词是对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诠释,它通过触动读者的视觉去带动听觉,同时又通过触动读者的听觉而带动视觉感受。
“危栏倚遍都无寐,只恐星河堕入楼。”;倚遍高高的栏杆都毫无睡意,真恐怕那星河堕入到楼中。
后两句将笔触落在作者自己身上,写其具体行动,也写其具体心理。
“危栏”一词体现出楼阁之极高形象,给予读者有力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它又使得画面的空间较前两句而言,拥有了颇为鲜明的立体反差感。
“倚遍”将作者难以入眠且心事重重的样子临摹于纸上,并且还以间接的方式紧扣题目、呼应首句。
而作者的这种倚遍栏杆的举动与形象,则又无不体现出他心境方面的孤独与寂寞。
最后一句堪称神来之笔。其一,它彰显着作者的奇思妙想;其二,它展现出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其三,它代表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蕴意。
那么最后一句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深层蕴意呢?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它包含着作者对家国未来的担忧,包含着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
星河至高无上,就如朝廷的地位之高无上一样,所以作者恐其堕落,就相当于是在担忧唐王朝的没落。
作者借物喻事,借景抒情,不但语言优美,蕴意更是深刻犀利。所以我们在此刻也便理解了作者的“不寐”,理解了他的孤独与伤感、担忧和苦闷。
最后两句以流水形式贯穿,在以美妙画面提供给读者赏心悦目之阅读体验的同时,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将全诗的境界拔高一个档次,进而使得此诗显得魅力无穷。
霜露寒凝黄叶湿,是谁秋夜倚危栏;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来源:现代科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