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朋友圈分层:鸿蒙智行坐头排,HI PLUS模式藏着哪些新玩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0:08 1

摘要:“买问界去华为门店,选阿维塔看长安渠道,想要华为技术又不想跟华为门店绑定?HI PLUS模式或许是新答案。”2025年下半年,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合作版图愈发清晰——从深度主导的鸿蒙智行,到联合共创的HI PLUS,再到技术供应的HI模式和零部件合作,四层合作体系

“买问界去华为门店,选阿维塔看长安渠道,想要华为技术又不想跟华为门店绑定?HI PLUS模式或许是新答案。”2025年下半年,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合作版图愈发清晰——从深度主导的鸿蒙智行,到联合共创的HI PLUS,再到技术供应的HI模式和零部件合作,四层合作体系像“阶梯”一样,适配不同车企的需求,也让消费者能清晰找到“想要的华为汽车方案”。

最受关注的“头排”当属鸿蒙智行,这是华为与车企绑定最紧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华为从设计到卖车全参与”:不仅出技术(智能驾驶、座舱),还管渠道(进华为门店)、做营销(余承东亲自站台)。现在鸿蒙智行已经有了“五界”品牌:问界(和赛力斯合作,M9卖得火热)、智界(奇瑞联手,S7是爆款)、享界(北汽打造,S9主打家用)、尊界(江淮合作,S800瞄准高端)、尚界(上汽推出,H5走运动风)。对车企来说,能借华为的渠道和品牌快速打开市场;对消费者来说,在华为门店就能体验试驾,售后也和华为终端打通,相当于“买汽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

而“第二排”的HI PLUS模式,最近动作频频,广汽启境、长安阿维塔、东风猛士、一汽红旗都扎了进来。这模式有意思,介于“全托管”的鸿蒙智行和“纯技术供应”的HI模式之间,核心是“联合开发不抢渠道”。比如广汽和华为搞的启境汽车,定位30万级高端车,从产品定义阶段就一起琢磨,华为给IPD开发体系,广汽出制造能力,首款车明年年中就发布,但不会进华为门店卖,还是走广汽自己的渠道。东风猛士更典型,新成立的公司注册资金84.7亿,华为不仅给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还帮着搞营销节奏,甚至把IPD管理体系教给东风,但猛士的越野车型依然保持自己的品牌调性,不会被贴上“华为车”的标签。

再往下的HI模式,就是大家熟悉的“华为Inside”,华为只当“技术供应商”。像长安深蓝、东风岚图、北汽极狐,还有比亚迪方程豹、奇瑞捷途,甚至丰田、奥迪这些合资品牌,都用这种模式——华为提供智能驾驶、座舱全套方案,车企自己设计车身、造车间、卖车。比如奥迪Q6L e-tron,用了华为的智驾系统,但从外观到销售,还是奥迪自己的路子,消费者买的时候,更多认的是奥迪的品牌,华为的技术更像“隐藏buff”。

最基础的就是零部件供应模式,华为像个“配件商”,给吉利、小鹏、理想、小米这些车企供电机、摄像头、雷达之类的单个部件。比如小鹏可能买华为的激光雷达,理想用华为的智能座舱芯片,但整体系统还是自己的,华为只负责“把零件做好”,不参与后续的开发和营销。这种模式最灵活,车企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挑着用,不用跟华为深度绑定。

其实华为搞这么多层合作,本质是摸透了不同车企的“痛点”:有的车企缺渠道缺品牌,就选鸿蒙智行;有的车企有自己的渠道和品牌调性,只想补智能技术的短板,就选HI PLUS或HI模式;还有的车企技术储备够,只是个别部件需要升级,就买华为的零部件。比如阿维塔,长安有制造,宁德时代有电池,就缺智能驾驶,华为派300人团队入驻重庆总部,一起攻坚算法,既给了技术,又不抢长安的主导权;再比如红旗9系,作为一汽的旗舰车型,必须保持“中国豪华”的品牌形象,所以选HI PLUS模式,用华为的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提升体验,但从设计到销售,全程由一汽主导。

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买车体验”:想要省心选鸿蒙智行,门店多售后方便;喜欢小众高端选HI PLUS,比如猛士的越野、启境的轻奢,既能拿到华为技术,又不会跟大街上的“华为车”撞款;如果认传统品牌,选HI模式的车型,比如奥迪、丰田,享受华为技术的同时,还能保留品牌情怀。

现在华为的汽车“朋友圈”已经覆盖了从10万到100万的车型,从家用轿车到硬派越野,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合作车型。接下来11月广州车展,HI PLUS模式还会正式发布更多细节,说不定还会有新的车企加入。这种“不搞一刀切,按需定制合作”的思路,不仅让华为在汽车圈快速打开局面,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元的选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华为牌汽车”,但很多人想要“带华为技术的好汽车”。

来源:汽车网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