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9年首次参加高考至今,十六年时间里,他先后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录取,却一次次选择复读,继续奔赴于盛夏的考场。一个普通人为何要反复挑战高考?是执着,是迷失,还是对现实命运的某种无声反抗?
36岁的唐尚珺,在当代中国教育图景中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存在。他既被贴上“高考钉子户”“职业考生”的标签,也被许多人视为坚持理想与信念的符号。
从2009年首次参加高考至今,十六年时间里,他先后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录取,却一次次选择复读,继续奔赴于盛夏的考场。一个普通人为何要反复挑战高考?是执着,是迷失,还是对现实命运的某种无声反抗?
2016年,唐尚珺考入中国政法大学。那本是一道许多寒门学子渴望的光。然而就在同年,父亲确诊癌症。一边是亟待支撑的家庭,一边是姗姗来迟的录取通知书。他最终放弃入学,选择复读——部分原因是因为某些复读机构提供激励金,这对于困难家庭而言,是一根现实的救命稻草。
2019年,他考取重庆大学。身边亲友都以为这次他将步入校园。但他仍然摇头。“总觉得下一次会更好,更理想。”在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他语气中带着苦涩。那时他已三十岁,同龄人早已成家立业,而他还在刷题、考试、再刷题。
2022年,他如愿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那是一所顶尖学府,医学专业更是无数人的梦想。可命运再次戏弄——年龄压力、经济困境,以及长期复读带来的心理倦怠,使他依然未能走入校门。他说那几年自己常失眠,对着墙壁发呆:“我好像走进了一个自己挖的隧道,越走越黑,却不敢回头。”
唐尚珺的经历曾经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佩服他的毅力,称他“高考界的范进”;也有人批评他浪费机会、占用教育资源。但很少人注意到他背后的结构性困境:复读市场的推波助澜、部分学校对“高分复读生”的经济奖励,以及底层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焦虑与孤注一掷。
教育学者沈文认为,唐尚珺的故事反射出一种“异化的坚持”:“他的行为已超越追求知识本身,变成对‘更好’标签的无尽追逐。而这背后,恰恰暴露了社会评价体系中单一的成功观——唯名校论,唯分数论。”
如今唐尚珺已36岁。他坦言:“如果时间倒流,2016年、2019年、2022年,我会选择入学。”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唐尚珺的十六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青春跋涉,也是这个时代关于教育、成功与选择的集体迷思。他的故事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道路是否只有“向上”这一种方向?执着与偏执的界限在哪里?当系统不断推崇“更高更好更强”,个体是否也失去了停下来的勇气?
也许,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一次又一次地重启,而在于有勇气在接纳不完美的情况下继续前行。唐尚珺最终并未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赢家”,2024年他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就读。他用十六年时间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现实主义寓言——关于选择以及如何与梦想和平相处。
现在的唐尚珺经常长活跃在网络,他拥有近百万粉丝,直播间里通常有1万多人,似乎很受网友拥戴。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一段人生都无需被别人的剧本定义。你所经历的每一步,或许都是当下最真实的答案。
来源:孩子成长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