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一到下雨天,大家只能闷在屋里,现在安置点有了风雨棚,我们不仅能跳广场舞、办晚会,村里的红白喜事场地也不用愁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嘎啦博村安置点组长李文忠笑着说。近年来,茨开镇党委政府把“让群众住得安心、过得开心”作为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核心,先后投
“以前一到下雨天,大家只能闷在屋里,现在安置点有了风雨棚,我们不仅能跳广场舞、办晚会,村里的红白喜事场地也不用愁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嘎啦博村安置点组长李文忠笑着说。近年来,茨开镇党委政府把“让群众住得安心、过得开心”作为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核心,先后投入421万元,在辖区内3个安置点高标准建成集遮风避雨、文化娱乐、邻里议事、办红白喜事于一体的多功能风雨棚,总覆盖面积超1500平方米。如今,这些银灰色顶棚下的“小空间”,正成为2500余名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的“大舞台”。
从“阵地”到“磁场”——政策宣传的“新阵地”
风雨棚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广播站”,更是凝聚民心的“吸铁石”,让政策宣传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吸引的质变。过去,政策宣传更像一个固守的“阵地”,干部讲、群众听,形式较为单一。如今的风雨棚,却悄然化身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村社区干部搬来板凳,和群众围坐一圈,用“双语”的形式把“文件话”变成“家常话”,把“大道理”掰成“小确幸”,将党的惠民政策、防诈骗知识、垃圾分类要领娓娓道来。生动的案例、本地的方言、及时的答疑,让原本枯燥的政策条文变得可亲、可感、可用。露天电影放映前的一段科普短片、普法讲座后的一场热烈讨论,都让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最终实现“阵地”搭台、“磁场”聚力,让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润物无声中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把“生活安置点”变成“思想加油站”。
从“看客”到“主角”——文艺爱好者的“秀场”
安置点的风雨棚彻底激活了群众文艺爱好者心中的舞台梦。昔日,他们只是台下鼓掌的观众,或是路边围观的“看客”;如今,这片宽敞明亮、遮风避雨的风雨棚,成了他们专属的“秀场”。每逢节日来临,幸福社区安置点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来自辖区内的文艺爱好者欢聚一堂,共舞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舞台上不仅有银发文艺者带来的传统歌舞表演,更有年轻人带来时尚的街舞表演,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碰撞。在这里,没有专业的门槛,没有年龄的限制,每个人都是舞台的中心,都是聚光灯下的“主角”。风雨棚不仅给了他们展示才艺的物理空间,更给了他们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精神自信,让普通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受益者。据统计,自建成以来,3个风雨棚已先后举办理论政策宣讲、“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主题活动20余场,参演群众超800人次,观众累计达1.2万余人。
从“疏离”到“亲近”——传统文化的“传承地”
风雨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浸润于日常烟火气中,使其从遥不可及的“老古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身边事”。曾经,厚重的传统文化对于许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而言,仿佛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摸不着,知其美却难感其温,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疏离感”。而今,在安置点的风雨棚下,这一距离被彻底打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利用节假日、暑期等时期,深入安置点开展“非遗进社区”相关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认真学弹着期奔和嘀哩吐,那此起彼伏的音乐弹奏的是传承的脉络;老人们穿着民族服饰,随着嘀哩图和期奔的欢快乐曲翩翩起舞,那时停时走的舞步跳出的是对非遗的自豪。
当传统与日常零距离,当传承与心跳同频率,风雨棚就成了“活态”的非遗馆、流动的“传承地”,让群众在“新家园”里找到“故乡”,在“亲近”中完成“延续”,让传统文化在掌心里重新发热、在笑脸上继续生长。
如今,这些伫立在安置点的风雨棚,早已超越了其遮风避雨的初始功能,演变为一个个充满温度与活力的文化“会客厅”,正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小的风雨棚成了搬迁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的第二个家。下一步,茨开镇将围绕“建、管、用”并举,持续完善风雨棚配套设施,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讲、“非遗进基层”“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切实把风雨棚打造成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精神文化新地标,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大餐”,在欢声笑语中绘就共富新生活的幸福底色。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