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补鞋匠发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9:48 1

摘要:张三是武陵县郊的一个普通百姓,靠给人修鞋补鞋过活。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担子出门,担子一头装着针线、皮子、胶水,另一头是个小木箱,里面放着锤子、锥子这些工具,走街串巷地吆喝“修鞋嘞——补鞋喽——”,直到太阳落山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

张三是武陵县郊的一个普通百姓,靠给人修鞋补鞋过活。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担子出门,担子一头装着针线、皮子、胶水,另一头是个小木箱,里面放着锤子、锥子这些工具,走街串巷地吆喝“修鞋嘞——补鞋喽——”,直到太阳落山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

他家就在县城外的一片矮坡上,是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墙皮都掉得斑驳,屋顶的茅草也漏着缝,一下雨屋里就到处摆着盆盆罐罐接水。

这房子还是跟村里的王老汉租的,每个月要交两百文租金,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租金都得拖上好几个月。

家里就他和妻子李氏两个人,没儿没女,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唯一的一张木床是祖传的,四条腿断了一条,用石头垫着才勉强稳住;桌子是用几块木板拼的,一刮风就晃悠;箱子是捡来的旧木箱,锁早就坏了,只能用根绳子捆着。

李氏身子弱,干不了重活,平时就在家缝缝补补,偶尔帮邻居洗几件衣服,换点粮食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眼看就要到年底了,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割肉、买糖、贴春联,可张三家却一点年味都没有,反而被愁云笼罩着。

原来这一年生意不好做,天气旱的时候没人愿意出门,鞋子坏得少;下雨的时候路难走,他挑着担子出去也赚不到几个钱,一来二去就欠了不少债。

算下来,欠着村里赵屠夫的肉钱、巷口张记杂货铺的油盐钱、隔壁李婶的布料钱,还有几个修鞋没给钱的老主顾,加起来一共五六串钱。那时候一串钱有一千文,五六串钱对张三这样的穷苦人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他翻遍了家里的木箱、床底,甚至连墙缝都摸了一遍,最后只找出四百文钱,攥在手里沉甸甸的,可这点钱连还一家债主都不够,更别说过年买米买面了。

张三坐在门槛上,看着灰蒙蒙的天,唉声叹气,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李氏端着一碗没油没盐的稀粥走过来,递给他说:“先喝点粥垫垫肚子,再想想办法,总会有出路的。”

张三接过粥碗,却没心思喝,沉默了半天,才跟李氏商量:“我把这四百文钱给你,你去买一斗米回来,先把年过了。我呢,打算去紫阳山洞躲几天,等元旦过了再回来想办法。要是债主来上门,你就说我出去借钱了,还没回来。”

李氏听了,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她知道丈夫是没办法了,才想出躲债的主意,可山洞里又冷又黑,怎么住人呢?但她也没别的办法,只能点点头,哽咽着说:“你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多穿点衣服,别冻着了,我在家等你回来。”

第二天一早,张三就收拾了东西——一壶煮好的粗茶,几块李氏连夜烙的粗粮饼,还有一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被褥,用布包好背在背上,跟李氏告了别,就朝着紫阳山的方向走去。

紫阳山离村子有十几里路,山上树木茂密,平时没什么人去,山洞在山半腰,隐蔽得很,是他以前砍柴的时候偶然发现的,没想到现在倒成了躲债的地方。

走了两个多小时,张三终于到了山洞门口,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刚要进去,就看见山洞里已经有个人了。

那人坐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当桌子用,上面还放着一个小茶壶。他戴着一顶貂皮帽子,身上穿的是狐狸皮做的大衣,料子看着就值钱,双手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地坐着,像个木头人似的。

张三一下子就笑了,自言自语地说:“我这是误闯了坟地吗?不然怎么会遇到这么富贵的‘尸体’?要是说跟我一样来躲债的,那也该是穷苦人才对,你怎么穿得这么华丽,一点都不像缺钱的样子?”

这话刚说完,洞里的人突然就醒了,猛地睁开眼睛,瞪着张三说:“我看你也不像个风雅的人,这都年底了,天这么冷,你怎么不在家陪着老婆,喝杯年酒、吃点年货热闹热闹,反而背着行李来游山,是想装清高吗?”

张三听他这么说,也不生气,反而反问:“先不说我,你又是来这儿做什么的?看你穿的戴的,也不像是会来这种地方受苦的人。”

那人叹了口气,说:“我叫姚继崇,是城里姚记洋货行的老板。我给县里各个店铺放了上百万的贷款,今年收成不好,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那些店铺生意也不好,都没法按时还我的钱。

可最近有一批客商来我店里拿货,等着要五十万两银子的货款。我这几天到处找人借钱,可没人愿意借我,要是客商拿不到钱,肯定会去告官,到时候我的生意就全完了,我也没地方去了,没办法,只能暂时在这儿躲躲,就是饿得难受,渴得不行。你来得正好,能不能给我点吃的?”

张三听了,心里也挺同情他,虽然自己也穷,但还是爽快地把怀里的粗粮饼拿出来,又倒了一碗茶递过去,说:“我也是来躲债的,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先吃点饼,喝点茶垫垫。”

姚继崇饿了一整天,早就没力气了,接过饼和茶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把几块饼都吃完了,茶也喝了个精光,好像那粗粮饼是什么山珍海味似的。吃完后,他才缓过劲来,问张三:“你欠了多少钱,也愿意来这种地方受苦?”

张三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个小老百姓,没什么本事,就欠了五六串钱,可这点钱我也还不上,只能来这儿躲几天。”

姚继崇听了,笑着说:“我虽然也在难处,但这点钱还容易解决。”说着,他就摘下了手腕上的金镯子,递给张三:“你先拿这个去当十串钱,回去把债还了,剩下的钱麻烦你买些酒和饭送来给我,我实在是饿坏了。”

张三看着那金镯子,金灿灿的,闪着光,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贵重的东西,连忙摆手说:“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我只要能还上债就行,不用这么多。”

姚继崇把金镯子塞到他手里,说:“你就拿着吧,等我以后缓过来了,也不在乎这点东西,你赶紧去办,我在这儿等你。”

张三没办法,只能收下金镯子,谢过姚继崇,就赶紧下山了。到了城里,他先去当铺把金镯子当了十串钱,然后拿着钱去还了债——先给赵屠夫还了肉钱,赵屠夫还夸他守信用;又去张记杂货铺还了油盐钱,张老板还送了他一小包糖,说让他过年吃;最后去李婶家还了布料钱,李婶拉着他聊了半天家常,还让他带了几个馒头回去。

还完债,剩下的钱还有不少,张三就去肉铺买了一斤猪肉,又去粮店买了些米和面,还买了一壶酒,想着回去给姚继崇送去,顺便也跟李氏一起吃顿好的。

回到家,张三把事情的经过跟李氏说了一遍,李氏又惊又喜,连忙说:“那咱们赶紧做饭,别让姚先生等急了。”可她刚要去灶台做饭,就犯了难——家里已经好几天没生火了,灶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根本没法用。李氏说:“好久没举火了,灶灰堆积得太厚,得先把灰清了才能做饭。”

张三听了,就去邻居家借了一把锄头和一个竹筐,急匆匆地去清灶灰。他心里着急,干活也没个轻重,使劲用锄头刨灶灰,结果灰清完了,灶台也“轰隆”一声塌了,砖块碎了一地。李氏吓了一跳,惊讶地说:“真是倒大霉了!这可怎么办?现在只能把砖和灰运走,在地上挖个临时灶台,先把饭做出来,给姚先生送去。”

张三也后悔自己太鲁莽,只能点点头,跟李氏一起动手——李氏负责把碎砖和灰搬到外面,张三负责在原来灶台的位置挖坑。两人分工合作,干得满头大汗,坑挖了没多深,就碰到了一块石头,硬邦邦的。

张三说:“怎么还有石头?”说着就蹲下身子,把石头挪开了。可石头挪开后,下面竟然露出了两个大缸,缸盖是木头做的,已经有些腐烂了。张三好奇地打开缸盖,一下子就愣住了——缸里全是银子,白花花的,闪着耀眼的光,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李氏走过来一看,也惊呆了,夫妻俩又惊又喜,半天说不出话来。张三反应过来后,连忙说:“现在怎么办?这么多银子,咱们该怎么处理?”

李氏也冷静下来,说:“先别声张,把银子用竹筐运到床底下藏起来,等以后再慢慢想办法。要是让人知道了,肯定会来抢的。”

于是夫妻俩就开始搬运银子,张三负责从缸里把银子舀出来,装进竹筐,李氏负责把竹筐搬到床底下。两个大缸的银子搬完后,他们发现缸下面还有一块石头,挪开石头,下面又有两个大缸,里面也全是银子。

就这样,他们搬完一缸又一缸,挪开一块石头又一块石头,一共找到了六个大缸,每个缸里都装满了银子,把床底下堆得满满的。

张三看着这么多银子,心里又高兴又害怕,说:“得了这么多钱,都不知道有多少。可我担心的是,要是小偷知道了,肯定会来偷;要是那些蛮横的人知道我们突然有了钱,也会来敲诈,这可怎么办?”

李氏想了想,说:“刚才山洞里的姚先生正需要钱,而且我们跟他素不相识,他却愿意把金镯子给你,帮我们还账,可见他是个讲义气的人。不如把这些银子托付给他?这样他能拿到钱去应急,解决他的麻烦,我们也有个依靠,不用担心银子被人抢或者被人敲诈,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张三听了,一拍大腿说:“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姚先生是个好人,肯定不会骗我们的。”说完,他就赶紧拿着买好的肉和酒,又提着一盏灯,急匆匆地往紫阳山洞赶去。

到了山洞,姚继崇早就等得不耐烦了,看见张三来了,连忙说:“你怎么才来?我都等急了,还以为你出什么事了。”

张三赶紧把肉和酒拿出来,又找了几块石头当桌子,把东西摆好,给姚继崇倒了一杯酒,然后慢慢说起自己清理灶台时挖到银子的事,最后说:“姚先生,我想把这些银子托付给你,你正好需要钱应急,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银子,你就帮我们保管着,以后我们也跟着你做事,你看行吗?”

姚继崇听了,又惊又喜,连忙问:“你说的是真的?真的挖到了银子?”

张三点点头,说:“我感激你的义气,怎么会骗你?要是你不信,我可以带你去我家看。”

姚继崇连忙说:“我信,我信!”说完就端起酒杯,跟张三喝了起来,又吃了几块肉,然后说:“吃完饭,你带我去看看,要是真有这么多银子,那真是老天保佑,既帮了你,也帮了我。”

吃完饭,张三就带着姚继崇下了山,回到了自己家。姚继崇走进屋里,看见床底下堆得满满的银子,还有那六个装银子的大缸,眼睛都亮了,说:“这是老天赐给你的福气,也帮我解了燃眉之急,真是天大的好事!你放心,我肯定会帮你保管好这些银子,以后咱们一起做事,保证你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

说着,姚继崇就拉着张三的手,说:“咱们俩这么投缘,又都是在难处互相帮衬,不如结拜成兄弟吧?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张三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连忙说:“好啊!我能跟姚先生结拜,是我的福气。”

于是两人就对着屋里的银子拜了拜,姚继崇比张三大两岁,当了大哥,张三当了弟弟。姚继崇又对着李氏拱了拱手,说:“弟妹,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有我在,肯定不会让你们受苦。”

李氏连忙说:“谢谢姚大哥。”

姚继崇又从怀里拿出一块对牌,分成两半,把一半递给李氏,说:“弟妹,我现在要跟张三兄弟回城里,马上让家里的仆人来运银子,到时候他们会拿着另一半对牌来,你把这半块对牌跟他们的对上,确认是自己人,再让他们把银子运走,免得被人骗了。”

李氏接过对牌,小心地收了起来,说:“姚大哥放心,我知道了。”

然后姚继崇就带着张三,从后门回了城里的洋货行。张三一进洋货行的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院子又宽敞又气派,铺着青石板路,两边种着桂花树,房子是青砖瓦房,雕梁画栋,比村里的祠堂还漂亮,深得像寺庙一样,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豪华的地方。

姚继崇把张三带到客房,让仆人端来热水,说:“兄弟,你先洗个澡,换身衣服,一会儿还要见客商,得显得庄重些。”说着,就让仆人拿来了一套新衣服——是用绸缎做的,又软又舒服,还有一件皮衣,是狐狸皮做的,跟姚继崇穿的那件差不多。

张三洗完澡,换上新衣服,一下子就变了模样,再也不是那个穿着补丁衣服、挑着修鞋担子的穷苦人了,看着也有了富贵人的样子。姚继崇看着他,满意地说:“兄弟这样才像样。一会儿我让人用轿子接你去前厅,那些客商都在等着要货款,你别紧张,跟着我就行,我会帮你撑场面的。”

张三点点头,心里又紧张又激动,跟着姚继崇去了前厅。

这时候,前厅里已经挤满了客商,他们等了姚继崇好几天,都没拿到货款,早就不耐烦了,正吵吵闹闹的,有的说要去告官,有的说要把姚记洋货行的货拉走抵债。看见姚继崇回来了,客商们一下子就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骂道:“姚老板,你可算回来了!快过年了,赶紧把货款给我们,别想再拖了!要是今天拿不到钱,我们就去县衙告你!”

姚继崇却一点都不着急,大笑着摆了摆手,说:“各位别激动,这点钱算什么?我不过是最近有点事,耽误了几天,又不是不给你们。今天我义兄来了,他带来了上百万两银子,你们的货款马上就能给你们。各位都是做大生意的人,别这么小气,要是让我义兄看见了,该笑话你们了。”

客商们听了,都半信半疑,有人说:“姚老板,你别吹牛了,哪里来的义兄?还上百万两银子,我们可没见过。”

正说着,门房就跑了进来,大声说:“冯老爷……不对,张老爷到了!”

姚继崇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快步走出去迎接,客商们也都跟着凑到门口,想看看姚继崇的义兄到底是谁。只见张三穿着华丽的皮衣,身后跟着两个仆人,慢慢走了进来,虽然他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尽量装作庄重的样子。姚继崇恭敬地走上前,对张三说:“兄弟,你来了,快里面请。”

客商们一看,张三穿着这么贵重的衣服,身边还有仆人跟着,姚继崇对他又这么恭敬,都相信了姚继崇的话,一个个都屏住呼吸,不敢再吵闹了。

张三跟着姚继崇走进前厅,客商们挨个过来跟他打招呼,张三也学着姚继崇的样子,跟他们点点头。然后姚继崇就吩咐仆人摆宴席,还请张三坐首座。张三连忙摆手说:“大哥,还是让年纪大的客商坐首座吧,我怎么能坐呢?”

可客商们却纷纷说:“张老爷,您就别谦虚了,我们做生意的规矩,不按年纪排座,只看谁有钱有实力。早就听说您是大富豪,这首座该您坐,您要是不坐,我们反而不安心。”

姚继崇也说:“兄弟,各位说得对,你就坐吧,别客气了。”

张三没办法,只能坐在了首座上。不一会儿,宴席就摆好了,桌子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还有各种他叫不上名字的菜,香味扑鼻,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丰盛的宴席。客商们纷纷给张三敬酒,张三也跟着喝了几杯,心里慢慢不紧张了。

吃完饭,姚继崇就吩咐仆人把大天平摆在前厅中间,又让人去运银子。没过多久没过多久,几个健壮的仆人抬着一个个沉甸甸的竹筒走进来,竹筒口用布封着,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倒在地上堆成了小山。伙计们拿着算筹和算盘围上来,一边称重一边记账,“十五两”“二十两”“三十两”的报数声不断,最后一算,总共称出了六十万两银子。

客商们看着眼前的银子,眼睛都直了,之前的不满和急躁早就烟消云散,一个个脸上堆着笑。姚继崇让伙计按账本把银子分给客商,客商们领了银子,纷纷过来给姚继崇和张三道谢,嘴里说着“姚老板仗义”“张老爷大气”,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等客商都走了,姚继崇拉着张三的手说:“兄弟,现在难关总算过去了。我这洋货行里吃的、穿的、用的都现成,你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挑着担子修鞋了,安心在这儿住下。明天我就让人去接嫂子过来,以后咱们兄弟俩一起打理生意,保准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三听了,感动得眼眶都红了,连忙说:“大哥,要是没有你,我现在还在山洞里躲债呢,更别说挖到银子了。以后我都听你的,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第二天一早,姚继崇就派了一辆漂亮的马车去接李氏。李氏第一次坐这么好的马车,心里又紧张又欢喜,到了洋货行,看到宽敞明亮的房子、崭新的家具,还有穿着体面的仆人,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以后的家。张三拉着她的手,把姚继崇怎么帮他们、怎么一起结拜的事又说了一遍,李氏连忙给姚继崇道谢,姚继崇笑着说:“弟妹别客气,咱们都是一家人。”

从那以后,张三就跟着姚继崇学做生意。他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脑子灵活,又能吃苦,姚继崇教他怎么看账本、怎么跟客商打交道,他一学就会。没过多久,他就能独当一面,把洋货行的一部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姚继崇看在眼里,心里很是欣慰,索性把不少重要的事都交给张三负责。

过了几年,姚记洋货行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在县里开了分店,还把生意做到了邻县,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商行。张三也从一个穷苦的修鞋匠,变成了人人尊敬的张老板,他和李氏还生了两个儿子,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

有人问张三,怎么从穷日子一下子过上好日子的,张三总是笑着说:“是遇到了姚大哥这样的好人,也是靠咱们自己实在。要是当初我没把饼分给姚大哥,要是挖到银子后贪心自己藏着,也不会有今天的日子。做人啊,还是要多帮人、讲良心,好运自然会来。”

后来,张三和姚继崇的后代也一直保持着来往,两家的生意越做越兴旺,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人们说起他们的故事,都说是“善有善报”,也常常拿他们的事教育孩子,要做个善良、讲义气的人。

来源:阿冯故事会

相关推荐